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顯宏
美國心理學家杜拉在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它指某人對自己實現(xiàn)所設定的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念或信心。學生對于學習目標的選擇、面對困難的態(tài)度、努力的程度等等方面都與自我效能感有關,屬于中介因素。它的提出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高中英語學習自我效能強和學習策略的使用將會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并且兩者之間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如今的高中生英語學習策略的使用的頻率和學習自我效能的水平比較低,值得教師引起注意。
1. 自我效能的內涵
自我效能理論包含動機理論中所涵蓋的理論和其自己獨特的特征。自我效能對人們的行為選擇有一定的影響力,從而影響人們的成長。積極的自我效能有利于促進人們能力的發(fā)展和積極承諾的培養(yǎng)。自我效能的強弱對人們完成任務也有一定的差距。一般自我效能強的人認為自己能夠完成所遇到的困難,并不斷克服困難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自我效能比較弱的人一般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行,把問題想得復雜化,使得不能順利完成目標。自我效能還影響人們的情緒,自我效能低的人們在與環(huán)境作用時,永遠把問題想得比實際嚴重,會想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不敢于克服困難。
2. 自我效能與英語學習
利用自我效能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今的英語已經成為了國際間的交流工具,英語對學生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學生不僅要會寫、聽,更要求學生會說;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英語的效率?這是一個很關鍵、急需解決的問題。學生應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這種學習策略能夠改進學生的學習,這樣他將會產生一種效能感來激勵他繼續(xù)學習,并且有信心和興趣繼續(xù)學習。
3. 目前高中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和學習策略的運用及其之間的關系
根據(jù)一項研究表明,目前,高中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比較低,普遍對自己沒有信心。他們認為英語的聽說讀寫中聽和說的難度比較大。這種情況與教師教學有關。教師大部分注重學生讀寫技能的培養(yǎng),但忽略了學生英語聽說的培養(yǎng),這樣的話,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學生對于英語的讀寫有比較高的自我效能水平。自我效能感相當于自我效能信念,影響著個體的行為。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在于學生具有一個積極的心態(tài)。在英語的教學當中,教師應遵守這一原則,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自我效能感,樹立他們的信心和意志力,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品格。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應時刻掛著親切的微笑,經常對學生說:“Very good!”用中文可以翻譯為“你很棒”;即使學生遇到困難,教師也應笑著說“I believe you!”,讓學生不會產生挫敗感,多給學生一些鼓勵,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他們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對自己充滿信心。
學生對于學習策略的使用也比較低。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教師一味地傳授知識而不注重學習策略的指導;學生只是死記硬背機械性地學習,學習效果不佳的同時也耗費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長期下去,將不利于學生學習。大多人們都認為學習策略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自我意識是學習策略的本質所在,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比如:英語教師可以將自己平時學習的方法呈現(xiàn)在課堂上,然后講解自己所用該方法的原因,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進一步的改正。經過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效果來糾正學生自己制定的學習策略,這樣學生將會有一套適合自己的完整學習策略。
據(jù)調查統(tǒng)計表明,高中生英語學習的自我效能與學習對策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即呈現(xiàn)正比的關系可以從三面來了解自我效能對學習策略的影響。第一,學生在具有一定知識量、學習策略和學習能力時,自我效能影響學生的行為,只要能有效掌握學生的學習策略時,才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第二,自我效能影響學生選擇學習策略;第三,自我效能影響學習策略的運用。對于學習來說,自我效能相當于學習的動機,這種動機影響學生學習策略運用,進一步能夠影響學生學習的行為。
綜上所述,目前高中生英語學習的自我效能和使用學習策略的頻率都比較低,這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一定的關系;同時高中英語自我效能與學習策略的使用具有正比關系。因此,教師應加強學生自我效能和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
(作者單位:陜西省商洛市鎮(zhèn)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