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雙
摘 要:課外閱讀,作為一個開闊小學生知識視野與素養(yǎng)視野的窗口,已成為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教育教學關注的焦點。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強化、優(yōu)化課外閱讀評價,是提高課外閱讀實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針對小學低年級“課外閱讀評價”的現(xiàn)狀,提出有效評價,讓“課外閱讀”優(yōu)化、升值的策略:精設記錄卡——在持之以恒中升值;開展小活動——在循序漸進中升值,并結(jié)合實踐展開具體的闡述。
關鍵詞:課外閱讀;小學低段;策略
一、“課外閱讀評價”的現(xiàn)狀折射
長期以來,由于對“課外閱讀”的認識不到位,我們小學語文老師在“習慣”使然下,往往將“課外閱讀”視為學完課文之后布置的作業(yè)內(nèi)容,忽視了課外閱讀評價的作用,錯失學生課外閱讀評價的時機,影響了課外閱讀效果。早在一年前,我曾利用學校的“教研開放日”對本校語文教師課堂練習的安排和講評進行了一次調(diào)查。
從該調(diào)查表可以看出,我們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平時只布置課外閱讀,而因教師對課外閱讀評價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往往忽略了課外閱讀的有效評價。課外閱讀即使有評價,評價的效果也不高,還存在以下不足:
1.死板
很多老師都覺得課外閱讀是越多越好,越廣泛越好。這往往只重視了閱讀量,但是老師并不了解學生的閱讀效果,讀書變得像囫圇吞棗,不解其意。
2.缺乏調(diào)控
在課外閱讀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評定往往流于形式。老師的評價并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閱讀效果。這種表面的評價,沒有實際的意義。教師的評價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也會影響學生的閱讀效果。
針對當前小學低年級課外閱讀評價的現(xiàn)狀,筆者思考課外閱讀評價的優(yōu)化、改進策略,研究如何讓“課外閱讀”在有效評價中不斷升值。
二、優(yōu)化“課外閱讀評價”的思考與實踐
1.精設記錄卡——在持之以恒中不斷升值
小學生閱讀,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閱讀習慣。因此,老師適時的評價,可以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去閱讀。因為小學生還缺少自己去閱讀的習慣,因此只要能促使他們拿起書本,就是一個良好的開始。這是一個培養(yǎng)習慣、培養(yǎng)閱讀愛好的漫長過程。所以,即便讓學生每天能形成半小時的閱讀習慣,都是非常好的結(jié)果。因此,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固定的閱讀習慣,持之以恒的堅持,通過較長時間的堅持,就可以讓小學生塑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老師在評價系統(tǒng)中,應該注意鼓勵學生堅持閱讀。
有了時間的評價標準,學生自然而然地便有了約束,無形中就會使閱讀時間有了保證。在規(guī)定的閱讀時間中,他們可以與文學大師對話,對故事人物交流,實現(xiàn)的是精神的自由暢達。
(1)自我評價添動力
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對“元認知”的研究表明:自我評價是元認知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學生能否了解閱讀的益處,并能發(fā)自內(nèi)心地愛上閱讀,能夠運用有效的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這樣能促進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老師要不斷地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老師利用閱讀記錄卡,記錄學生的閱讀時間、書籍的名字以及好詞好句等。老師利用好的閱讀方法來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然后,通過定期的檢查,發(fā)現(xiàn)孩子閱讀中的問題。對于認真記錄的學生,老師應該及時表揚,同時還應該提問學生一些閱讀體會。雖然有的學生是為了完成任務而被動閱讀,但是通過這種持續(xù)不斷的閱讀,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他們就會逐漸喜歡上閱讀。
(2)教師評價添信心
