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楊 編輯|張妍 攝影|尹夕遠
掛著徠卡相機的歌唱家
文|錢楊 編輯|張妍 攝影|尹夕遠
沈洋,低男中音歌唱家,1984年出生于天津,畢業(yè)于茱莉亞音樂學院,2007年英國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賽金獎獲得者,現(xiàn)在為美國大都會歌劇院簽約歌唱家和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教師。
黑白影像不僅屏蔽掉了色彩給人的感動,而且徹底改變了攝影師的思考方式。黑白、彩色在理念上的差別,“甚至比音樂的大、小調(diào)的區(qū)別都要大”。
沈洋先生身高一米九五,留一頭藝術(shù)家的短卷發(fā)。他剛結(jié)束在瑞士的演出,回老家天津稍作安頓。母親陪在他身邊,幫忙料理瑣事。采訪當天,他披一件寬大的羽絨外套站在寓所樓下,等記者到來。
這是一間靠近南開大學和老租界區(qū)的酒店式公寓,他的房間在十五層,朝東,“天氣好的時候全是陽光”,但常年無人居住。在母親的精心布置下,這間明亮的一居室更像是沈洋的個人榮譽陳列室,比賽獎杯、畢業(yè)證書、成長照片被精心地擺放在恰當而突出的位置,連臥室通往洗手間的玻璃門,都貼上了樂符的花紋。
沈洋用“居無定所”形容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2007年,23歲的他奪得英國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賽金獎。世界最權(quán)威歌唱比賽的認可,讓他成為一名活躍于世界舞臺的藝術(shù)家,常年在歐洲、北美和亞洲高頻率地穿梭。
他把唱片、書籍、紅酒、古董唱片機、藝術(shù)家銅質(zhì)肖像等在旅途中淘來的紀念品存放在這間公寓里。幾年前,他迷上了攝影,開始收藏徠卡相機。房間中央的木質(zhì)書柜上,每一個格子里都擺放著一臺徠卡相機。作為“新晉收藏者”,藏品數(shù)量不算驚人,但入手速度看得出他的狂熱—3年時間,16臺,都是徠卡M系列?!昂喼本褪悄д恕!彼f。
孤獨的旅途中,徠卡相機常常是沈洋唯一的伙伴。他喜歡它們的便攜、簡潔、速度和操控感。盡管相比數(shù)碼單反,徠卡相機有繁瑣的手動操作和視差等無法忽視的問題,但并不妨礙他對它們的寵愛,“小有脾氣的美人”,他這么稱呼它們。
沈洋的第一臺徠卡M7是一款膠片相機,2010年購于eBay。他將這臺漂洋過海而來的小而美的設(shè)備握在手上,產(chǎn)生了一種難以形容的沖動,“我就知道我一定要用這個相機,我一定要拍”。
很難說他會被什么場景打動?!翱瓷先ズ苡腥?,你很好奇,你把它拍下來”,僅此而已?!拔乙膊恢罏槭裁?,這就是一種沖動,藝術(shù)上的沖動?!彼纱嗄米郎蠑[放的干果打了個比喻,瓜子、花生、開心果……“第一個拿起來吃的也許不是你最愛吃的,也許不是你最熟悉的,但是為什么你要拿起來那個呢?你很難解釋吧?”他說,“其實就是沒有目的性的?!?/p>
有一次回家途中,路過一間廢棄的歌舞廳,破敗的霓虹燈鋼架吸引了沈洋的目光,鋼架旁邊杵著一根電線桿,上面橫著四根電線,一個怪異的場景。掏出相機,上面剛好是一只24毫米的廣角鏡頭,他找到一個能收進整個場景的墻角,摁下快門。
3年時間,沈洋收藏了16臺徠卡相機,他將它們稱為“小而有脾氣的美人”
一個保安走了過來,操著天津口音,“拍這干嗎?”沈洋回答,“這很有趣啊”。保安嘟嘟囔囔,“這不就是破電線桿子嗎?”沈洋不吭聲了,嘿嘿笑?!爱斠运囆g(shù)的標準去審視,最普通的日常景觀也會在特定的時刻浮出深意,”沈洋覺得,這是他對布列松“決定性瞬間”的理解。“這張照片后來入選了徠卡國際攝影雜志網(wǎng)站‘大師之作’特輯?!鄙蜓箢H有些得意地說。
攝影和音樂有本質(zhì)的相似之處,音樂中的調(diào)性、結(jié)構(gòu)、速度、旋律,通通都可以從攝影中找到相應的屬性。沈洋說,“藝術(shù)最大的魅力在于未知”。去看演出,熟得不能再熟的交響樂依然令人期待,因為在演奏之前,沒人能預料它將讓你感動、興奮,還是氣憤、傷心。攝影也一樣,相機掛在脖子上出門時,攝影者并不知道會碰著什么樣的美妙瞬間,“一切事前能預料到的藝術(shù),絕對不是好藝術(shù)”。
他沒興趣記錄自己生活中真實而無趣的部分。當他回到國內(nèi),尤其上海,社交、應酬撲面而來,“那就亂了”,不斷地見面、談話、置換資源,他并非總能享受這樣的時刻,“這種愉快多了以后,人就開始變得渾渾噩噩,千人一面”。扎在人堆里的時候,思考停止了。
