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 要:近年來,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各層次學校對教育管理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漸漸地也越來越重視各層次教育管理的銜接性,比如中學德育與大學德育之間的銜接。之所以提倡兩者之間的銜接,其主要目的是明確德育目標,改善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弊端,使學生能夠真正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為今后步入社會實現個人價值及社會效益提供依據。在分析學校教育管理銜接瓶頸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加強學校教育管理的層級遞進與銜接的有效策略進行了探究,希望以此為我國學校教育的完善提供一些具有價值性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學校教育;層次遞進;管理銜接
學校教育管理的層級遞進涵蓋了德育的層次遞進、教學理念的層次遞進、教學內容的層次遞進及教學手段的層次遞進等。其中,對于德育的層次遞進在20世紀80年代便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由于這幾年國家對教育工作表現得尤為重視,因此學校教育管理的層次遞進及銜接問題便成為一個重點探討的課題。筆者認為,對于這一課題,要想更深入地探究,便需要在認清學校教育銜接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并找出其影響瓶頸,進一步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這樣才能夠使我國學校教育管理更具有效性及科學性。
一、加強學校教育銜接的重要意義
大量教育實踐工作證明,無論是在中學教育還是在大學教育,均存在一些較明顯的問題。以德育為例,在中學德育教育及目標中與大學便存在嚴重脫節(jié)的情況。在這一情況下,便使中學與大學的德育教育會遭遇一些難點問題。因此,加強學校教育銜接便顯得極為重要。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大方面:
1.加強學校教育銜接是解決德育工作中所存在問題的必然需求
有學者對中學與大學的德育目標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發(fā)現,兩者之間的德育目標脫節(jié)情況較為嚴重,并且在實施德育教育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手段,從而使德育教育工作不具有完善性。面對這一問題,便可以明顯地看出,中學與大學兩大教育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銜接機制。因此,為了兩者之間的德育教育工作更具科學性,做好兩者的銜接便顯得極為重要。如此一來,才能夠對學生的德育尺度進行衡量,使學生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為今后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提供依據。
2.加強學校教育銜接能夠為培養(yǎng)人才提供有效依據
中學生活與大學生活之間存在的差異非常大。在中學,會受到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而到了大學則更多的是自主學習,自主發(fā)現,進而達到完善自我的目的。當受教育者從中學生轉變?yōu)榇髮W學生時,往往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包括生活方面、學習方面及感情方面,這時如果沒有學校教育銜接作為依據,那么學生在心理上便會受到極大影響,從而使學生無法學到有用的知識。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筆者認為加強學校教育銜接便能夠起到實質性的作用,使學生能夠更快地適應新角色,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找準目標,進一步達到完善自我的目的。對于學校來說,加強教育銜接,無疑為培養(yǎng)人才提供了依據及保障,以此使我國教育工作更具完善性及科學性。
二、影響學校教育管理銜接的瓶頸分析
結合現代教育的實際工作,筆者認為影響學校教育管理銜接所遭遇的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大方面:
1.教育理念
古人認為,對于教師來說,其教學本質便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由于現代教育需要符合信息時代的發(fā)展,因此在教育方面僅表現為對學生進行傳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注重學生個體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及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受教育理念因素的影響,學校教育管理銜接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
2.教學內容
從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兩方面對我國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一方面,在基礎教育上,我國提倡的是基礎知識的獲取,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使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而在高等教育方面則注重科學教育及人文教育。由于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懸殊,導致在教育銜接上會存在很多問題,使學生很難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也使學生在基礎教育轉為高等教育時,短時間內很難適應。
3.教學手段
傳統模式下,教學方法主要體現為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講臺下聽,一個作為教學的主體,一個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兩者之間沒有很好地參與互動及交流,從而使師生之間無法營造良好的關系,無法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在現代教育中,顯然需要更新教學手段,并融洽師生關系,這樣才能使學校教育更好地銜接起來。
4.教學管理
教學管理是學校教育管理銜接的重點部分。傳統教學管理模式顯得較為單一,面對學生的過錯通常采取口頭談話教育。顯然,這無法使學生真正受到教育。因此,在現代教育過程中,需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面對學生的過錯,需以學生個體實際情況為依據,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如此一來教學管理的銜接性工作才能更具有效性。
三、加強學校教育管理的層級遞進與銜接的有效策略探究
1.轉變教學理念
轉變教學理念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需明確教學理念,改善過去注重理論教育而忽略實踐教育的壞習慣。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需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結合教育改革及創(chuàng)新,對學校教育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將培養(yǎng)人才作為一項重點任務,強調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使學生能夠真正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2.完善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的完善方面,需要結合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在認清兩者之間差異化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比如基礎教育方面,所設置的教學內容能夠充分符合學生發(fā)展,在高等教育方面能夠使學生更快地適應,注重兩者之間的銜接性,使中學生轉變?yōu)榇髮W生時,能夠找準自身的學習目標定位,為今后的完善學習提供依據。
3.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灌輸式”教學方法所帶來的情況便是無法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大大降低。因此,無論是中學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均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便需要結合學生自身發(fā)展的特點及需求,融入有效的教學方法,比如情境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及游戲教學法等。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使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進一步為教育銜接的流暢提供依據。
4.提升教學管理方法
教學管理方法的提升絕對不是一蹴而就便能夠形成的,希望結合大量實踐教育工作,進一步對教學管理方法進行更新。筆者認為,首先便需要樹立有效的教學管理理念,主要體現為“以學生為本”,做到一切管理為學生。其次,需要對管理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并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學生進行管理,多組織具備積極意義的活動,以此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審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完善學生管理的考核體系,以此認識學生的不足,進一步起到取長補短、完善自我的作用。除此之外,還需要對管理進行改革,將管理變成一種服務,使學生能夠尊重教師,讓學生與教師之間能夠更加融洽,以此為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提供保障和依據。
通過本課題的探究,認識到加強學校教育銜接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也認識到影響學校教育管理銜接的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及教學管理等方面。因此,加強學校教育管理銜接便顯得極為重要。然而,這是一項較系統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完善,比如轉變教學理念、完善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及提升教學管理方法等。另外,筆者認為,還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銜接措施,以此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并適應這項工作,進一步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穩(wěn)健發(fā)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龍建剛,潘孟良,羅峰,等.為中國教改資鑒為學生幸福奠基: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南海范式[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1(Z1):4-29.
[2]劉春芝,孫莉莉.基于就業(yè)能力提升的層級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研究:以經貿專業(yè)為例[J].現代教育管理,2012(1):79-82.
[3]荀莉.中高職課程銜接研究現狀綜述[J].職教論壇,2012(13):47-52.
[4]范文明,喻善平.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yè)教育體系:新經驗、新起點與新戰(zhàn)略[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2(16):40-55.
[6]沈光輝,陳曉蔚.正規(guī)教育融入終身教育體系若干問題探討[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180-185.
?誗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