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子豐
對莫扎特d小調幻想曲中二度對位的探究
譚子豐
莫扎特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的音樂樂觀、天真,給人以溫暖,他把苦澀的內心隱藏在自己為數不多的樂章之中。 這些樂章往往掩蓋了莫扎特真實的內心,但卻是他靈魂深處真實的反映。 莫扎特的這首d小調幻想曲是他三首幻想曲之一,也是鋼琴教學中重要的一首鋼琴小品。 作品除了用小調來表現其悲劇性的色彩,還十分超前地運用了許多二度音程橫向與縱向的對位來表達陰晦、糾結的內心。 這些二度對位帶來的矛盾與沖突、音響上極度地擴張與收縮,像針扎一般刺入讀者的心靈。 通過對作品的研究與聆聽,我們將從更深的角度認識莫扎特,傾聽他飽含血淚的心聲。
二度 沖突 音響擴張 戲劇性 矛盾與和諧
在許多人眼中,莫扎特的音樂天真、樂觀、明朗、陽光,總是能帶給人孩童般的快樂。這或許是莫扎特音樂中最引人入勝的地方,聽他的音樂可以帶走疲憊,可以洗滌我們心靈的塵?!@一切足以說明莫扎特的偉大。但在我們享受著莫扎特音樂快樂與神圣的同時,我們不可忽視莫扎特作品中的糾結與苦悶。這個偉大的男人在短短的35年人生中,他成名過、辛苦過、窘迫過,但他樂觀向上的心卻從未改變過。 他內心不是沒有苦楚,也并非刻意在他的音樂中隱瞞苦悶,他率直天真,他把內心的苦悶隱藏在他相對較少的樂章之中,在那一抹眼淚后,他把痛苦留給了自己,留給了他部分的音樂,而那些更快樂的、充滿陽光的篇章則留駐進人們的心田。他是被上帝派到傳遞美好的天使。
莫扎特從來不是位循規(guī)蹈矩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常常給人新意與意外,讓人覺得不合常理、匪夷所思,或不應是他那個時代的杰作,卻妙趣橫生。 他的這首 d 小調幻想曲正是這樣,大量不和諧音的對置與解決吸引著筆者。 這部作品作于1782年,莫扎特正值26歲,是他三首幻想曲作品中的一首。 這部作品在寫作手法上遵循著古典主義的嚴謹,但在音響上的運用卻突破古典主義時期的保守,大膽而新穎。他在這里采用了許多橫向與縱向不協(xié)和的2度,甚至是小2度的對位,半音化的進行,運用豐富的不和諧外音等手法震顫著我的內心,仿佛聽到他內心的惶恐與獨白。
這部作品為復二部曲式,由引子與同名小、大調對置的兩個樂部組成。 作品的引子采用3連音的分解和弦,但它卻不似一般的分解和弦那般流動與抒情。d小調的悲劇性色彩在這個引子中表露無遺,它彌漫著恐懼、陰暗的色彩,猶如烏云密布的海面,看似平靜卻充滿著暗涌。莫扎特巧妙地在這平凡的分解和弦中隱藏著復調式多層的旋律線以及橫向的對位(圖1)。 從下圖可以清晰地看到 D-E-#F/A-G-F-E-D-C, 還有1-6小節(jié)中第3拍第3個音以及7-9小節(jié)中第2/4拍第三個音中 F--G-A-G-F-E-D-#C 的線條。 此外,更讓這個引子畫龍點睛的是圖中標注的對位:先從音響相對穩(wěn)定的同度 D 音開始,到第三小節(jié)大二度的 D-E,第五小節(jié)增4度的 C-#F,但此過程中這些尖銳的2度對位并沒有得到解決,音樂也呈階梯狀級進上行發(fā)展。 在帶來到了第7小節(jié)后音級開始級進下行,但與此同時,2度的對位并沒有停滯,只是前3次都是大二度解決到同度, 但第4次 (即第8小節(jié)3、4拍),莫扎特卻用了更尖銳的小2度對位,仔細聆聽,我們的心很自然地會被它揪一下。 接著這個 E 音級進下行至 D,與低音 F 形成3度的解決,同時和聲進行到第9小節(jié)的屬和弦,并且以分解和弦的形式延續(xù)3小節(jié)作為主題的屬準備。