尋找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實現(xiàn)的寧靜,是沈洋的攝影主線?!拔覀儸F(xiàn)實中太紛亂了,”他提到俄羅斯女攝影師Evgebua Arbugaeva,“在她的作品中,俄羅斯非常美麗、夢幻,像童話一樣,她花了很多功夫做后期,因為她描述的是童年夢境中的家園,”沈洋深受感動,“打動人的,并不是所謂寫實的部分,而是一些幻想的、你在真實生活中所不具備的?!?/p>
16臺相機中,他最喜歡黑白數(shù)碼徠卡M-Monochrom。這臺相機真正改變了他的觀念,黑白影像不僅僅屏蔽掉了色彩給人的感動,而且徹底改變了攝影師的思考方式。這一點跟音樂相似,他喜歡純音樂多于聲樂,因為“更抽象、純粹”。“(黑白)能夠讓你片刻安靜下來,能夠?qū)ふ业礁啙嵉木€條、更明確的主題、更清晰的方式去解讀眼前的場景?!彼J為這種黑白、彩色理念上的差別,“甚至比音樂的大、小調(diào)的區(qū)別都要大”。
他開始認真對待攝影這門技藝,視其為與音樂同樣的“嚴肅藝術(shù)”。他絕不愿被稱作“愛好者”或“票友”,他認為自己的拍攝活動是一種思考,而非“消遣”,攝影是他“在音樂上的一種延續(xù)”。
如何解釋這種延伸?他回答,“是不可知的,”接著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又說出這個話,不可知的?!泵鎸τ浾叩膯栴},沈洋總是給出抽象的解釋,他不愿意具體入微地描述他的感受,他說他“不知道”、“說不出來”、“無法形容”—他覺得確切具體的詞匯,對于藝術(shù)感知是一種禁錮。
去年6月,沈洋嘗試了一次音樂范圍之內(nèi)的跨界。他站上指揮臺,和上海愛樂樂團合作了德沃夏克第八交響曲以及塞爾配器的斯美塔那第一弦樂四重奏。他認為自己“基本圓滿地履行了指揮的責任”,沒出現(xiàn)什么紕漏,在音樂細節(jié)的處理上,“也抒發(fā)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他解釋這“不是一時興起的冒險”。指揮家拿著一根不出聲的指揮棒控制樂團;聲樂表演則要精準控制自己的聲音、身體狀態(tài)及表達方式,也是控制。他將這種嘗試視為對藝術(shù)整體上的審視,“去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情況,你就知道自己在行業(yè)中要做什么了?!甭晿分皇且粋€行業(yè),而藝術(shù)沒有邊界,他希望做個完整的藝術(shù)家。
大概有一年的時間,他非常忘我地投入到攝影當中,音樂退到了一邊。事業(yè)生活的重要性次序發(fā)生變化,他的狀態(tài)也跟著改變。他饒有興趣地自我分析,“當你專注于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得到很多,當你沒那么專注的時候,你發(fā)現(xiàn)你不但失去了靈感,也失去了天賦”。當他更專注于音樂而非攝影時,出去拍照,發(fā)現(xiàn)靈感都不對了,沒了?!昂芄?,就今年(指2014)冬天我沒拍什么好照片,很怪的?!焙髞硭纱嗪汀度宋铩酚浾呖偨Y(jié)出了“靈感守恒定律”。
音樂之路走到一定程度,他發(fā)現(xiàn)很多東西是可知的,個人前景、事業(yè)規(guī)劃等等,一目了然。對于攝影,他說自己“沒有風格”,尚不能概括自己真正要什么,好在“未知”正是他長久著迷的東西。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攝影又退到了音樂的后面。他在德國過了幾個月,天氣陰沉濕冷,白晝短暫,早上10點天才亮,下午3點又黑了。他的脖子上依然掛著徠卡,至少和《人物》記者幾次在德國見面時都是。他也還是隔幾天在微信朋友圈和Instagram上發(fā)一些照片,黑白的,教堂s尖頂、深色塔樓、原野和白雪,卻被他形容為“沒有次序”。懶得出門時,他干脆窩在柏林的公寓里打游戲。天氣不佳,加上“別的什么說不清的原因”,他從攝影的忘我狀態(tài)中出來了。
沈洋的攝影作品,分別攝于不丹和德國斯圖加特,他覺得,黑白影像能夠讓人安靜下來
重心在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之間來回切換,他像個外人一樣觀察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樂在其中,任憑激情、靈感在二者之間“循環(huán),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