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青
別讓英語成為育兒路上的“嗎啡”
文_王青
王青: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士,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專業(yè)碩士,應用語言學博士。具有二十多年第二語言教學經驗,專注于中國孩子的英語教學問題,大量發(fā)表關于兒童英語教育、中美教育對比的文章。著有《別說你懂“英語啟蒙”》等。
“在現(xiàn)實生活通過語言互動去帶領孩子學會完成這些日常的事情,是幫助他們成長的好機會。如果只是用不承擔交際意義的英語背景“噪音”去填滿,就會在這些方面耽誤孩子的成長,包括認知方面的成長?!?/p>
“窗口期”這個說話對于語言學習很形象,讓人覺得好像有那么一個時間“窗口”,一旦時間一過,這個“窗口”就關上了,孩子的外語就再也學不出來了。近幾年,不少父母對“起跑線”的考慮淡定了,可是這個“窗口期”卻還是那么讓人焦慮。
更準確一點表達,“窗口期”應該叫做“關鍵期”。原本是發(fā)展心理學和生物學里的概念,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被引入語言學界,形成了一個“關鍵期假說”,試圖來解釋人類習得語言的過程。這個假說認為,人的大腦里有一些跟語言習得相關的生物機制存在,這些機制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弱,最遲到了青春期開始的時候就完全消失,因此人類出生的頭幾年是學會語言的一個關鍵時間,如果錯過了就學不成了。
語言關鍵期的假設提出來以后,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但是它在學術界也面臨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不好證明。比如,要研究動物視覺的發(fā)展,可以在實驗室里控制條件,在關鍵期不讓實驗動物得到光源刺激。但對于人類語言的發(fā)展卻無法開展相應的實驗,因此,即便針對“狼孩”的情況,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狼孩”自身的智力發(fā)展遭到了破壞,不能證明是錯過了語言關鍵期。
正是因為“關鍵期”本身在科研角度不好證明,國內英語早教的巨大市場動力與父母們怕耽誤孩子的心態(tài)相結合,便把“起跑線”和“窗口期”這樣的概念放到了外語學習的首要位置上去了,甚至會一味強調錯過了“窗口期”,孩子的外語就學不出來,或者是學得很費力這樣的片面觀點。形成的不良后果,便是不問青紅皂白地拼命讓孩子去早學。
這里對于什么叫“英語先行”、什么是正常的認知發(fā)展,采用常識性、共識性的概念,不再深究。人類孩童的認知能力有一個逐漸的發(fā)展過程,這應該是沒有爭議的。這個發(fā)展過程中,人類語言是第一決定要素,也應該是沒有爭議的。這個語言,是人類進化的結果,是一個人的母語。
要花力氣去學、最后得到的結果還每個人水平不一樣的第二語言,能不能在年幼孩子的認知成長過程中,承擔主要的角色?大量的中國爸媽這樣認為,或是這樣夢想,這就是在追求嗎啡的致幻作用而已。一個正常的中國孩子,應該沿著孩子成長的正常道路,發(fā)展各個方面,包括在語言基礎上成長起來的認知水平。
“合理的做法應該是正面、客觀地明確第二語言只能處在“第二”這個位置上,智力開發(fā)也好、親子感情也好、學習習慣也好,孩子成長所需要的一切,都是通過有血有肉的母語來做才最有效率?!?/p>
英語先行、或是早早地投入英語,必然在母語和認知的發(fā)展過程中,產生“擠出”效應,侵占孩子的時間和精力。再具體一點說,目前中國一些少兒英語的“共識”操作,就是直接有害的行為了。列舉幾個非常明顯的做法:
第一,“磨耳朵”。特別是低齡嬰幼兒的磨耳朵,用噪音般的所謂“英語音頻”侵占孩子生活,擠出了孩子正常應該得到的(母語)語言刺激,對于他們大腦的語言中樞發(fā)展,顯然是不利的。我們從國外學來的,對嬰兒說話、甚至對胎兒說話,還有再大一點給孩子讀繪本等等做法,都是為了加強跟孩子的交際。該加強的沒有得到加強,再弄些個噪音去“磨耳朵”,孩子得到的語言刺激少于正常,這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嗎?
