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英
【摘 要】文成公主與吐蕃王松贊干布和親,將內地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帶到了西藏, 密切了唐與吐蕃的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交流。加強了民族融合,進一步促進了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fā)展,穩(wěn)定了唐朝邊疆的安定,為唐朝的大一統(tǒng)做出了貢獻。
【關鍵詞】吐蕃;和親;民族融合
(吐蕃)位于長安之西八千里,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629年,松贊干布(又名棄宗弄贊,棄蘇農)繼位為贊普,遷都邏些(今西藏拉薩),最后,松贊干布統(tǒng)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王國。唐太宗為結好吐蕃,求得西部邊境的安寧,遂于十五年(641)將宗室女文成公主許配給他。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和親后,就一直致力于兩族的友好共同發(fā)展,加強了雙方的經濟文化交往;最重要的是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融合。文成公主入藏對唐朝經濟的發(fā)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文將圍繞文成公主入藏帶來的影響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政治方面
文成公主入藏穩(wěn)定了國家邊疆地區(qū)的政治形勢,為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條件。唐代對吐蕃影響漢族政權的因素一直非常重視,因為與吐蕃的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絲綢之路的正常貿易,包括長安到西域的路線,及由四川到云南直至境外的路線和區(qū)域。因為這些路線和區(qū)域都在吐蕃的控制和影響之下。當時吐蕃已經擊潰了吐谷渾,儼然成為了西南舉足輕重的強邦。唐太宗深謀遠慮,覺得只有對吐蕃加強籠絡,才能保證大唐西南邊陲的穩(wěn)定,認為“北狄風俗,多由內政”。與他們和親后,公主“亦既生子,則我外孫,不侵中國,斷可知矣”。因此才千方百計地對他們從經濟和文化上予以協(xié)助,使吐蕃在潛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隨大唐。文成公主實際上就是肩負著這項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務遠嫁的,這支送親的隊伍也是前去協(xié)助她完成這項使命的。文成公主入藏前,松贊干布曾發(fā)兵攻唐。自文成公主入藏到松贊干布去世共10年的時間內,吐蕃從未和唐發(fā)生糾紛。從民族團結大義出發(fā),維護統(tǒng)一,為吐蕃與唐朝帶來了一段時間的和平。同時也促進兩個民族之間的血緣融合,消除了民族之間的隔閡,增強了民族認同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二、經濟方面
文成公主入藏時為西藏帶來了很多中原先進的農業(yè)、手工業(yè)技藝和工具,還帶了很多工匠藝人等農技人員,同時還拿出五谷種子及菜籽,在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農技人員開始有計劃地向吐蕃人傳授農業(yè)技術,從此藏民掌握了漢族的先進工藝技術,推廣了漢族的農業(yè)生產工具,大大發(fā)展了藏族的農業(yè)生產力,使他們在游牧之余,還能收獲到大量的糧食。帶去的各種植物種子,也在西藏土地上生根、開花、結實,改變了藏民的食品結構,豐富了藏民的食物品種。尤其是把種桑養(yǎng)蠶的技術傳給他們后,吐蕃也逐漸有了自制的絲織品,光澤細柔,花色濃艷,極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文成公主還帶來了車輿、馬、騾、駱駝以及有關于技術和醫(yī)學著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在文成公主的倡導下,松贊干布不斷派人到長安留學,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后來唐朝又不斷送去酒曲,派人幫助發(fā)展釀酒事業(yè),還有碾磨、造紙、造墨等等,也派專人傳授。文成公主本人還親自傳授了刺繡、紡織的技術。文成公主入藏,對加強漢族和藏族的往來,發(fā)展藏族的經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文化方面
文成公主入藏帶去的不僅是豐厚的財物,還有中原的文化。文成公主入藏前,當時藏族沒有文字、沒有歷法,在文成公主的主張下,松贊干布派人進行專門研究,創(chuàng)造了30個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結束了藏人無文字的歷史,從此漢文書籍可以譯成藏文,對藏族文化的發(fā)展起了促進作用。文成公主帶去的宮廷樂隊,豐富和繁榮了藏族的民間音樂、提高了藏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他們帶去的樂器一直保存在大昭寺,在文成公主的倡導下,還聘請漢人到西藏掌握文書,傳授知識。據(jù)《吐蕃王朝世襲明鑒》等書記載,文成公主入藏時,隊伍非常龐大,唐太宗的陪嫁十分豐厚。有“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各種金玉飾物”。又給多種烹飪食物,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卜筮經典300種,識別善惡的明鑒,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100種治病藥方,醫(y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yī)療器械6種。還攜帶各種谷物和蕪菁種子等。當時唐朝國學所設課程有《尚書》、《左氏春秋》、《詩經》、《周易》、《禮記》、《論語》、《孝經》等,其中《詩》、《書》為必修課。文成公主在吐蕃定居期間,吐蕃貴族學習《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即“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舊唐書吐蕃傳》);而吐蕃使者則趁來唐朝之際,學習中原漢唐文化,并將其帶到吐蕃。中原的科技、文學、藝術等書籍也被帶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促進了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從而促進邊疆地區(qū)的發(fā)展。
四、宗教方面
文成公主入藏以前,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無佛。文成公主入藏則為佛教在藏地的流傳開辟了道路。文成公主帶到吐蕃有兩件佛教文物:一是本尊釋迦牟尼佛像,另是三百六十部佛經,雖然大量的譯經今日已無從得見,但釋迦牟尼佛像現(xiàn)仍供奉于大昭寺,被藏人視為“幸福的源泉”,千百年來,接受藏人的頂禮膜拜。據(jù)藏文史料記載,文成公主奉像入藏,歷盡艱辛,一路上傳播佛教文化,也是釋迦牟尼佛為吐蕃人民不斷加持之路。所以說吐蕃佛教的初傳、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均與唐朝佛教很有關系。文成公主信佛,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文成公主她攜帶了佛塔、經書和佛像入蕃,決意建寺弘佛。松贊干布在她的影響下,大力提倡佛教,還特地在拉薩修了大昭寺,后來,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從此,佛教慢慢開始在西藏流傳。文成公主還對拉薩四周的山分別以妙蓮、寶傘、右施海螺、金剛、勝利幢、寶瓶、金魚等八寶命名,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文成公主還是吐蕃翻譯漢地佛經的倡導者。松贊干布聘請漢地大壽天和尚至吐蕃,和吐蕃人拉攏多吉貝負責翻譯漢地佛經,而文成公主則是他們的“施主”。這對西藏人的精神生活影響之大,的確難以估量。
五、促進了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人到處為她立廟設祠,文成公主廟有1300多年歷史,它已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松贊干布專門為公主修筑的布達拉宮,其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對其歷史因素的考慮,這些建筑至今仍不斷的帶動西藏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綜上可知,在文成公主入藏以后,大唐王朝與吐蕃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促進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促進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團結,穩(wěn)定了局勢。
【參考文獻】
[1]《貞觀政要.征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