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艷
【摘 要】新課程強調課堂是一個不斷生成的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課堂教學應當煥發(fā)生命的活力。而社會學科具有的綜合性、時代性、豐富性特點及濃厚的生活化、人文化氣息,更為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提供了廣闊的天地。預設與生成作為教學中一對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矛盾體,是不可偏頗的。教育活動不只是單純的“預設”操作,而是憑借教學機智與經驗積累,對學生所反饋出來的信息迅速進行過濾、篩選,把它與預設的目標、步驟有機結合起來,以創(chuàng)造全新的活動天地,使我們組織的教學基于“預設”并超越“預設”,這樣的課堂才會顯得有滋有味。在本文中,我從自己關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和《全民族抗戰(zhàn)》的課堂實踐出發(fā),針對課堂中出現(xiàn)的“意外”,談談怎樣把握非預設情境,提高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演繹出“無法預約的精彩”。
【關鍵詞】預設 ? ? 意外 ? ? ?課堂 ? ? ?精彩 ? ? ? 生成
一個成功的教育教學活動,既是老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的過程,又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當然這需要教師在活動前對自己所涉及的教育活動進行科學的預設。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基本要求。但是,隨著新課程的逐步深入,我們的課堂越來越活躍,課堂也越來越難以把握和控制?!皩W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興趣參與課堂活動,并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多樣性、豐富性和隨機性?!苯處煈搶W會傾聽,抓住瞬間的意外,并針對其中有價值的意外合理打亂教學節(jié)奏,實現(xiàn)教學目的。
在本文中,我從自己的課堂實踐出發(fā),針對課堂中出現(xiàn)的“意外”,談談自己怎樣把握非預設情境,提高教學效率,使課堂教學演繹出“無法預約的精彩”。
一、善待“意外”
預設好的教學預案,是為了在課堂中得到完美展現(xiàn),但由于教學進展中的不確定性和非預期性客觀存在,這必然要求教學活動突破預期目標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開放的創(chuàng)造天地。初中學生本來就好奇心很強,又很叛逆。當課堂上出現(xiàn)一些不和諧的“意外”時,老師怎樣處理,對課堂效果和學生的成長影響都很大。
例如在學習《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一課時,我剛剛引導學生翻開書,了解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就聽到“啪”的一聲,原來是一個男同學的手機掉到地上了?!耙馔狻背霈F(xiàn)了!(在這之前我們針對手機問題教育過學生,不允許帶到學校來,以免上課時玩游戲,影響學習。)全體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這件事上了。在這時,我如果大發(fā)雷霆,可想而知,至少半節(jié)課沒有了,從此以后,這個學生可能會對我產生敵意,也就會失去學習《歷史與社會》的興趣了,其他學生也很想看看我怎樣處理。我經過瞬間思考,從地上撿起手機,我和學生之間就發(fā)生了如下對話:
師:同學們,手機是現(xiàn)代高科技產品,如果沒有手機,我們的生活會怎么樣?
生1:跟遠方的人聯(lián)系不方便。
生2:做生意都不方便了。
師:手機給我們帶來許多方便。手機發(fā)明之前,我們比較快捷的聯(lián)系方式有哪些?
生1:電話。
生2:電報。
師:同學們知道手機的祖先——電話是什么時候發(fā)明的嗎?它的發(fā)明對世界歷史的發(fā)展有什么影響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時期的歷史。
家里優(yōu)厚的生活條件使許多學生擁有手機,手機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采用強硬的手段,讓那個男同學在眾多同學面前顏面盡失,那只能破壞師生感情,對學生的成長毫無作用。但巧妙地利用手機的地位和作用提問,并引出電話的發(fā)明和使用,正切合本課的主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將課堂上一件不太好的事情淡化,迅速地導入新課,既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又不會對持有手機的學生帶來壞的影響。課后,我才正式與他談了手機的問題,他對我的做法非常感激,并將手機帶回家,而且成績在這次事件后也大大提高了。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做到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的信息,把握好預設與生成的藝術,學會運用教學機智把生成的信息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使教學在生成的話題情景中展開,讓教學目標在真實的教學情中動態(tài)構建。這樣,才可能有許多不曾預約的精彩不期而至。所以,當“意外”來臨時,我們絕不能暴跳如雷,而是應該冷靜分析,善待“意外”,使“意外”成為我們課堂的花絮,讓它帶來陣陣芳香。
二、抓住“意外”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fā)展及情感交流的融合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fā)事件或出人意料的想法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面對這些預設之外的內容,如果教師能充分發(fā)揮教學機智,突破原先教學預設的框框,捕捉臨時生成資源中的有意義成分,及時整合到教學中,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學習《全民族抗戰(zhàn)》時,我的課堂上曾出現(xiàn)過這樣一幕。
師: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成為日本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開始,下面我們欣賞一個關于“盧溝橋事變”的短片,看過之后請同學們思考:這時中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們最大的任務是什么?
觀看短片后,學生私下里討論起來,有一些學生已經在說粗話,咒罵“日本鬼子”之類的,看來并沒有多少學生來思考我提的問題,課堂局勢一時間難以控制。我說話的聲音都被學生討論的聲音覆蓋,學生的表現(xiàn)根本不在我的預設之內。面對這種情況,我只能被迫調整我的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討論得很熱烈,請幾位同學說一下看過短片之后的感想。
生1:太氣憤了,把他們打回去,絕對不能容忍他們。
師:同學們現(xiàn)在看短片都有這種感覺,那當時的中國人會是什么感覺呢?
