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師的職責,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讓自己的學生真有收獲,大有收獲。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在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讓學生真有收獲,讓學生大有收獲,就是“好課”的理想境界。這可能是評價課堂教學效率與質(zhì)量的最切實、最真實的方向。要真正地達到這種境界,需要在兩個大的方面進行深刻的思考與實踐:一是要樹立、提高教師的效率意識;二是要崇尚、提升教師的學科教學技藝。
【關(guān) ?鍵 ?詞】 效率意識;教學技藝;好課;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 余映潮,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全國中語會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湖北省荊州市教科院原中學語文教研員。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 (2015) 07-0026-04
教師的職責,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讓自己的學生真有收獲,大有收獲。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在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讓學生真有收獲,讓學生大有收獲,就是“好課”的理想境界。這可能是評價課堂教學效率與質(zhì)量的最切實、最真實的方向。要真正地達到這種境界,需要在兩個大的方面進行深刻的思考與實踐。
一、要樹立、提高教師的效率意識
課堂教學的效率意識,除了追求“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之外,還需要從如下方面樹立與提高。
1. 集體活動意識。集體活動,就是面對全班學生組織的讓學生都參與的課堂訓練活動,就是“全員參與”的學習實踐活動——在課堂上某一時間段內(nèi),班上所有學生都在進行的或默讀、或朗讀、或背誦、或批注、或概括、或?qū)懢?、或?qū)懚蔚膶W習活動。集體活動的價值在于,它是所有學生都在閱讀實踐中的學習活動,無論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還是后進生,都占有那一份時間,都因為在“親自”學習之中而有自己的所獲。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這就是效率。與集體活動相對的,就是大部分教師所習慣的與學生進行的個體對話活動,一節(jié)閱讀課中,“師生對話”的頻率可以高達幾十次,課堂上基本上沒有學生安靜思考或獨立活動的時間??梢哉f,在課堂上不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不設計讓所有學生參與的課堂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方式陳舊、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當堂訓練意識。當堂訓練,就是學生少做或不做預習,教師當堂展開有效的教學活動,上真課,上實實在在的課;就是教師少要求、不要求學生在課前課外花大量時間進行反復的課文預習,然后再到課堂上進行所謂的分組“展示”。我們研究課堂教學效率,追求高效的課堂教學,必須有一個真實公正的評判標準,那就是:時間。要“計算”一篇課文或一節(jié)課的教學,到底耗費了學生的多少時間。一切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劣,都應該在這個公平的評判標準下進行衡量。不用“時間”這個概念去觀察教學,我們就不知道“單位時間內(nèi)的工作量”叫效率,就會誤以為用了雙倍、多倍的時間,讓學生浪費生命的教學叫“有質(zhì)量”?,F(xiàn)在的課堂教學中,有不少的地方、不少的課堂,就因為“模式”橫行、學生課前預習過分,上的其實就是耗費學生時間與生命的假課,盡管它們顯得十分流暢與熱鬧。
3. 教學深度意識。所謂“教學深度”,其實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年級特點和知能程度而安排的教學難度?!敖虒W深度”四個字,在日常課堂教學中一直沒有引起廣大教師的注意,對此極少有科學、深入的探索與研究。最典型的課堂教學中的淺層知識的反復。如,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就已經(jīng)知道了“列數(shù)字”、“打比方”等基本的說明方法,但在任何地方的中考復習中,一定還有對這些極淺顯的知識的專門復習。如,“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從小學一直到初中甚至高中,都是課堂上、課文品析中最常見的品析內(nèi)容。如,七年級的文學作品教學與九年級的文學作品教學,在教學深度、難度、手法、方式上幾乎沒有變化……因為教師教學水平的限制,因為教師鉆研教材和備課的粗疏,那些欠深度、無難度的淺層次課堂閱讀教學,每天都在大量地浪費著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
