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麗絲·門羅是加拿大女性文壇的一顆璀璨明珠。本文擬運用生態(tài)女性主義的文學理論,通過對愛麗絲·門羅短篇小說《弗萊茨路》的文本分析,來探尋愛麗絲·門羅關心女性、關愛自然,呼吁打破“二元制”的舊思想,建立男女兩性平等共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生態(tài)女性主義思想。
關鍵詞:愛麗絲·門羅 生態(tài)女性主義 和諧
一.引言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麗絲·門羅是加拿大文學史上的一顆耀眼明珠。享有“當代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家”的她迄今為止已發(fā)表了十三部短篇小說集和一部“長篇”小說集。不僅如此,她還曾經(jīng)多次獲得加拿大文學最高獎項總督獎、歐·亨利獎和英聯(lián)邦文學大獎布克獎。門羅一生專注于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其作品往往通過對于普通生活瑣碎事務的描寫來反應生老病死等嚴肅的主題,被稱為“當代契訶夫”。她的作品多以女性的視角來看待人生和社會,思考在父權制和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雙重壓迫下女性面臨的困境,積極尋求女性得以突破現(xiàn)狀,獲得身體和精神雙重自由的出路。
二.生態(tài)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急劇發(fā)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物質財富迅猛增加,交通和通訊日益便利……但是這些發(fā)展所帶來的環(huán)境問題愈來愈嚴重,已經(jīng)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惡化、水源污染、資源枯竭、霧霾天氣、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生態(tài)女性主義文學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1974年,法國女性主義者弗朗索瓦·德·奧波尼首次提出了“生態(tài)女性主義”一詞。長期以來,在以父權制為主導的社會中,女性處于從屬的地位;而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人類中心的思想主宰著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使得自然界處于從屬地位,遭受著人類的肆意掠奪。不僅如此,女性和自然界還有孕育生命的共性,使得物種得以繁衍。因而,生態(tài)女性主義是將這兩者相結合,發(fā)覺文學對人類行為和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1],倡導建立一個兩性和諧、物種平等、人類社會和自然萬物和諧相處、協(xié)調發(fā)展的社會[2]。
三.從《弗萊茲路》探究門羅的生態(tài)女性思想
《弗萊茲路》是門羅的代表作之一《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的開篇第一章。小說一開頭就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敘述了瓦瓦那什河的美麗風光。貝尼叔叔——“我”父親狐貍養(yǎng)殖農場的幫工,對于我們所居住的叫做“弗萊茲路”小鎮(zhèn)的一切自然環(huán)境都是那么熟悉。在他看來,整個的自然已經(jīng)和他融為一體。班尼叔叔把這個叫做“弗萊茲路”小鎮(zhèn)的一切都看作自己“家里”的東西。后來,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征婚啟示使他上了當。在相親之后,班尼叔叔與不到十七歲的瑪?shù)铝战Y了婚,并且她還帶著一個十八個月大的女嬰戴安。瑪?shù)铝盏木裼袉栴},經(jīng)常虐待女嬰戴安。不僅如此,她的脾氣還異常暴躁,班尼叔叔也沒有“幸免于難”。直到有一天,瑪?shù)铝諑е靼惨黄鹣Я恕@使得善良的班尼叔叔非常擔心戴安會繼續(xù)受到瑪?shù)铝盏呐按?。于是班尼叔叔來到大城市尋找她們,錯綜復雜的大城市讓他陷入混亂之中,最終迷路不得不空手而歸[3]。
1.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小說《弗萊茲路》的一開篇,門羅就給予了大量的環(huán)境描寫:“我們在瓦瓦那什河邊待了很多天,幫班尼叔叔捕魚。我們還幫他抓青蛙。我們悄悄的爬著接近它們,在泥濘的河岸,在柳樹下,早充滿圓錐花序植物和劍狀頁草的沼澤洞穴,我們光著的腿上留下了不易察覺的傷痕……它們會待在里面,直到班尼叔叔準備好把它們叉在釣魚鉤上。”(P.3)這些看似樸實的語言,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愉悅”二字,但其自理行間透漏給讀者的都是無比的輕松和愉快。門羅通過“我們”和班尼叔叔在瓦瓦那什河邊的輕松生活告訴讀者,人類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凌駕于自然之上去奴役自然界。也只有在與自然的相處中珍惜自然、熱愛自然,返璞歸真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不僅如此,班尼叔叔也是門羅愛護生態(tài)思想的代言人。“你們這些小孩要想趟泥水把魚嚇跑,就到別出去,別在我的河岸搗亂”;(P.3-4)“河不是他的。他經(jīng)常釣魚的這個地方是我們的。不過,我們從來沒有這么想過。按照他的思維,河和樹林,還有整個格蘭諾沼澤差不多都是他的,因為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它們?!保≒.4)班尼叔叔對于自然的熱愛折射出門羅對于人類中心論的批判。她呼吁打破以往的人類中心論的發(fā)展模式,建立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相融共生的持續(xù)發(fā)展新局面。
2.人與人的和諧
