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宇 朱靜波
摘 要:本文通過對彈力帶的力學特性分析及引體向上動作參與肌肉的分析,剖析傳統(tǒng)訓練方法的弊端,并利用彈力帶在教學實踐中對目標肌肉進行強化訓練,創(chuàng)編出一套新穎、實用的彈力帶訓練方法(針對引體向上),旨在為中學男生引體向上教學、訓練提供參考。
關鍵詞:彈力帶;引體向上;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10-0066-02
一、引體向上傳統(tǒng)訓練方法分析
引體向上是一項克服自身阻力(體重)的練習項目,考察的是學生的背部及肱二頭肌的力量水平,因此對學生的力量水平要求較高,很多學生無法有效地進行訓練和提高,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主要依靠重器械(啞鈴、杠鈴)來進行訓練,但因其不易攜帶、價格昂貴,在中學的體育課堂教學、訓練中難以實現(xiàn)大面積應用,而單純依靠曲臂懸垂,斜身引體等訓練方法相對單一,對于體重較大、力量較弱的學生難以實施。
二、彈力帶運用于引體向上訓練中的分析
1.彈力帶特性分析
彈力帶是彈性材料的一種,一般由橡膠原料做成,其成本低、攜帶方便、變化形式多樣等特點很適合應用于引體向上教學和訓練。彈力帶訓練中每個動作都是從低阻力開始,以高阻力結(jié)束,彈力帶被拉伸得越長,則產(chǎn)生的阻力也越大。
2.引體向上的肌理分析
引體向上動作原理是首先依靠背闊肌的向心收縮發(fā)力,拉引身體向上臂靠攏;然后依靠肱二頭肌、肱肌和肱橈肌的向心收縮,繼續(xù)帶動身體向上靠攏,使下顎超過單杠水平面進而完成引體向上動作。彈力帶的彈性形變能有效起到助力作用,在訓練中動作從開始到結(jié)束,負荷是逐漸增大的,當肌肉力量逐漸下降時,無論是完成向心或離心收縮時都需要克服彈力帶的外力做功,這使肌肉得到更加細微、深層而全面地鍛煉。
三、彈力帶訓練方法
引體向上是一個很好的提高背部及上肢力量的練習動作,但由于其練習的負荷較大,很多學生無法有效地練習完整技術動作,需要通過助力或是減少負荷的方法來降低練習的難度。用彈力帶助力是一個很好解決辦法,下面是利用彈力帶完成背部及上肢目標肌肉的動作訓練方法,訓練的負荷也可根據(jù)學生的能力進行調(diào)節(jié)(雙手握繩距離固定點越近,阻力越大,反之則助力越小)。
1.彈力帶俯身劃船
目標肌肉為上背肌群、背闊肌,將彈力帶用雙腳掌固定,兩腳開立比肩稍窄,俯身與地面平行,兩手持彈力帶在身體兩側(cè),上臂在身體兩側(cè),將彈力帶向兩側(cè)拉起(背部肌群回縮帶動手臂發(fā)力),上臂外展,到動作末端時稍作停頓,屈臂時呼氣,還原時吸氣(圖1)。
圖1 彈力帶俯身劃船
2.彈力帶坐姿高位下拉
目標肌肉為背闊肌下部,將彈力帶的中間部位固定在橫桿(可以是單杠)中部,采用坐姿進行練習,上身挺直,保持下背部平直,兩手持彈力帶,收緊肩胛骨及背部肌肉并帶動二頭肌使兩臂同時后拉,手臂靠近身體兩側(cè),成挺胸姿勢,到動作末端時稍作停頓,屈臂時呼氣,還原時吸氣(圖2)。
圖2 彈力帶坐姿高位下拉
3.彈力帶坐姿劃船
目標肌肉為背中部肌群,采用半蹲姿勢,先將彈力帶固定在桿子的低位,上身前傾,小腹盡量貼緊大腿,兩手握彈力帶,手臂向前伸展,略微低頭,兩手將彈力帶向后拉至腹部,抬頭挺胸,收緊背部肌肉,屈臂時呼氣,還原時吸氣(圖3)。
圖3 彈力帶坐姿劃船
4.彈力帶站姿彎舉
目標肌肉為肱二頭肌,雙腳自然開立,將彈力帶踩在腳下,挺胸,兩肩下壓,手握彈力帶在身體兩側(cè),掌心向上,上臂貼緊身體,兩手同時向上彎曲(也可交替進行練習)手臂至肱二頭肌完全收縮,屈臂時呼氣,還原時吸氣。注意整個過程保持上臂貼緊身體兩側(cè)及身體穩(wěn)定(圖4)。
圖4 彈力帶站姿彎舉
5.彈力帶站姿錘式彎舉
目標肌肉為肱肌和肱二頭肌的外側(cè),兩腳自然開立,兩手握彈力帶拳心朝下,兩臂同時向上完成彎舉動作(也可交替進行練習),肘關節(jié)盡量保持固定,屈臂時呼氣,還原時吸氣(圖5)。
圖5 彈力帶站姿錘式彎舉
6.彈力帶托臂彎舉
目標肌肉為肱二頭肌,將彈力帶用雙腳踩住固定,兩腳分開成深蹲姿,雙手握彈力帶,肘關節(jié)上方靠在兩膝的內(nèi)側(cè),掌心向上,彎曲手臂至肱二頭肌完全收縮,屈臂時呼氣,還原時吸氣(圖6)。
圖6 彈力帶托臂彎舉
7.彈力帶助力引體向上
目標肌肉為背部肌群、肱二頭肌,彈力帶助力訓練是將彈力帶一端固定在單杠間,另一端踩在腳下,雙手握桿保持身體靜止懸掛,然后由背部肌肉發(fā)力帶動肱二頭肌完成引體向上,可采用多種握距和握法,根據(jù)練習者能力調(diào)整彈力帶負荷或用兩根彈力帶進行輔助練習(圖7)。
圖7 彈力帶助力引體向上
四、彈力帶訓練量和強度參考
在訓練量和強度的安排上,教師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相應的練習目標,根據(jù)完成動作數(shù)量分三個層次進行訓練,具體參數(shù)如表1所示。彈力帶阻力調(diào)整以能完成目標次數(shù)為準,如能較輕松完成目標次數(shù)則需增加阻力,如很難完成目標次數(shù),則需降低目標次數(shù),確保完成計劃的訓練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