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小學語文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fā)想象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學科。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化抽象為直觀,以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情感上和行為上積極地參與學習,那么語文課堂將充滿激情與活力。下面筆者介紹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經驗。
一、借信息技術于課始,優(yōu)化識字、寫字教學
在識字教學中,合理利用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深入挖掘漢字的直觀形象的因素,盡可能地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有趣的識字環(huán)境,有助于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識字、寫字的活動。
1.直觀畫面,化難為易。
“方整平直”是漢字的總體特征,但每個字又不盡相同,都有各自的特點。只有認清漢字的外形特點,找準字的重心,捕捉字的關鍵筆畫,才有利于把字寫整齊、寫美觀。在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們對抽象的字識記困難,但對與圖相對應的字,識記起來就輕松多了。例如在教學象形字“川”時,筆者先用多媒體展示水波的圖像,然后出示“川”字讓學生觀察并問:“這幅圖與‘川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細心觀察的學生馬上就會發(fā)現(xiàn):“水波的形狀就是‘川字?!闭^“字中有畫,畫中有字”,教學課件的運用,把枯燥的識字過程變得形象有趣了,學生不僅感受到字形的美,對漢字的喜愛之情也油然而生。
2.闖關游戲,誘情激趣。
游戲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方式,因此在課堂中適時地設計各種與生字聯(lián)系起來的游戲,如漢字對對碰、找朋友、巧手摘蘋果等,就會使識字教學生動有趣,從而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愛看動畫片是孩子們的天性,我們也可以把孩子們耳熟能詳?shù)膭赢嬋宋镎埖秸n堂上。筆者在鞏固學習生字環(huán)節(jié)里曾運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聰明可愛的喜羊羊被灰太狼關在了迷宮里,你愿意幫助它闖迷宮嗎?迷宮里有無數(shù)道門,只要讀對了門上的漢字,門就會自動打開。讀對了所有的生字,喜羊羊就會順利回到羊村。學生頓時熱情高漲,識字活動在自然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著。
二、借信息技術于課中,感悟語言文字
在課堂中,巧妙地利用多媒體聲形并茂的優(yōu)勢,把文字和具體形象聯(lián)系起來,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在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習。
1.圖文結合,理解關鍵詞句。
詞語和句子是構成文章的重要部分,要讀懂文章的內容必須理解詞句。借助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可以將抽象的語句和具體事物相聯(lián)系,使學生目觀其形、心領其義。例如,人教版第四冊《丑小鴨》一文中,“一天傍晚,一群天鵝從空中飛過。丑小鴨望著潔白美麗的天鵝,又驚奇又羨慕”這段話課文并沒有配上插圖,“驚奇”和“羨慕”二詞又不好理解,于是,筆者制作了與之對應的插圖,插圖中瘦小的丑小鴨伸長脖子,瞪著雙眼,目不轉睛地望著天上的白天鵝。然后引導學生對比丑小鴨與天鵝,觀察丑小鴨的表情,說說此時的丑小鴨心里會想些什么。有了圖畫的對照,學生們暢所欲言,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這兩個詞的意思,體會到丑小鴨內心深處的夢想。
2.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朗讀能力。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體驗品味,培養(yǎng)語感。例如,人教版第六冊《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它的語言文字美,描寫的景物美,展現(xiàn)的意境也美。怎樣讓學生走近這一池荷花,激發(fā)他們喜愛荷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呢?在課的開始,筆者神秘地告訴學生:“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參觀一個美麗的地方!”在學生激動、好奇的眼神中,筆者通過視頻把一池美麗動人的荷花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再配上《荷花頌》的音樂。花入眼簾,樂動心弦,在這樣一場視聽盛宴中,學生不知不覺融入其中。在學習荷花樣子這一段落時,利用多媒體展示三個句子所寫的相應的荷花,引導學生觀察并展開想象,體會荷花的姿勢美、顏色美、動態(tài)美,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當荷花的美征服了學生的眼睛和心靈時,他們仿佛身臨其境,好像自己就是一朵荷花。筆者趁熱打鐵,讓學生跟隨著輕柔的音樂美讀課文,此時,不用再提醒語速、節(jié)奏,學生的朗讀已經深深打動了筆者。
三、借信息技術于課末,拓展學習空間
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突破書本的限制,拓展學習空間,讓語文學習超越時空,變得豐富多彩。
1.立足文本,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
課文只不過是學生語言學習的例子,是學生語言積累的典范。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對課堂所學的內容進行拓展,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例如,學習了《絕句》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之后,筆者讓學生從互聯(lián)網上查找有關寫春天的詩句并讀一讀。學生們在查找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描寫春天的詩句,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通過交流,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古詩的精妙,也提高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搜集資料,豐富寫作的素材。
寫作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點,說空話、假話是學生習作的通病,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互聯(lián)網就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米”。我們在備課時,可以根據寫作的目的和要求,對網上資源進行篩選。除了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古今中外的有關佳作,還可以向學生推薦相關網站,讓學生搜集資料,豐富寫作素材,從別人的作品中感受情感、品味語言。這樣一來,學生習作時就不怕無話可說、無情可表了。例如,在教學習作《我的家鄉(xiāng)》時,筆者摒棄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走進網絡,查找有關家鄉(xiāng)的各種資料:文字、圖片、視頻……把學生查找的資料進行梳理,在課堂上一一呈現(xiàn),圖文并茂地說明、介紹,讓學生對自己的家鄉(xiāng)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加深了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那么問題又隨之而來:如何把家鄉(xiāng)寫得美、寫得具體呢?筆者引導學生再次走進網絡,讀讀描寫家鄉(xiāng)的優(yōu)秀寫作,從中汲取他人文章中的營養(yǎng),積累豐富的詞匯,為自己所用。小小的一次嘗試,讓筆者對利用網絡指導學生習作的作用刮目相看。
如果說語文教學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那么,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就是促使花蕾綻放的東風。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要最優(yōu)化地利用好現(xiàn)代教育信息技術,讓語文之花精彩綻放!
(作者單位:福建省仙游縣城西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