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梅
【摘 要】在所有的基礎教育學科中,語文學科無疑是一門包羅萬象而頗受學生鐘愛的學科,其間不乏有趣的數學知識。本文探討了如何將這些趣味橫生的語文要素有機地融入數學教學過程中,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成績。
【關鍵詞】基礎教育;語文;趣學;數學知識
語文學科因為時間橫貫古今、空間跨越中外、內容包羅萬象、文本生動形象而頗受絕大部分學生的鐘愛。其中的成語、諺語、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等語文知識,不乏有趣的數學知識。將這些趣味橫生的語文知識有機地融入數學教學中,必將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成績。
一、巧用“謎語”趣記“數學家”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薄啤み_勒維耶;
“榜樣具有良好的感染力?!薄ぜs翰遜;
“啟事在教誨,成事在榜樣。”——法國。
每一個取得偉大成就的數學家都有著非凡的經歷和耀眼的光環(huán)。采用靈活機動的方式講述數學家的有趣故事,無疑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樹立起一面面不朽的數學豐碑,使之成為激勵孩子愛上數學、學好數學的強大的精神動力。
除了觀看人物傳記、傾聽人物故事、觀看人物紀錄片等形式外,我們還可以運用語文知識中的猜謎語的方式趣記數學家的姓名。
謎語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測的隱語。謎語源自中國古代民間,歷經數千年的演變和發(fā)展。它是古人集體智慧創(chuàng)造的文化產物,是一項有趣的益智游戲。用猜謎語的方式記憶數學家的名字,將使之變得生動有趣、場面火爆。例如:
爺爺參加賽跑(祖沖之);
抬頭一笑(楊樂,諧音“揚樂”);
虎丘游春(蘇步青,虎丘市在江蘇,游春即春游踏青);
故園風光雨中新(陳景潤,“故”,“陳舊”意;風光,風景;雨中新,故園經雨浸潤而清新);
看臉像個文學家、看腳像個音樂家,全身一看是個數學家(歌德巴赫,歌德是德國文學家;巴赫是德國音樂家;哥德巴赫是德國數學家)。
……
二、巧用“成語”趣學“數”的知識
成語是我國漢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辟,易記易用,并常常附帶有感情色彩。
漢語中四個字的成語特別多,其中嵌進數字的又占相當高的比例。在上數學課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含有數字的成語,來生動形象地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數”的相關知識。
(一)巧用“成語”掌握“分數、百分數”的知識。一部分成語嵌有兩個數字,而這兩個數字之間恰恰體現了分數或百分數的知識。這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用作游戲的形式,將之轉換成分數或百分數,從而形象地掌握分數和百分數的知識。例如:一分為二(1/2)、一刀兩斷(1/2)、十室九空(9/10或1/10)、百發(fā)百中(100/100)、百里挑一(1/100)……
(二)巧用“成語”掌握“倍數”的知識。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用游戲的形式,將成語中的數字轉換成倍數,從而形象地掌握倍數的知識。例如:事半功倍(4倍)、百計千方(10倍)、一呼百應(100倍)、一本萬利(10000倍)……
(三)巧用“成語”掌握“奇數、偶數”的知識。同理,通過漢字轉數字的游戲,可以讓學生形象掌握有關奇數和偶數的知識。
1.成語中的數字,有的全是奇數。例如:一波三折(1和3是奇數)、三智五猜(3和5是奇數)、七竅玲瓏(7是奇數)、三教九流(3和9是奇數)、九牛一毛(9和1是奇數)、不管三七二十一(21是奇數);
2.成語中的數字,有的全是偶數。例如:兩小無猜(2是偶數)、四海一家(4是偶數)、 六畜興旺(6是偶數)、八面威風(8是偶數)、十年寒窗(10是偶數)、三十六計走為上計(36是偶數);
3.成語中的數字,有的是奇數、偶數相間。例如:一差二錯(1是奇數、2是偶數)、三心二意(3是奇數、2是偶數)、朝三暮四(3是奇數、4是偶數)、五顏六色(5是奇數、6是偶數)、七上八下(7是奇數、8是偶數)、九流十家(9是奇數、10是偶數)……
三、巧用“順口溜”熟記數學“解題方法”
順口溜是指“民間流行的一種口頭韻文,句子長短不齊,純用口語,念起來很順口?!彼鼈兌季哂幸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易于上口,悅耳響亮,好念好記,且幽默詼諧,生動形象。
在數學學習中引進順口溜,甚至鼓勵學生和老師一起編制順口溜、背誦順口溜,可以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表述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快速牢記住有關數學解題方法。
例如:關于“有理數的加法運算”的順口溜:“同號兩數來相加,絕對值加不變號。異號相加大減小,大數決定和符號?;橄喾磾登蠛停Y果是零需記好。”
又如:關于“代入”的順口溜:“挖去字母換上數(式),數字、字母都保留;換上分數或負數,給它帶上小括弧,原括弧內出(現)括弧,逐級向下變括?。ㄐ?中-大)?!?/p>
再如,關于“對稱點的坐標”的順口溜:“對稱點坐標要記牢,相反數位置莫混淆,x軸對稱y相反,y軸對稱,x前面添負號;遠點對稱最好記,橫縱坐標變符號?!?/p>
四、巧用“詩歌”趣解“方程式”
例如,清代徐子云有一首詩云:“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盡不差爭。三人共食一碗飯,四人共吃一碗羹。請問先生明算者,算來寺內幾多僧?”這是一道代數題,我們可以將之作為解方程式的練習題來引入數學課堂。根據題意,設吃飯用的碗為x,吃羹用的碗為y,其方程式為:x+y=364;3x=4y,解方程式得出x=208,y=156,寺內的和尚共有208×3=624(人)或156×4=624(人)。
五、巧用“民間故事”趣練“乘方”
例如在《阿凡提的故事》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阿凡提來到一個集市,正好遇見一個高利貸者在叫喊,“放金幣嘍!放金幣嘍!我的金幣可是個寶,只要你把它埋在地里一天一夜,就會變成1000金幣。”“我借一個金幣!”阿凡提決心懲罰這個愚弄百姓、貪得無厭的家伙,為民除害?!澳悄忝刻斓眠€我1000個金幣?!薄昂茫谎詾槎?。我將連續(xù)15天借金幣,第1天借1個金幣,以后每天都是前一天的2倍。15天以后我還給你金幣,如果這15天之內,你后悔了,那么我結的金幣就不能還給你了?!备呃J者一算計,立即眉開眼笑,一口答應。不到15天,這個貪得無厭的高利貸者破產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原來阿凡提充分運用了乘方的知識,即阿凡提15天向高利貸者借的金幣一共是:215=32768(個)。這么多的金幣,難怪高利貸者拿不出來,只好宣布破產。退一步說,哪怕高利貸者能在15天中貸給阿凡提如此多的金幣,阿凡提15天后也能凈賺(或高利貸者要白送阿凡提)金幣:215-1000×15=17768(個)。
綜上所述,我們每一個數學教師,只要養(yǎng)成處處留心生活的習慣,學會打破事物壁壘,養(yǎng)成跨界思維模式,時常注意觀察和了解事物之間的關聯性,我們就能夠從其它的學科中汲取教學的養(yǎng)料,讓一堂堂枯燥無味的數學課變得逸趣橫生、精彩無限的。
【參考文獻】
[1]名人警句大全.榜樣.中華勵志網
[2]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第6版
[3]陳旭.古詩文中的數字.今日中學生2003年第1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