這整個引子雖然篇幅不大,而表面看起來寫作手法也并不復雜,但通過對各聲部線條的發(fā)掘以及不和諧音程橫向對位的發(fā)展以及解決,我們便可以品味出這個讓人揪心不已的引子部分之精妙。
第12小節(jié)開始為作品的第一樂部,該樂部為三段曲式。 三段的主題相同,前兩段由3個不規(guī)整的對比樂句構成,最后一段減縮再現, 只保留了第一個樂句并展開。 AA’A 段分別在 d 小調—a小調—d小調上以3個基本材料發(fā)展并加以變化。 這個樂部容易被演奏得浪漫而煽情,這樣我們就被莫扎特的表象迷惑了。其實,莫扎特在這里面寫的每一個音,每一個休止符,每一個標記,每一處安排都有其特定用意,值得我們細斟慢酌。
該主題旋律溫柔而舒緩,左手織體以兩個層次的半分解為主(見圖2)。 從和聲上看只是主屬的連接,平淡無奇,但莫扎特這里2度的進行以及2度的對位卻讓這個平淡的主題富有深意。首先這是個2小節(jié)的模進,旋律進行平穩(wěn),但13小節(jié)的半音(小2度)進行卻為旋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旋律2度模進后,15小節(jié)由13小節(jié)的小2度進行轉為大二度級進, 可以說是一種緩和。然而這個片段中最能體現作曲家內心的還是這兩個2度的對位:一次在13小節(jié)第三拍上的小2度(半音)對位;另一次在15小節(jié)第二拍后半的大2度對位。 特別是13小節(jié)這個小2度,讓人感覺到在這平靜的音樂中仿佛忽然被某些事情刺痛了一下。與旋律相對,這個2度對位到了15小節(jié)相對地和緩了一些。 有了以上這些不和諧的因素,我們可以判斷中聲部填充層并不僅僅只有填充的意義,它仿佛是在描寫心跳的聲音:一種忐忑,體現了主人公內心的驚恐。 這些不安在15小節(jié)得到緩和后,16小節(jié)忽如其來的 sf似乎表現出一種驚嚇,然后很快弱收。通常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用一個極不和諧的和弦解決到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和弦來表達這種戲劇性。但莫扎特在這里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在sf-p 的地方使用的反倒是相對穩(wěn)定的小3和弦 (主和弦) 第一轉——極不和諧的減7和弦(導7)第一轉位,這種寫法更增添了一種意外,使作品的戲劇性得到更大程度的渲染。震驚過后休止一拍半,仿佛旁邊的空氣都凝固了,然后17小節(jié)使用相同的和聲連接, 在弱奏中旋律跳進到 D 后使用半連奏半音下行到 bB。這一驚一乍寫法更形象地表達出主人公忐忑與恐懼的心理狀態(tài)。
20-23小節(jié)第二樂句,旋律采用同音反復 E 音開始,隨后中聲部與低聲部以半音(小2度)級進下行,其中中聲部在21小節(jié)第3拍的A音跳進到第4拍的D音后再以半音反向級進至E音,其中第22小節(jié)第一拍上的 #D 與低音部 E 音形成2度對位,這些半音的進行以及不和諧音程無不給音樂增添了不安的氣氛。 尤其是低音采用8度音型從 A 半音下行至屬音 E,與中聲部半音進行還有高聲部的同音反復的音響疊加綜合,猶如催命的腳步聲般沉重,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莫扎特傳》的電影中莫扎特對于薩耶里要來時的那種惶恐。
