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根雕藝術是發(fā)現(xiàn)自然美而又顯示創(chuàng)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在根雕創(chuàng)作中,大部分應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tài)來表現(xiàn)藝術形象,少部分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從而創(chuàng)作出人物、動物、器皿等藝術形象作品,讓每一個樹根都順其自然的成了“才”。教師就應該像根雕藝術家一樣,把每一位學生當作一塊非常具有形象特點的樹根,用心修飾,使其成為一件完善的藝術品。教育就是要最大可能地啟迪每一個人的良知良能,最大可能地發(fā)掘每一個人的潛力潛能,彰顯和張揚每一個人的特點和長處。古人曾說:“善救物者無棄物,善救人者無棄人,唯有春風巧著力,朽木也能成綠蔭?!边@,需要教育工作者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生命活潑自由的呈現(xiàn),做一名精雕細琢的根雕者,善于發(fā)現(xiàn)、發(fā)掘、發(fā)展學生的“美”,使每一位學生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關鍵詞】尊重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
古人曾說:“善救物者無棄物,善救人者無棄人,唯有春風巧著力,朽木也能成綠蔭?!薄敖逃侨遂`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边@是一種教育境界,需要教育工作者做一名精雕細琢的根雕者,用心、用情“雕琢”每一位孩子,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尊重生命活潑自由的呈現(xiàn),善于發(fā)現(xiàn)、發(fā)掘、發(fā)展學生的“美”,使每一位學生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所謂根雕,就是依照樹根固有的形狀、特點,再加上藝術家的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它絕非單一的雕琢與刻劃,而應加入藝術家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根雕藝術是發(fā)現(xiàn)自然美而又顯示創(chuàng)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在根雕創(chuàng)作中,大部分應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tài)來表現(xiàn)藝術形象,少部分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從而創(chuàng)作出人物、動物、器皿等藝術形象作品,讓每一個樹根都順其自然的成了“才”。教師就應該像根雕藝術家一樣,把每一位學生當作一塊非常具有形象特點的樹根,用心修飾,使其成為一件完善的藝術品。
一、樹樁因欣賞成為珍品,孩子因欣賞陽光自信
眾所周知,樹根因為它的奇形怪狀、“其貌不揚”、“才美不外現(xiàn)”,所以,樹根的經歷不容樂觀——常常被棄于荒郊、置于野外、焚于爐灶……但是,在根雕大師眼里:樹根沒有優(yōu)劣美丑之分,他們對每個樹根都視為珍寶,且堅信“它一定能做成什么”,根雕大師就是樹根的“伯樂”,經過根雕者的細心觀察,因勢精心雕塑以后,以其精美的造型、獨特的構思、巧妙的加工而倍受人們青睞,樹根的“身價”、“地位”迥然顯赫——成為提升家庭文化品位的首選,可以供奉于大雅之堂了,形似﹑貌相因其“天然”而出,讓人嘖嘖稱贊,刮目相看。
教師亦如此,對學生就應該抱有“他(她)一定能成為什么”的信念,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培養(yǎng)學生,毫不吝嗇自己的贊賞、表揚,用心“雕琢”:當孩子進步時,老師對他說“你真棒,你真行”;當孩子跌倒了爬起時,老師對他孩子說“你自己一定能爬起來”;當靦腆的孩子和您打招呼時,你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孩子的成長路上需要老師、家長、同伴的欣賞,沒有欣賞就沒有教育。欣賞,如催化劑引導著孩子走向成功、走向自信,讓孩子抬起頭來走路。在班級管理中,就應該以根雕者的態(tài)度相信“他一定能成為什么”,學會欣賞、學會贊美,讓孩子在賞識中抬起頭來,躍動起來,陽光起來,多年以后,他真的就能成為我們心中期待的“藝術品”。
二、雕琢無痕彰顯自然之美,教育無痕體現(xiàn)潤物無聲
我仰慕根雕藝術家的精湛技藝,因為他總是巧妙地打造每一個樹根,“巧”在他去留有道:桀驁反叛的“側根”留而刻之,便成了精華所在;富有靈氣,能成為“亮點”的部分,即便是一縷纖弱的根須,根雕者也會刀下留情,呵護有加?!懊睢痹谒蛐投欤榔涮煨?,“因根施雕”,順其自然,讓每一個樹根都能盡其用,給人們帶來了不同的視覺享受。根雕家深知:扼殺本性,苛求一律,也就意味著“泯滅”這門藝術。
是的,教育亦如此,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多姿多彩的選擇,達到潤物無聲的無痕育人效果。在我的班級管理中,無痕教育事半功倍。我曾對愛丟垃圾的孩子,直接批評道:你怎么又在亂扔垃圾,看你把地弄得多臟。有時也會委婉地說:你今天講衛(wèi)生多了,地上垃圾也少了。但還是沒有幫他改掉隨意扔垃圾的習慣。后來當我看到滿地紙團,就換種方式對他說:“真可惜,你又失去了一次練習投籃的好機會。下次可千萬別錯了”。這下可好,他把丟垃圾變成投籃游戲,從不放過一次機會,都快成籃球明星了。這件事,讓我想起有一位特級教師說過:如果孩子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敗了。這句話真是道出了教育無痕的真諦?。?/p>
不僅如此,無痕教育,更能張揚孩子多樣的個性。我的班里有一個叫小航的孩子。這個孩子對校紀班規(guī)記得特別清楚,也很留心觀察同學的行為動作,常常老師前腳走出教室,他后腳的“狀紙”就遞上來了。正好學校開展“兩靜、凈”活動,每班要選出一名文明監(jiān)督員,不就需要他這種遵守規(guī)定,善于觀察,又有正義感的人嗎?于是,我找到他,給他講了文明監(jiān)督員的要求,一起商量了監(jiān)督檢查的方法,他就滿腔熱情地展開工作:看到他有時用小本子記錄下同學的表現(xiàn),有時又耐心地給同學講解錯在哪里。朝會時他還對同學的行為進行小結。漸漸地,同學們的文明習慣好了,走進教室,你就能感到干凈、安靜,讓人心情舒暢。
三、精雕細琢出精品,放慢教育顯和諧
之所以有這樣的教育感悟,我覺得仍與根雕藝術分不開。我發(fā)現(xiàn),根雕者不是批量生產,對樹根都是一件一件的精雕細琢,這是一種慢的藝術。這種慢,需要平靜、平和;需要細致、細膩;更需要耐心、耐性。就像張文質老師說的:“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蔽覀兙蛻撚小半m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教育。
班級管理基于真善美,直抵人的心靈。讓我們學會用根雕的藝術,用明銳的眼睛來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優(yōu)點,讓孩子的心田充滿陽光,體會到幸福;用寬容的心來尊重生命的多樣性,見證一個個美好生命的成長歷程!
“根雕”不僅僅是一門藝術,實質上也反映出一種育人理念,即“天生我材必有用”。所謂“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良馬行千里,耕地不如牛”,器物各有專用,人物各有短長,只有揚長避短,以長補短,才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作為教師,就應該像根雕者一樣,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去用心雕琢,讓人人成為可用之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