楊夙
摘 要:學生普遍喜歡那種輕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喜歡那種接近生活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是教學活動的重心,只有尊重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多給學生思維的主動權和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的機會,才能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勤奮思考,積極與教師交流,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攝取知識。因此,教師不僅要吃透大綱、教材,把握重難點,還要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和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因為這是互動教學的前提條件?!坝H其師,信其道”,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心理氛圍是促進師生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教師把對學生的愛化作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話語,會使學生感到教師的關心、賞識,讓學生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說不出的愉悅和滿足,促進他們積極上進,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增添他們的勇氣,鼓起他們的自信。反之,如果師生之間的關系緊張,學生就會由厭惡老師進而厭惡學習,即使難度不大或者很有趣的教育內容,也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重視師生間積極充分的情感交流顯得非常必要。
關鍵詞:策略教學;興趣;課堂
一、優(yōu)化環(huán)境,激發(fā)情感興趣
興趣的激發(f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聽力教學的成敗,興趣會讓學生對聽的內容和聽的活動產(chǎn)生積極地情緒和主動精神,并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聽前,老師應營造寬松的聽力環(huán)境,寬容友善的態(tài)度、鼓勵的語氣和期待的眼神能減輕學生怕聽不懂得心理壓力。聽后,還要設計多種多樣的聽后活動情境,通過聽力理解后的情境互動來激發(fā)興趣。同時,利用材料提供的不斷變換的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興趣。老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介紹與聽力材料相關的知識背景,內容涉及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趣事逸事、地理歷史等,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同時有助于理順思路,降低難度,增強理解能力。
教師要想贏得學生的尊敬,就必須主動的接近學生,了解學情,熱愛本職工作,認真?zhèn)湔n,上好每一節(jié)課,把自己所有的知識全部傳授給每一個學生。真誠是一個教師必須具備的品質,也是熱愛學生的具體體現(xiàn)。如果學生犯了錯誤,教師要及時批評教育;教師本人有了錯也應該學會說“Im sorry.”并注意改正,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師 生之間應是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是 雙 方在人格平等基礎上 的合作關系。正所謂“蹲下身來看學生,學生看你更高大”。
情感因素雖然是學生本身的主觀因素,但在課堂教學中不應該被忽視。教師應努力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控制。抑制和消除不利因素,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發(fā)揮其有利因素,以幫助他們學習。英語教師應經(jīng)常從思想教育著手,端正學生的態(tài)度。應注重英語教學中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把知識和情感兩方面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研究表明,中學生學習外語的動機最直接的來源是外語教師的情感動力以及對他們的態(tài)度。因此,英語教師有必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多進行情感交流,相互溝通。英語教師應了解所教的學生,對他們尊重、愛護,課間課后與他們多交談。師生間的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相互作用,有利于創(chuàng)造和諧的語言學習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培養(yǎng)外語學習的興趣。
二、課堂興趣的培養(yǎng)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確立了以提高英語課堂有效性的教學策略、如何為學生營造英語學習氛圍、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等為研究出發(fā)點,通過教學實踐和觀摩、交流寫出教學案例、教學隨筆、教學反思及研究論文,并在總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最終形成英語課堂有效教學模式,使教師們能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采取形式多樣的教法,把聽、說、讀、寫和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1.以快樂、飽滿、振奮的情緒感染學生
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要想克服學生學習的消極情感,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情緒首先應是快樂、飽滿、振奮的。一個帶著不快樂的情緒進行教學的教師,就不會引發(fā)學生的樂學情緒,因為情感具有感染作用。只有教師處于飽滿、振奮的情緒狀態(tài),才能喚起學生振奮、積極的學習情緒。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勵學生
實施并推廣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是克服學生消極情感的方法。以聽講、記憶、模仿為主要標志的接受學習,更容易導致學生的被動、學習過程的消極,學習結果更多指向知識與技能;而以探究、理解、親身實踐、分享與合作為特征的新型積極學習方式,更容易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的意義,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
3.要學會賞識學生,讓學生樹立足夠的自信心
自信心對人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個人獲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個人采取自覺行動的心理動力,是一個人成長和成才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質。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教師要把學生當作“平等、獨立的人”來看待,尊重他們的人格,肯定他們的進步,允許他們失敗,激勵他們上進,以表揚和鼓勵為契機,引導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悅納自己,從而不斷體驗成功找到自信。那怕一些即時性、個別性的評判,可投一個贊許的眼光,給一個滿意的微笑,以達到最佳教育效果。
三、案例分析
Student A ? ? ? ? ? ? ? ? ? ? ? ? ? ? ? ?Student B
1. ?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
2. ? ? ? ? ? ? ? ? ? ? ? ? ? ? ? ? ? Who is sitting behind you ?
3. ? ?What is your favorite subject ?
4. ? ? ? ? ? ? ? ? ? ? ? ? ? ? ?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
5. ? ?Do you like milk ?
6. ? ? ? ? ? ? ? ? ? ? ? ? ? ? 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 ?
反思:在課前巧妙地設計一些問答熱身活動,學生既提高了口語問答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練習語法、詞匯,為語言交際做好準備。
總之,注重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應使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引導學生體驗學習的美妙和快感,因為只有具有強烈求知欲的人,才可以在學習的瀚海中獨自行舟卻不覺辛苦,在探索的山路上奮力攀登卻不知疲倦。思想決定行為,我們必須牢記教師的神圣使命——教書育人,把學生當作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滿足其需求,引導其發(fā)展,真誠、無私、科學、理智地去愛每一位學生,這樣我們將無愧于教師這一神圣的職業(yè),正如冰心所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讓我們永遠銘記這一教育主題,做到心中有愛、目中有人、行中有法,努力去圓那個無比瑰麗的教育夢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