第三個樂句從23小節(jié)到28小節(jié)的4拍休止符延長。 這里左手采用3小節(jié)的雙音反復與第26、27小節(jié)的連續(xù)兩次雙音2度上行,右手則用連斷綜合,以模進的手法2度上行。 與此同時音樂的氣氛也愈來愈緊張,到28小節(jié)的休止符處這一切忽然屏息,恍似驚醒,原來這只是南柯一夢。
A’樂段以相同材料在 a小調再次陳述。 此時音樂氣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緩和,到了樂段的第3小節(jié)(全曲31小節(jié)),隨著2度以及增音程對位的使用(如圖3)心弦再次緊繃。 旋律部分從32小節(jié)起開始從 #C 半音(2度)上行至 G 后大2度級進至 B,隨著高音區(qū)的不斷上升,低音區(qū)下沉,音響張力增大,及至33小節(jié)第三拍上高音C與低音#C對置,音響的極度擴張使緊張感達到極致。隨后在一個得以喘息的休止符后是一小節(jié)華彩。這個華彩走句也極不安寧,前半段先是 #C 與還原 C 的橫向對置,后半段則是減7和弦琶音上行,其后又在讓人屏住呼吸的延長休止符后進入第3個樂句。
這個樂句38-41小節(jié)與23-27小節(jié)發(fā)展基本一致, 只是第41-43小節(jié)作曲家把原來26-27兩小節(jié)進行擴展,除了增加一小節(jié)以外, 從42小節(jié)其右手不斷以半音迂回的方式不斷上行,而低音也相應地迂回下行至 #C, 同時低音和弦中的 #C 與 G 兩個音在形成減5度的同時又分別和旋律聲部的 F 形成 #C-F(減4度)、G-F(大2度)的對位。 在這個極其尖銳的和音出現的同時,音區(qū)達到全曲最高音——小字3組的 F,音量上作曲家也做了個雙f的標記。這說明了全曲在這個音上到達了作品的高潮,同時也是整個作品中讓人精神最緊張的一刻。這種音響上的高度緊張讓聽者為之震顫,恍如針刺。
在這個樂部中,莫扎特通過小調晦澀的色彩加上大量半音進行以及2度、增音程等不和諧的對位并解決,以“恐懼—緩和”的循環(huán)為線索,把歌劇中“緊張—收縮—緊張”的戲劇性表達得淋漓盡致,扣人心弦。
這個樂部采用主題的同名大調D大調,從調性布局上看,d—D 也體現了哲學意義上的“矛盾與解決”,是對不和諧的一種升華。 天才的莫扎特把“晦澀—陽光”,銜接得如此自然、和諧,與往常一樣,他掩蓋了痛苦,為人們帶來了天真與童趣。 在這個樂章里,2度的對位雖然不多, 但作為整部作品的主導音程2度對位依然貫穿在樂部之中。 如68小節(jié)的 G-#A,75小節(jié)的 C-#D,83小節(jié)的 C-#D 的小2度對位。 但這些小2度在莫扎特神奇的筆下恐怖不在,反倒成了一種天真無邪的逗趣。作品最后以樂隊齊奏的方式,在充滿詼諧的趣味中落下帷幕。
整部d小調幻想曲以2度這個緊張的音程作為基本發(fā)展要素,通過縱向與橫向交織,貫穿作品始終。 作曲家嫻熟地運用“緊張與和諧”這一矛盾的關系,把情節(jié)安排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作品最后又在天真的諧謔中結束,妙趣橫生。 研究這部作品,抽絲剝繭地從中尋找莫扎特隱藏在音符背后的內涵,將使我們能夠更好地認知莫扎特,使我們在演奏其作品的同時更具深度。
[1]方雪揚.蘊含浪漫因素的古典佳作[J].交響,2014(3).
[2]趙鑫珊、周玉明.莫扎特之魂[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廣東嶺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