4. 教學容量意識。“教學容量”這個概念,在日常教學中,也很難進入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的視野。當我們習慣于連學生的課外時間都要大量侵占的時候,不珍惜課堂教學時間就是必然的了。課文教學占用課時太多,課堂教學進度緩慢,也是一種普遍的低效現(xiàn)象。其主要特征就是瑣細的分析成為教學活動的主流形式,從而消耗課堂教學時間。特別是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不少教師缺乏珍惜時間的意識,不分析具體的學情,不理性地思考教學取舍,教學內(nèi)容細碎,教學節(jié)奏拖沓。諸如《古詩三首》之類的課文,大多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哪怕最短的只有4行20個字的詩歌,同樣要“磨”去一節(jié)課40分鐘的時間。產(chǎn)生這種教學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技能欠缺,不知道如何科學地技巧地處理教材,不知道如何組織精讀美讀的教學活動,一方面也是受傳統(tǒng)的疏于研究的教學積習的影響。
5. 教師素養(yǎng)意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因為教師教學素養(yǎng)的原因,也往往受到負面的影響;教師教學水平不高、教學能力不強、專業(yè)學問不深、陳舊教法不變,是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正因為如此,教育部2011年版新課標對教師的業(yè)務素養(yǎng)提出了非常明確的提高水平的要求,特別強調(diào)了教材提煉能力和教學設計水平的提升要求:
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觀念,注重吸收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努力探索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新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
這實在是洞察現(xiàn)狀之后的嚴肅要求。
二、要崇尚、提升教師的學科教學技藝
教師的素養(yǎng),除了熱愛教育事業(yè)、忠于職守、勤勉負責、兢兢業(yè)業(yè)這些優(yōu)秀品質(zhì)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應該做到教學技藝精湛,以此不辜負學子的渴盼,不辜負自己的職業(yè)。作為語文教師,絕對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崇尚教學技藝,是為了讓更多的優(yōu)秀教師站穩(wěn)講臺,引導學生善學、樂學、趣學、真學;是為了語文教學的課堂更優(yōu)美、更文氣、更有積累與訓練的味道;是為了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優(yōu)質(zhì)的語文學科教育。
只有語文教師都關(guān)注到并且努力做到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藝,課堂教學效率普遍不高的局面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轉(zhuǎn)變,學生們才可能真正生活在“好課”的意境之中。
提升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藝,宏觀而言,需要對教師強調(diào)“教學本領(lǐng)八練”的重要性并予以教師業(yè)務進修方面的指導:一練深讀教材利用教材的本領(lǐng);二練扎實高效的閱讀教學本領(lǐng);三練精致務實的作文教學本領(lǐng);四練知識講授指導學法的本領(lǐng);五練專題研究專項突破的本領(lǐng);六練堅持學習積累資料的本領(lǐng);七練論文寫作試題編擬的本領(lǐng);八練聽課評課議課說課的本領(lǐng)。
提升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藝,需要對教師強調(diào)教學之中優(yōu)化“五種訓練”的重要性:強調(diào)利用課文突現(xiàn)語言學用訓練;強調(diào)利用課文著力閱讀技能訓練;強調(diào)利用課文進行知識積累訓練;強調(diào)利用課文進行思維能力訓練;強調(diào)利用課文組織班級集體訓練。提升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藝,需要著力于如下兩個教學技能的訓練與養(yǎng)成:
一是深刻地精細地研讀語文教材的方法與技能。如,把握、實踐課文研讀的九種基本方法:
①整體反復法。整體反復,就是將課文讀了一遍又一遍,每讀一次都變換一次角度。于是就能立體地、多側(cè)面地研讀了課文。整體地、多角度地反復,是研讀一切課文的基本方法。這種閱讀方法能夠讓教師學會安靜地讀書,學會有耐性地讀書,真正讀到課文的深處和美處。
②章法品析法。文章的章法重在形式之美。它所講究的是,順序合理,思路完整,脈絡清晰,形式美觀,手法生動。章法賞析能力是語文教師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閱讀方法能夠讓教師關(guān)注文章的行文與結(jié)構(gòu)之美,逐步訓練出能夠洞察文章結(jié)構(gòu)的高強本領(lǐng)。
③提取組合法。就是提取、集納課文內(nèi)部語言材料的妙要。如:分類提取,編制課文語言卡片;用課文中的語句,濃縮課文內(nèi)容;用提綱、表格、卡片的形式表現(xiàn)全文的內(nèi)容綱要;在提取、組合的基礎(chǔ)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改編等。這種閱讀方法能夠讓語文教師多角度地、細膩地把握課文中精美教學資源。
④選點精讀法。即針對課文的不同特點,選取課文的關(guān)鍵處、精美處、深刻處、疑難處、知識內(nèi)容豐厚處等“有嚼頭”的地方進行細膩深入的品讀,以求得到確有心得的閱讀體會并發(fā)現(xiàn)課文對于學生能力訓練的可取之處。這種閱讀方式能夠提升教師的閱讀審美能力和賞析探究能力。
