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潮海
在一次小學科學青年教師優(yōu)質課評比活動中,有一位青年教師與筆者商量《輪軸的秘密》(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10、11頁)這個課怎么上??戳诉@位青年教師滿滿當當?shù)慕贪?,筆者提出了幾個問題:教材中的幾個活動之間有什么關系,輪軸實驗你做過了嗎?你覺得學生來做這幾個實驗,可能會遇到什么問題?你期望學生怎樣發(fā)展?對于這些問題,這位教師實事求是地說自己并沒有認真思考過。準備了內容豐富的教案,卻厘不清教材中的關鍵問題。這其中的癥結之一,是有些新教師缺乏解讀教材的能力,不知如何去研讀科學教材。本文筆者即以《轉軸的秘密》一課為例,提出一種解讀教材的思路,以供大家參考。
一、從文本結構剖析教材
從文本結構來剖析教材是指教師分析教材的層次,找出教材中主干活動的邏輯關系,明確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方法和實驗結論的得出過程。通過對重點章節(jié)的閱讀,了解實驗活動的過程、方法、注意事項以及記錄表的設計和使用。這樣做將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活動開展指導,以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從文本結構的角度剖析教材其實就是一個內化教材的過程。
比如《輪軸的秘密》一課,教材分成三個內容:輪軸的概念、探究輪軸的秘密、輪軸在生活中應用,其中的重點是探索輪軸的秘密。在閱讀教材時,教師可以就以下問題來深化對教材的認識。
1.在認識輪軸的概念時,教材為何選用閥門式水龍頭,而不選用“T”字形水龍頭或門把手呢?
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閥門式水龍頭的輪是完整的,而“T”字形水龍頭或門把手的輪是不完整的,它們只有在運動時留下的軌跡才會形成輪,因此在教學中引入環(huán)節(jié)選用的輪、軸完整并固定在一起的機械,有助于學生建立輪軸的概念。
2.在教材中為何將輪軸的運用放在最后?
從教材的編寫來看,當學生認識輪軸以后,安排了一個擰開水龍頭的體驗活動,學生感受到了在輪軸的輪上用力能省力,再發(fā)展到用實驗的方式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假如我們將輪軸的運用安排在輪軸概念之后,這會削弱學生認知上的前后聯(lián)系,造成思維上的斷層。同時,在體驗之后學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輪軸的作用,從輪軸在生活生產(chǎn)中的廣泛使用來深化對輪軸的認識。
3.探索輪軸的秘密實驗活動安排了兩次,這兩個活動前后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在參與第一個活動“輪軸有什么作用”的過程中,期望學生發(fā)現(xiàn)在輪軸的輪上用力會更省力,還期望學生發(fā)現(xiàn)在輪上用力是軸上阻力的二分之一。在此基礎上引發(fā)學生作出猜想,如果軸不變輪增大,輪上用力情況會怎樣呢,由此引發(fā)學生開展第二個活動“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軸不變輪增大,輪上用力更省。當然,從學生思維的逆向性思考,教材還可以提出問題,“輪不變軸縮小,輪上用力會怎樣?”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輪軸有什么作用是第二個活動的基礎,而第二個活動深化了學生對輪軸作用的認識,同時第二個活動中的實驗方法受到第一個活動的影響,兩個活動可以由扶到放開展。
二、用實驗的方法學習教材
教師在上課之前,自己先要準備材料,并操作教材中的實驗,這有助于教師達到對科學概念生成的過程體悟,也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加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使課堂實驗教學的成功開展得到保障。
《輪軸的秘密》一課中安排了兩個實驗活動和一個游戲活動。為了做好實驗,筆者首先是尋找材料。在尋找材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原來自然課中簡單機械實驗盒的套件只有2倍關系,沒有3倍關系,最后在初中實驗材料中找到相應的材料。在實驗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組裝輪軸上的繩子時必須在輪和軸上纏繞幾圈有助于實驗的調控,輪和軸上繩子的纏繞方向相反,繩子的長短會影響兩邊力的平衡,需要課前作出調試。而教材中提出輪上用多大的力才能將軸上的鉤碼提起來,這將使作用在輪上的力再增加一個鉤碼才能提起軸上的鉤碼。因為在兩力平衡的情況下,輪軸保持靜止。在教學中筆者采用平衡的方法來研究輪軸的作用,規(guī)定在輪上用多少的力能使輪軸保持平衡。根據(jù)自己的實驗操作,筆者制定了實驗操作指導用語。
實驗步驟:先研究軸上阻力是2個墊圈時,輪上掛幾個墊圈才能保持平衡?接著研究軸上阻力是4個墊圈、6個墊圈時,輪上掛幾個墊圈才能保持平衡?
