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萍
【摘要】目的 研究影響血常規(guī)檢驗的影響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 選取我院近年收治的需行血液檢測患者共4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實驗一:行離心處理后觀察組的血液標本為溶血標本,對照組則為正常標本,研究溶血現(xiàn)象的影響。實驗二:應用末梢采血和靜脈采血的方式對血液標本采集。對不同采血方式血液標本對血液檢查的價值進行分析。結果 溶血方面,多項數值對比差異顯著(p<0.05);末梢采血白細胞計數檢驗值高于靜脈血的檢驗值,差異較大(p<0.05)。結論 血常規(guī)檢測時需盡量采用靜脈采血并避免標本溶血,保障血液檢測準確性。
【關鍵詞】血液檢測;溶血;采血方法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2-0635-01
檢測患者血常規(guī)不僅能夠將血液疾病及時發(fā)現(xiàn),還可利用各項檢測指標警示人體器官、循環(huán)系統(tǒng)存在的病變狀況,因此血常規(guī)檢測質量控制尤為重要[1]。影響血常規(guī)檢測質量的因素較多,目前主要在于溶血現(xiàn)象及采血位置兩方面。本文基于這一背景,研究了溶血現(xiàn)象對血液檢測結果的影響,以及末梢采血與靜脈采血之間是否在檢測值上存在差異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4年11月期間在我院行血常規(guī)檢測的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齡在18-56歲之間,平均年齡(35.2±4.3)歲。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保障配合。
1.2一般方法
1.2.1溶血現(xiàn)象影響研究
實驗一:取患者靜脈血,每位患者靜脈血均平均分為兩份,一份為對照組在為溶血狀態(tài)進行檢驗;另一份為觀察組在溶血后進行檢驗,對比白蛋白、總膽固醇、谷丙轉氨酶、總蛋白、血糖差異性,操作如下:
對照組:血液標本則只需置于常溫下,經過1h后應用上述離心法對血清進行分離。觀察組:血液標本為溶血標本,此時可將該批血液標本放于冰箱中,將溫度調至-40℃,將標本放入后靜置20分鐘后再將其取出,放置于溫水中,使其迅速融化;亦可應用人工干預式攪拌處理法,使之出現(xiàn)溶血現(xiàn)象。判斷為是否溶血只需觀察血清中的血紅蛋白是否上升至4g/L。而后對溶血標本行5min的離心處理,速度為每分鐘3000轉。
1.2.2采血方法影響研究
實驗二:對所有患者均取血兩次,一次為末梢采集,一次為靜脈采集,對比不同采血操作下WBC、RBC、Hb、Hct檢測結果差異性,操作如下:
對照組主要行手指末梢血采集法,主要使用微量吸管;觀察組行靜脈采血,采血位置為肘壁前側靜脈,主要使用一次性采血負壓。而后再使用稀釋液稀釋血液,輕輕搖晃使其均勻,再將采集到的血液分別在抗凝管中存放。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溶血現(xiàn)象影響
于實驗一中統(tǒng)計兩組血液檢測標本在白蛋白、總膽固醇、谷丙轉氨酶、總蛋白、血糖差異性,詳情見表一:
3 討論
溶血現(xiàn)象會從以下幾方面對血液標本的檢測準確性產生影響:①溶血后血液中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從細胞中逸出,直接影響各項檢測項目。②溶血后血紅蛋白從紅細胞中滲出(緩慢滲出,非直接逸出),氧化物酶特性發(fā)揮,在非特異性途徑下吸附,對檢測結果產生誤差[2]。③溶血后紅細胞破裂,血漿逸出,之后對血液產生稀釋效果,影響檢測結果精度。④溶血后紅細胞中滲出腺苷酶,影響到ATP肌酸類酸與酶之間的轉化,繼而出現(xiàn)外液反應,影響檢驗結果。操作方面,首先需觀察標本是否已經溶血,若溶血需立即查找原因并再次采血,嚴禁采用已溶血標本進行檢測;采血前需消毒設備,保障設備潔凈、干燥,合理控制松緊帶;進針時若發(fā)生回血需將注射器活塞緩慢拔出,勻速注入試管,避免速度過快造成血液中紅細胞破裂[3];在采集到血液標本后應盡量在半小時內送檢并注意期間標本溫度控制,嚴禁過久放置。
不同采血方式下,靜脈血檢測更能夠對人體血液循環(huán)情況予以真實反映,這說明靜脈采血相較于末梢采血而言檢驗結果更加穩(wěn)定與精確。雖然末梢采血在操作上較為簡單,患者疼痛感較小,且一些小齡患者更易接受,在臨床上運用較多;但靜脈采血更能反映人體血液循環(huán)狀況與器官病變情況,因此若需要檢測患者較重要血液指標仍推薦采用靜脈取血方式。同時,由于靜脈血在血液成分上較穩(wěn)定,環(huán)境影響對血液溫度、濃度的影響較小,在大循環(huán)下可將人體全身血液循環(huán)狀況切實反映出來[4],因此準確性更強。且靜脈才需在采集過程中血液質量并不會受到進針深淺影響。另外,在使用計數儀時要求的血量較大,若實施末梢采血可能無法采集足量血液,且易造成受檢者指尖麻痹、疼痛,故而在靜脈采集法采血時通常采集量至少為2ml。且靜脈處采集到的血液具有較高的使用重復性,而采集末梢血時多為一次較少量的采血,對比之下可見靜脈血在檢驗血常規(guī)時具有更多優(yōu)勢。
總之,通過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血液檢測標本若出現(xiàn)溶血易造成檢測結果受到影響,因此在檢測操作中需避免溶血,一旦發(fā)生溶血必須再次取血檢測。檢測方式可盡量采用靜脈缺血,提升檢測準確性。
參考文獻
[1]潘慶珍. 血液細胞檢驗中的注意事項及質量控制探討[J]. 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2):725-726.
[2]沙薇,郭偉娜,于文波,安晶紅. 試析臨床醫(yī)學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J]. 中外醫(yī)療,2011,10(16):187.
[3]趙紅秋,趙紅莉. 臨床醫(yī)學血液細胞檢驗的質量控制[J]. 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1,10(21):336-337.
[4]劉慧琴,徐愛明. 不合格血標本1752份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 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08(24):613-61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