生2:堅決抗日!
師:國民黨的內戰(zhàn)還沒打完嘛!怎么辦?
生(很多):不能打了,得一致抗日!
師:為什么?
生3:因為當時我們整個國家的敵人是日本人,國家都沒有了,還爭什么了。
師:很好,也就是說當時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
生(齊):中華民族與日本侵略者的矛盾。
師:那么,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干什么?
生(齊):共同抗日!
師:所以,在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兩黨建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全民族抗戰(zhàn)開始。
在這個課堂片段中,關于“主要矛盾”的問題比較抽象,學生很難理解,“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全民族抗戰(zhàn)”等概念學生也是第一次涉及,預設中由我來解釋,但學生的反應超出了我的預設,我緊緊抓住這個契機,把學生的情感融入課堂,引導學生認識當時的中國局勢和全面抗戰(zhàn)的必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課程呼喚生成。新的課堂理念認為:課堂教學的生成是永恒的?!瓣P注生成”所蘊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第一要義的教育宗旨。那么如何去更好地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充分生成呢?關鍵是要把學生看作重要的教育資源,充分尊重學生,學會傾聽,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并在傾聽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們困惑的焦點、理想的偏差、觀點的創(chuàng)意、批評的價值、獨到的視角,要善于捕捉,篩選這些隨機生成的課程資源,使之成為有價值的生成資源,這樣才能邂逅精彩。
看來,課堂中的“意外”我們根本不用怕,如果能夠處理好,讓學生用自己的見解領悟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如果學生擁有了這樣的知識,他們就會自己去把握歷史的脈搏,使課堂真正成為引導學生發(fā)展的場所。在課堂上,讓我們抓住“意外”那一瞬間,將“瞬間”變成“永恒”吧!
三、巧理“意外”
布魯姆曾說過:“沒有預料不到的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薄耙馔狻笔菍W生做出的一種自主探究,這種探究沖動在課堂教學中是否得到了老師的支持,對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可謂影響深遠。作為教師,唯有歷練平時的課堂,巧妙地處理“意外”,及時捕捉“意外”的思維火花,讓其綻放生命活力,才能使我們的課堂因為“意外”而彌漫著思想和生命的氣息。
在上面提到的那節(jié)《全民族抗戰(zhàn)》課上,還有一個片段讓我反思頗多。
學完《南京大屠殺》后,學生表現(xiàn)又超出我的預設,開始躁動了,議論紛紛。我清楚地聽到學生的討論:
生1:再也不和日本人做生意了,他們什么資源都沒有,餓死他們!
生2:就是,日本人的東西不能買,誰買誰就是賣國賊。
如果任學生這樣講下去,后面的半節(jié)課就成“批日大會”了,所以我在此時插話了:
師:剛才老師聽到有的同學說再也不和日本交往、不買日貨了,難道我們真的應該與日本斷交嗎?同學們對此有什么看法?
(經過了短時間的沉默,才有學生回答)。
生1:日本有很多好的東西,我們還是要買的,比如高科技產品。
生2:不能斷交,因為它的一些先進技術我們是還要學習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壞人。
師:那么我們在與日本進行交往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生3:和平友好交往,取其精華。
生4:不能斷交,但是我們也要警惕一些,防止軍國主義份子對我國帶來破壞。
師:不錯,我們不能忘記國恥,但我們也不能采取消極的對外政策。與日本的交往要建立在和平友好的基礎上,互通有無,共同發(fā)展。
學生是帶著興趣、情緒參與課堂學習的,我們不能為了預設而阻斷學生的思維,一定要學生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就難免發(fā)生“意外”。當“意外”來臨時,最能考驗老師的功底。也許在我們的教室里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發(fā)生著一些“意外”,而我覺得最關鍵的是教師如何對待這些“意外”,是否能讓這些“意外”“破土而出”,茁壯成長。如果當初我堅持繼續(xù)完成預定的“任務”,而不去處理“意外”,我想,后悔的應該是我,因為我錯過了學生發(fā)表精彩見解的機會,而最重要的是還會扼殺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這將是一個非??杀暮蠊?,我真慶幸我沒有這樣做。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這是我們永遠的追求。而每個學生作為活生生的個體,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我們應該最大可能地創(chuàng)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境和氛圍,為廣泛的課堂生成創(chuàng)設條件。倡導具有較強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的探究學習,則更是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優(yōu)秀的智慧品質,從而大大提升生成的價值。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孩子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币粋€成功的教育活動,僅有精彩的預設是不夠的,也就是說預設表現(xiàn)在活動前,對整個活動的規(guī)劃、設計、假設與安排,從這個角度講,它是一個教育組成部分。教育活動不只是單純的“預設”操作,而是憑借教學機智與經驗積累,對學生所反饋出來的信息迅速進行過濾、篩選,把它與預設的目標、步驟有機結合起來,以創(chuàng)造全新的活動天地,使我們組織的教學基于“預設”并超越“預設”,這樣的課堂才會顯得有滋有味,這樣的課堂才會迎來“無法預約的精彩”。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09).
[2]張翼文.生成課堂的幾點感悟[J].福建教育,2005(03).
[3]孔企平.生本教育的生態(tài)課堂教育模式.
[4]劉明芹.非預設生成[J].生命世界,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