⑤提煉命名法。就是教師自己對課文進行下定義、提觀點式的閱讀——讀出獨到的發(fā)現(xiàn),讀出有新意的見解。這種閱讀方法常常要求語文教師變角度思考課文的表達現(xiàn)象,從而引出自己獨到的發(fā)現(xiàn)。
⑥專題集納法。即連類而讀——從課文中的某一點生發(fā)開去,在本課中、或其他課文中找到與之相同相近的內(nèi)容并將它們組合起來,從而鋪展出一個又一個知識的板塊。這是集“散”材料為“類”材料的閱讀,可以開拓出教材的無限疆界,使教師成為知識花籃的編織者。
⑦術(shù)語解讀法。這是從文體品析“術(shù)語”的角度、利用“術(shù)語”對小說、散文之類的作品進行“專門”研讀的一種方法,如在課文的解讀之中品析其線索、懸念、伏筆、照應、虛實之類的內(nèi)容。這種研讀方法的最大好處是能夠提升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
⑧資料助讀法。這是利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書籍、專業(yè)報刊、正規(guī)網(wǎng)絡上的文獻資料來幫助教師理解教材的一種好方法。它能培養(yǎng)、訓練教師搜集、擷取、整理、歸類、運用教學資料的能力。
⑨個人愛好法。即用教師個人比較喜歡的特別方法研讀課文。如吟誦體味、變形閱讀、表格閱讀、評點批注、專題短文論析、運用數(shù)字概括 、進行質(zhì)疑修正和展開拓展閱讀等。這種研究方法培養(yǎng)、訓練教師個性化的閱讀技能,還能直接提高教學創(chuàng)意的能力。
教材研讀的能力不強,功夫不深,直接制約著課堂教學的質(zhì)量;教師有了高強的教材閱讀能力,就能像“尋寶”一樣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的可用教學資源;教師的手中有了那么多的“米”甚至“香米”,就不愁“無米之炊”,就能自主地利用它們來為學生設計多姿多彩的閱讀實踐活動。
二是科學地藝術(shù)地利用教材的方法與技能。如,把握、實踐教材利用的十種基本角度:
①整體反復,多次品讀。如《天上的街市》的教學,教師整體利用課文,設計學生的“朗讀——體味音樂美”、“描述——表現(xiàn)圖畫美”、“品析——感受情感美”的學習實踐活動,可謂步步深入,層層推進。
②整體理解,選點精讀。如《背影》的教學,教師指導學生先用復述的方式理解文意,然后切入課文詳寫父親“背影”故事的第六段,組織起朗讀訓練、概說訓練、層次分析訓練、語言品析訓練等精讀實踐活動。
③課文讀背,語言品析。如《飲酒(其五)》的教學,安排三次閱讀品析活動?;顒右?,課文朗讀背誦;活動二,字詞深意品析;活動三,課中智能練習;從而完美地覆蓋了這首詩歌的美讀訓練。
④概說課文,細品美點。如《散步》的教學,先請同學們說說《散步》寫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教師從若干個方面進行小結(jié)。然后以“課文美點賞析”為話題,請同學們用“寫”方式賞析課文的美妙之處,形成課中交流、師生交流的品析過程。
⑤朗讀為線,分層品析。如《沁園春·雪》的教學,設計反復朗讀訓練的課堂活動,每次朗讀訓練的活動進行之后,再從某個角度對課文進行品析。如此進行,表現(xiàn)出“朗讀—品析(1)”、“朗讀—品析(2)”、“朗讀—品析(3)”……的活動節(jié)奏,朗讀在這樣的過程中儼然成為教學線索。
⑥知曉文意,課中比讀。如《孔乙己》的教學,先組織學生概說課文大意的活動,再組織課文第四段與第十一段的課中比讀活動,在線條豐富、內(nèi)容細膩的比較閱讀中既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又深入理解孔乙己命運的巨大變化。
⑦巧妙穿插,增加厚度。如《行路難》的教學,在朗讀、品析、背誦的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警句知識、用典知識和修辭知識的教學。
⑧一文為主,多文聯(lián)讀。如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教學中,以《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為主,聯(lián)讀詩歌《假如你欺騙了生活》和《假如生活重新開頭》。第一首詩歌的學習方式為朗讀吟誦,第二首詩歌的學習方式為欣賞語言,第三首詩的學習方式為仿寫學用。
⑨讀寫結(jié)合,句段學用。如《中國石拱橋》的教學,先指導同學們論析課文結(jié)構(gòu)的嚴密,由此達到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的目的,接著指導學生練習、實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以及“首先、其次、再次”的“由主到次”式的語言表達形式。
⑩課文作文,以寫促讀。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學,請同學們尋覓“課文看點”,然后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寫作“微型作文”,于是就有了《在遙遠的過去》《這里曾經(jīng)有過美麗……》 ?《現(xiàn)在的羅布泊》 ?《胡楊悲歌》 ?《羅布泊的消亡》 《塔里木河的悲哀》等各篇微文習作的出現(xiàn)。
這樣一些教材處理與利用的基本角度,可以多方面地表現(xiàn)出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課堂教學技藝,表現(xiàn)出理性的思路策劃與詩意的細節(jié)設計,表現(xiàn)出學生活動的豐富與課堂訓練的力度與美感。
一位語文教師,如果真正擁有了一定的教材研讀能力,能夠運用多種方法鉆研理解課文,提取教學資源;一位語文教師,如果真正擁有了一定的教材處理與利用能力,能夠靈活地實在地組織起簡潔生動的教學訓練過程,那么他無疑是會給學生帶來“好課”的天使。
(連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