班尼叔叔被騙婚以后,他沒有立馬拋棄騙他的瑪?shù)铝?。反而以一顆寬容的心接納了不到十七歲的瑪?shù)铝蘸退坏绞藗€月大的女兒?,?shù)铝站袷С?,?jīng)常會毆打小戴安。而班尼叔叔身上所散發(fā)出來的強大母性的光輝讓小戴安感受到了來自班尼叔叔強烈的愛。班尼叔叔給予小戴安的安全感讓她對班尼叔叔無比的信任?!俺税嗄崾迨?,她不和任何人講話。她對玩具、餅干、牛奶和任何我們給她的東西都很好奇、從來不抱怨和哭鬧。摸她或抱她,她會小心地順從,她的身體慌亂地顫動著,心臟跳得很厲害,就像被抓在手里的小鳥一樣。不過,她會躺在班尼叔叔的膝上或靠著他的肩膀睡覺,四肢垂下,像意大利面條似的?!保≒.22-23)在瑪?shù)铝諑е靼蔡优芤院螅拔摇蹦赣H的話道出了班尼叔叔的擔心:“關鍵是小姑娘戴安”(P.24)班尼叔叔仍然擔心戴安會繼續(xù)受到瑪?shù)铝盏呐按?。盡管“從長遠來看,班尼叔叔應該是幸運的”(P.24)但是他內心的強大“母性”使得他仍然心系戴安的安危。門羅塑造出班尼叔叔這一光輝的象形,是對于長期以來以男性為主導的父權社會的有力回擊。男女兩性間可以和睦相處,而且也應該和睦相處。班尼叔叔自身存在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共存也說明人只有在男性和女性力量“一起和諧的生活、精誠合作的時候”,而不是男性或女性一方占統(tǒng)治地位才處于最佳狀態(tài)[4]。
3.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tài)的和諧
門羅所倡導的和諧共生的局面不僅僅存在于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也存在于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tài)之間。門羅不斷通過自然環(huán)境與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對比來展現(xiàn)她對于重返自然生態(tài)、遠離現(xiàn)代文明喧囂的渴望?!陡トR茲路》中的“我”住在弗萊茲路的盡頭,而“我”想要回家時就必須穿過鎮(zhèn)子:木頭房子、人行道、街燈、商店、陽臺以及坐在陽臺上觀街景的女士們——“所有這些文明的、令人渴望的東西都被拋在腦后了,我們走在寬闊彎曲的弗萊茲路。”(P.8)鎮(zhèn)上的這些象征現(xiàn)代文明的東西對于“我”來說并沒有吸引力?!案トR茲路是母親最不想住的地方,她的腳一踏上鎮(zhèn)里的人行道,她就昂起頭,感激在弗萊茲路一路暴曬后享受到的蔭涼,一副欣慰的樣子?!保≒10)所以“我的母親在弗萊茨路并不太受歡迎?!保≒11)而“我的父親則完全不同。所有的人都喜歡他,他喜歡弗萊茨路……”象征自然的弗萊茲路被崇尚現(xiàn)代文明的母親所厭惡;同樣地,母親在弗萊茲路也并不受歡迎;父親喜歡這里,真心對待這里的一切,同樣也受到了這里人們的歡迎?,F(xiàn)代機械社會的文明的確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但是人們的內心世界同樣也不能空虛。班尼叔叔的婚姻最終以瑪?shù)铝盏奶优懿⑼底吡怂臇|西而告終。母親作為這場婚姻自始至終的旁觀者也許看清了很多東西,她自言自語地說:“不過,世界上再沒有比弗萊茲街口更好的看夕陽的地方了?!保≒27)機械社會的文明讓人們的生活無限豐富,行走于物質的橫流中也許會讓人迷失,但最終只有回歸自然才能尋到內心深處的平靜和精神深處的愉悅。班尼叔叔在去多倫多找尋瑪?shù)铝盏倪^程中,終因城市的錯綜復雜讓他迷了路。迷路之后,班尼叔叔說“我知道最好是走出來,隨便什么路,只要能出來。”(P.30).一方面,班尼叔叔是想從身體上從迷路的城市走出來,而更深層次的“走出來”則是指精神層面。因為“在他的那個世界里,人們可能沉到流沙坑里,被鬼怪或恐怖的城市征服(P30)”在貝尼叔叔看來,城市是那么的可怕,不僅吞噬人的身體,更能麻痹人的靈魂。由此,門羅對于現(xiàn)代機械文明的厭惡,對于自然的崇尚便不言而喻了。在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主導下,人們不顧自然的發(fā)展規(guī)律為了物質利益肆意破壞自然。而極大豐富的物質叢林卻叫人迷失。人類只有走出人類中心主義,本著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生的思想來謀求發(fā)展,尊重自然,返璞歸真,才能得到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自由。
四.結語
在短篇小說《弗萊茲路》中,門羅通過對“我們”在瓦瓦那什河畔的歡樂時光以及班尼叔叔對于自然環(huán)境的熱愛來呼吁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又通過富有愛心的班尼叔叔用心對待戴安來呼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最后,門羅又通過母親和父親對于弗萊茲路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做了明顯的對比,珍惜自然,實現(xiàn)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和諧相處才是永恒發(fā)展之道。這些都集中體現(xiàn)了門羅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思想:徹底打破人類中心、父權中心的“二元論”,實現(xiàn)女性與男性,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平等和諧共生。人類也只有保護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自然,才能在回歸自然中獲得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自由。
參考文獻
[1]王諾.歐美生態(tài)批評——生態(tài)文學研究概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2]馬琰.和諧、危機與救贖——解讀考琳·麥卡洛《荊棘鳥》中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思想[J].芒種,2014年第1期.
[3]李洪輝.艾麗絲·門羅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思想[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4]郭笑梅.雙性同體的新女性——簡·愛形象新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5]艾麗斯·門羅.女孩和女人們的生活[M].馬勇波、楊于軍,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
(作者介紹:韓東娟,青島大學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