第二,把孩子刷牙洗臉這些零碎時間都用英語音頻占滿。這同樣是往水桶里灌水“輸入”的邏輯,反正灌進去一點是一點,有朝一日就灌滿了。在沒有把學習者大腦的主觀能動性考慮的前提下,“輸入”這個概念在中國被理解得很片面,可以說就是給“填鴨式”學習方法換了個包裝。它被一些爸媽當成了孩子英語里的“嗎啡”,反正我給孩子“輸入”著,“靜待花開”就好了,如果學習效果不好,就再“加大輸入”,這基本上就是一種鎮(zhèn)痛致幻的做法。
不要小看刷牙洗臉這些日常生活內容,是孩子要一點一點學習的,也是成長的一部分。美國K年級很大的精力就用在教孩子怎么拿鉛筆、怎么排隊上廁所、怎么買飯,還有后來的怎么用剪刀、怎么系鞋帶這些事情上。這些事情,包括怎么理解指令、怎么執(zhí)行指令,伴隨著孩子生理的發(fā)展和認知的發(fā)展,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都應該在交際互動中進行。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部分,也是他們語言和認知發(fā)展的一個側面。
我們需要尊重人類孩子大腦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不應該簡單地拿他們當流水線上機械操作的工人對待。在現(xiàn)實生活通過語言互動去帶領孩子學會完成這些日常的事情,是幫助他們成長的好機會。如果只是用不承擔交際意義的英語背景“噪音”去填滿,就會在這些方面耽誤孩子的成長,包括認知方面的成長。
第三,父母一方抽出來,只跟孩子說英語。不論這一名爸媽的英語有多強,畢竟孩子生活在中國的環(huán)境里,碰到吃喝拉撒睡這些生活細節(jié),或是疼了癢了這些感官描述,再碰到今后更抽象層面上對人對事的理解,就都自然地隔了一層,如同隔靴搔癢。這樣隔了一層來帶孩子,勢必在孩子的(認知)成長方面拉后腿。
第四,一些網上曬出來的孩子,在學齡前就能英語“自主閱讀”。美國小學母語教育,大約在4年級才是分水嶺,孩子從此走上通過閱讀學習知識(read to learn)的道路。平均水平的孩子在認知能力不夠的時候,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理解是談不上的。大多數國家制定的6歲、7歲這個入學年齡,顯然首要考慮的因素,就是孩子的認知能力在這個年齡段才到了可以認字讀書的水平。
學齡前,把還不具備閱讀理解的認知能力的孩子們的精力,扯向一個拼音語言,通過大量地聽音頻,然后跟著大聲念出來的做法,看似聽到了孩子的瑯瑯書聲,其實孩子未必理解。不但擠占母語和其他方面的成長時間,而且就英語閱讀自身來說,過早集中于處理具體的抽象文字符號,孩子在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維方面的發(fā)展,也自然要受到影響。
綜合來看上面幾條,還有其他一些目前中國普遍存在的“共識”做法,都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大人“好操作”。平心靜氣地想一想,這些做法,大人就是跟著某個書單、某個線路圖、某些“資源”,然后,開足水龍頭,灌吧,最多在旁邊記錄一下流量和時間。
所有的教育,孩子都應該是第一位的,一定要以“學習者中心論”為出發(fā)點,才能做得好。第二語言的學習,又特別地倚重語言的交際性和社會性,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的出發(fā)點更加重要。把大人理解的“理想狀態(tài)”施加到孩子身上,是一個主客顛倒了的思維方式。
有意思的是,當我把以上觀點分享之后,在引發(fā)不少人思考的同時,還帶來了一個非常好玩的現(xiàn)象:不是說太小了學英語不好嗎,我們就學奧數。這下好了,估計要弄成“學前奧數”了。其實道理是相通的,孩子的成長要尊重規(guī)律。
事實卻是,在中國轟轟烈烈的外語早教大潮中,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問題被忽略了:孩子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到底是什么?
會有一批父母對這個問題感到奇怪,孩子還小,先學著嘛,想那么遠干什么呢。另有一批父母喜歡說一句更具代表性的話,叫作“不是學不學的問題,而是怎么學的問題”,這句話聽起來挺雷厲風行的,好像很有執(zhí)行力。其實這兩種觀點都很盲目,前一種是弱勢的盲從,就是看著別人都學,心里不踏實,也先跟著學了再說;后一種是看似強勢的盲目,有點霸王強上弓的味道。把這兩種盲目的做法剖析開來看,都出現(xiàn)了一個關鍵的邏輯障礙:如果外語學習的目的不明確,那么應該使用什么樣的學習方法,需要投入多大精力來學習等具體判斷就不好做出。如果這些基本判斷不明朗,事倍功半甚至南轅北轍的情況,就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那就要苦了孩子了。
源自一個育兒論壇的“您為孩子確立的英語最終目標是什么”調查統(tǒng)計顯示,選“英語成為孩子的第二母語,可以流利使用”的占到了四成以上,遠遠超過其他項??墒橇骼褂茫鯓硬潘懔骼??很多人說,可以自由閱讀原版書,看電影不要字幕,跟外國人自由交流等等??蓜e小看了這些要求,就算是英語專業(yè)辛苦畢業(yè)出來,也未必能達到。其實,第二語言的水平永遠也達不到母語的程度,學習者永遠要表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的“偏誤”(具體在后面部分談)。如果把英語的學習目標設定為一個實際上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結果會怎樣?就會盲目地學習。
第二語言的學習,特別地倚重語言的交際性和社會性,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的出發(fā)點更加重要
母語口頭語言的習得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第二語言則無法享受到這個先天優(yōu)勢
在現(xiàn)實生活通過語言互動去帶領孩子學會完成這些日常的事情,是幫助他們成長的好機會。圖為王青和兒子在一起
另外,中國目前出現(xiàn)的對孩子英語的無限投入,其實還指向了一個主要目標:學好英語將來好吃上“國際飯”。
現(xiàn)在的世界,全球一體化的氣息撲面而來。在地球迅速“變小”的同時,中國跟世界的交流與互動也越來越密切,中國孩子有大量的機會出國留學、留在國外工作,在國內就業(yè)將面臨更多機會進入外企、跨國公司工作,或是具有更多的國際商貿機會。這些“國際飯”一般具有相對豐厚的收入和面向世界的開闊視野,也使得許多望子成龍的父母憧憬著讓自己的孩子將來吃上“國際飯”。那么,作為一個中國孩子,靠什么優(yōu)勢來競爭到一碗“國際飯”呢?