老師的評語,每個字都會成為學生的動力,也許只有寥寥數(shù)語,但是有效的評價可以為學生添加巨大的信心。老師在檢查學生的閱讀記錄卡的時候,適當?shù)谋頁P鼓勵都能成為學生繼續(xù)閱讀的不絕動力。特別是對于那些平時不愛看書,或者看不進去書的同學。老師可以從學生容易感興趣的故事書或者適齡讀物下手,通過更加活潑的內(nèi)容,吸引學生。然后要對于學生積極的評價,在課上表揚和鼓勵,使得他們愿意去閱讀,享受去閱讀。
2.開展小活動——在循序漸進中不斷升值
蘇霍姆林斯基自從事學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為精心選擇讀物而操心。因為書籍成千上萬,它們中有一些是平淡無奇之作,甚至還有一些是不適合學生閱讀的。
現(xiàn)在市面上的圖書作品豐富,選擇適合本年齡段學生的書籍就顯得尤為重要。閱讀不僅僅是數(shù)量,而是需要從閱讀中積累知識,但是如果接觸了一些不適宜兒童閱讀的書籍,對學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因此,學生家長和老師一定要在選擇圖書方面把好關。
(1)評價書目,延伸課文
低年級的學生對于如何選擇圖書缺乏判斷力。因此,老師在這個推薦圖書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老師在推薦的過程中,一定要非常小心。首先,老師可以推薦與課文相關的名篇,或者跟本單元主題相契合的文章。所以,這樣有針對性的閱讀,學生在這一段時間內(nèi)對此類文章有較為深刻的印象。而且這個過渡很自然,從課內(nèi)到課外無縫連接。老師在推薦過程中,也可以和學生一起交流閱讀體會,對學生的理解做點評,從而引導學生閱讀。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慢慢學會自己挑選和評價課外讀本。如,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式圍繞著“要正確看待問題,善于思考”這個專題選擇了幾篇不同體裁的課文,讓學生感到生活中的有些事是很有意思的,這個就是在教育孩子遇到問題,如何解決問題,鼓勵孩子能夠自主思考,獨立解決問題。這樣類似的故事有很多,老師可以多給學生推薦一些,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搜集類似的故事與大家分享。然后,老師根據(jù)學生搜集的故事給予相應的獎勵。在老師的鼓勵與引導下,孩子們很多都找來了故事書、童話書等,去尋找類似的故事,體會閱讀的快樂。
(2)好書互動,激發(fā)興趣
為了方便了解學生的閱讀書目,并且培養(yǎng)學生的分享精神,在閱讀課外書方面建立了分享機制。在每本書里,都放著一張借讀卡,這樣便于了解閱讀了這本書的學生,讓學生注意保護圖書,每個人在交接的時候,都要檢查書是否有損壞。閱讀過的學生,也可以用小卡片寫下自己的閱讀筆記或者閱讀評價。這個環(huán)節(jié)還可以進行互動,每個學生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個過程最重要的就是分享。同學之間不僅能分享書,還能分享觀點與想法。在這個互相借閱的過程中,還能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喜歡同一本書的學生,還可以組成一個小分隊,進行更加深層次的討論和交流。這樣,通過興趣小組的成立,更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與動力。在這樣生動活潑的閱讀活動中,學生學會了分享,懂得了傾聽,嘗試了交流……在這個活動中,閱讀的樂趣就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這個活動中,學生、家長與老師都能參與,共同塑造了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
呂叔湘先生曾經(jīng)說過:“少數(shù)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jīng)驗,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得益于課外看書。”因此,要讓學生在課外能廣泛地閱讀,不能只滿足于課內(nèi)有限的時間和有限的閱讀內(nèi)容,而課外閱讀要走出“高耗低能”“多能少得”的死胡同,大力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必須從“重布置輕評價”的誤區(qū)中解脫出來,實踐優(yōu)化課外閱讀評價,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引導其養(yǎng)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使課外閱讀成為學生內(nèi)在的需求,成為兒童生活中的一種人生體驗,成為他們一種新的自覺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康玉清.以評促讀,追求實效[J].福建論壇,2008(0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