實驗注意點:輪和軸上棉線纏繞方向相反;實驗過程中,手要輕輕地拉住棉線,防止軸上墊圈滑落;及時記錄,實驗后整理好墊圈和鐵架臺,輕聲討論我們的發(fā)現(xiàn)。
三、以學生的眼光看待教材
學生會關注教材中的什么內容呢?從筆者以往教學經(jīng)驗來看,學生拿到科學書,先會看看里面有哪些活動,是不是有趣,很少有學生會去思考這個活動做了以后我要掌握什么知識。也就是說,學生關注的是活動本身,關注的是活動的表面。而這恰好是我們教學的起始點,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引領學生從關注活動本身發(fā)展到關注活動本質,從關注活動的表面走向思維的內在探索。因此,教師在閱讀教材時,要善于找出那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本著“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的教學理念,挖掘活動背后的教育價值。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活動中,在愉悅的情景中,獲取科學知識,發(fā)展學生對科學的愛好和情趣。
在《輪軸的秘密》一課中,學生最感興趣的是用螺絲刀來比較力氣大小。在比較力氣大小的活動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這個比賽不公平,因為螺絲刀的柄粗糙容易捏住,而金屬桿光滑很難捏住。這實際上是教材中的選材不足問題,螺絲刀增加了另一個變量——接觸面的光滑程度影響摩擦力大小。從中可以看出教材中也會存在問題和不足,在教材的使用過程中需要教師作出調整和完善。如在教學中選用啤酒瓶就可以盡量避免摩擦力的問題。在開展活動時,教師給每組一個啤酒瓶,要求每個學生操作兩次,比較分別握住輪(瓶身)和軸(瓶頸)時的用力情況,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得對輪軸省力的最初體驗,激起學生定量研究輪軸省力問題的興趣。
四、從動態(tài)的角度生成教材
由于受技術和成本的影響,教材是靜態(tài)的、平面的呈現(xiàn),但課堂卻是動態(tài)的、立體的生成,教材中各部分內容是逐一呈現(xiàn),具有一定的順序。這就要求教師從動態(tài)的角度去預想教材的課堂形態(tài),梳理教材的知識脈絡,展示學生科學概念的顯性發(fā)展和思維價值。
從這一角度出發(fā),筆者認為《輪軸的秘密》教材的動態(tài)呈現(xiàn)可以這樣展開。
1.輪軸的概念。
首先出示一個閥門式水龍頭,隨后動態(tài)呈現(xiàn)“我們擰水龍頭上的輪子就能帶動軸一起轉動,將水龍頭打開”的過程,并在圖中閃現(xiàn)認識“輪”和“軸”。最后出示“像水龍頭這樣,輪子和軸固定在一起轉動的機械,叫作輪軸”。
2.輪軸的作用。
(1)取下水龍頭上的輪子,一學生直接去擰軸,不易擰開水龍頭,推測輪軸的作用。
(2)全體學生體驗輪軸的作用。給每組學生兩個啤酒瓶,玩比較力氣大小游戲,通過在軸上和輪上用力比較,從感性層面上認識輪軸在輪上用力可以省力。
(3)呈現(xiàn)輪軸實驗裝置,介紹實驗裝置和實驗方法及注意點,學生開展實驗研究輪軸有什么作用,并在記錄紙上記錄,寫出發(fā)現(xiàn)。
(4)交流“我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限于教材的篇幅,這樣的提問是很開放的,學生的發(fā)言可以天馬行空,自由發(fā)揮,對于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反而不利于概念的建立。因此可以稍作引導,“①對這組同學的實驗數(shù)據(jù)你有其他意見嗎?②兩個墊圈表示什么?一個墊圈表示什么?③從這三組力的大小比較中,你知道輪軸有什么作用嗎?④推想在軸上的阻力為8個、10個墊圈時,輪上各用幾個墊圈的力能達到平衡?”
3.輪的大小對輪軸作用的影響。
(1)呈現(xiàn)實驗裝置,提出問題:把上面輪軸裝置中的輪換成一個更大的輪,每次所用的力會有怎樣的改變?
(2)推測:輪大了,提起重物會更省力;輪大了,提起重物拉動繩子的距離更長了。
(3)進一步開展實驗研究,并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
(4)呈現(xiàn)兩張記錄表,比較上面兩種輪軸提起重物所用的力,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認識到“軸相同,輪越大越省力”。
4.輪軸的應用。
(1)找一找,在我們周圍,哪些地方應用了輪軸?它們的哪一部分相當于輪?哪一部分相當于軸?
(2)呈現(xiàn)相關圖片,了解生活中應用的輪軸變式。
(3)思考輪軸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從以上環(huán)節(jié)可以看出,動態(tài)呈現(xiàn)教材,是對教材文本的解讀、教材實驗的內化、學生心理的預期分析三者的有機綜合,以求得教材、教師、學生的三心相通,追求教材知識結構和學生認知的有機統(tǒng)一。它是對教材的再創(chuàng)造,寓教法于其中,力求把握教材的側重點,化繁就簡,以求得真正“活”化教材。
(浙江省余姚市實驗學校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