靠學好英語,很多人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人們都希望通過掌握英語這門世界上最通行的語言來有效地跟上國際化的腳步,融入世界。如果我們能夠冷靜地思索一下這個“不假思索”的問題,看看如果一個中國孩子的英語學得好極了,就真的能成為對國際企業(yè)有吸引力的人才嗎?就能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占得先機嗎?如果跨國公司尋找的只是英語好的人才,他們當然是回到英語國家去找了。
作為一個中國孩子,將來能吸引他們的卻恰恰是對中國的了解,以及通過母語功底建立起來的世界觀、知識面、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等一切使之成為有價值人才的基本因素。英語,不過是確保這些跨國人才能一起共事的一個交際載體,就像許多寫字樓里的職員脖子上掛的那個工作牌,是一個有自己的名字和照片,能夠打開電子門禁的IC卡,確保你在公司里暢行無阻而已。
讓第二語言處在“第二”的位置上用自己孩子母語發(fā)展的過程去套第二語言的發(fā)展,這幾乎是年輕父母們本能的做法。不但普通父母,整個外語教學界甚至語言學界,在第二語言習得學科形成前,往往也是這么做的,這是外語教學最大的泥潭。通過網上交流,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好多人從來沒有想過什么是母語,什么是外語,更談不上注意二者發(fā)展過程的不同了。
母語一般定義為人類個體出生后從周圍語言環(huán)境中直接學到的語言,又叫第一語言。一個人除了母語以外的所有語言,則被統(tǒng)稱為第二語言。關鍵差別在于,母語會在很短時間內自然習得,而且大家達到一個差不多的水平;而第二語言的發(fā)展則體現(xiàn)出很大的個體差異,其水平永遠處在一個中介語的狀態(tài),不管多努力,最終也達不到母語的水平。
生活里我們可以簡單地把會兩種或幾種語言的人稱作“雙語人”或“多語人”,但是從嚴格的意義上說,絕對的“雙語人”是不存在的,一個人的大腦里一定有一門處于控制地位的強勢語言。我們常??梢钥吹?,小小年齡的新移民到了美國后,英語是學得沒有口音了,可是原來的母語會越來越弱,還可以看到,大齡的移民或留學生,英語總要比原來的母語欠缺那么一點。
之所以講這些,就是為了明確一條最簡單的邏輯:在中國的孩子再怎么給他們灌英語,一旦學校的漢語學習全面鋪開,原本就是母語的漢語挾著由書面語學習而帶來的智力發(fā)展紅利,必然要取得絕對的強勢地位,再不要去追逐培養(yǎng)絕對的“雙語”孩子那樣的幻想性目標了。
目前,中國少兒英語里最大的誤區(qū)也就在這個范疇里,綜合起來看會帶來以下三個層面的危害:第一是試圖像學母語一樣學外語;第二是不知不覺就給孩子定下了“雙語人”這個無法達到的目標,就注定了要把孩子引向永遠學習而不是即時使用的方向;第三個層面則是更極端的,叫母語給外語讓路,把二者對立起來,有的表現(xiàn)為會一點英語的父母拼命跟孩子用英語對話;有的表現(xiàn)為在學前小功課壓力開始之前一心學英語;更甚者,就有一個明確讓漢語先犧牲一下的意識了,要讓低齡先解決難學的英語。
現(xiàn)如今的低齡孩子教育圈子里,還流行著“英語啟蒙”一說。“英語啟蒙”這個中文表達,在籠統(tǒng)指向學校正式英語教育之外開始的零起點英語學習的同時,也在潛意識里悄悄地把人們的理解引向了童蒙進入學堂學習師資的層面,有意無意地就把學校教育的模式加到低齡孩子身上,卻忽視了人類嬰兒是從環(huán)境中自然習得母語口語這個生物本性。
美國小學使用的學習英語的“神奇”方法,和中國傳統(tǒng)上用《三字經》教童蒙識字的啟蒙有一個很關鍵的共同點,就是孩子的口頭語言系統(tǒng)已經建立起來了,如果沒有了這個前提,這樣的“蒙”是啟不了的。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已經享受不到母語發(fā)展中口頭語言自然習得的先天優(yōu)勢。
事實上,合理的做法應該是正面、客觀地明確第二語言只能處在“第二”這個位置上,智力開發(fā)也好、親子感情也好、學習習慣也好,孩子成長所需要的一切,都是通過有血有肉的母語來做才最有效率。父母們要根據孩子發(fā)展的具體情況,在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的前提下,幫助他們進行外語學習,同時還應該注意處理好英語學習跟孩子全面成長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