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紅
小學語文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fā)想象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學科。因此,我們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最大的時空,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展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在探究的過程中,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在自主研讀中,感悟語文,形成樂于探究的精神。
還記得在錄像課中,我聽過一則寓言故事《牛角尖里的老鼠》。寓言的主要內(nèi)容是:老鼠鉆到牛角尖里去,牛角勸它退出去,但它不聽,堅持自己的意見,后來活活地悶死在牛角尖里了。寓言所蘊含的道理也顯而易見:做任何事情,如果自以為是,不聽勸告,堅持錯誤,那么必然遭到失敗。由于寓言的內(nèi)容簡短有趣,深得孩子們喜愛,在在執(zhí)教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朗讀,找詞體會等方法,很快地便輕松地學懂了內(nèi)容,也理解了寓意。文章的學習似乎到此為止了,然而,就是老師的一個似乎多余的提問,卻如一石擊起千層浪,把探究學習的氛圍推向另一個高潮。
師:你喜歡這只牛角尖里的老鼠嗎?
生1:不喜歡,它太自以為是了。
生2:我不喜歡它,因為它聽不進別人的批評,堅持自己的錯誤,它的這種結局是自找的。
生3:我也不喜歡它。它太固執(zhí)了,它的固執(zhí)只會有這種結局。
三位學生的發(fā)言令大多數(shù)同學點頭贊許。這時,又有一位學生把手舉起。
生4:我有點喜歡它……
話還沒說完,教室里已是一片唏噓不滿之聲。
老師請大家安靜下來,微笑著讓這位同學把話說完。
生4:我有點喜歡它,雖然它最后慘死在牛角尖里了,但它身上還是有一種“百折不回”的精神的。
話音剛落,馬上就有學生站起來反駁。
生5:它的這種“百折不回”只能把它引向“死亡”。
生6:它的這種“百折不回”不應該提倡。
學生一個接一個地站起來反駁那位同學,執(zhí)教老師看見他的臉越來越紅,頭也一點點低下去了。他再次請大家安靜下來,望著生4高興地說:“敢于把自己的見解說出來,真值得大家學習!而剛才大家的各抒已見,更是讓老師感到高興。那么‘老鼠的身上到底有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呢?請大家討論一下?!甭犂蠋熯@么一說,學生們可來勁了,紛紛自由結對,熱烈地討論起來,老師也參與了其中。
討論結束后,經(jīng)過幾番交流,兩種意見達成了共識:牛角尖里的老鼠之所以慘死,它的錯并不在于“百折不回”,而在于它沒有正確分析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又不聽取別人正確的勸告,堅持錯誤,所以必然會導致慘死。但是,老鼠身上那種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
望著一張張神采飛揚、茅塞頓開的臉,老師笑了,說:“學習就應該這樣,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并與同學進行交流探討,這樣才能全面地看清問題,得到科學的結論。那么,通過以上討論,你有沒有新的收獲?”
生1:我明白了,雖然牛角尖里的老鼠固執(zhí)、自以為是,但它身上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生2:我懂得了做任何事,要選擇正確的前進方向,然后百折不回地努力,千萬不可像牛角尖里的老鼠那樣,鉆進死胡同還不肯改變方向。
生3:百折不回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就像無數(shù)的革命先烈,他們就是憑借著堅定的革命信念,百折不回地奮斗,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令人敬仰傳誦。
生4:我也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有正確的目標,然后向著目標百折不回地前進,當然,在前進中,也要不斷地調(diào)整,這樣才能更快地獲得成功。
短短的一節(jié)課已經(jīng)結束,但它卻留給我長時間的深思:在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研究性學習的理念已滲入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如何使師生真正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呢?我感有如下體會。
一、教師要成為值得信賴的向導
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給學生多少知識和本領,更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自覺地投入學習、主動地習得知識。案例中,教師鼓勵那個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并巧妙地組織大家深入討論,指導學生逐步感悟到老鼠的慘死是它自以為是,堅持錯誤的結局,但它身上那種“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二、學生能成為孜孜不倦的探究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上,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針對學生這種心理,執(zhí)教老師沒有將事實的真相輕易地告知學生,而是通過“你喜歡這只老鼠嗎?”這一提問,引領學生發(fā)表見解,使兩種見解產(chǎn)生沖突,喚起學生討論的積極情感。因此,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緊張、積極、活躍、亢奮狀態(tài),他們?yōu)榕逭嫦喽e極發(fā)言、各抒己見,思維的火花不斷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樂于探究是兒童的天性。
三、教材應該是挖掘不盡的寶藏
上述案例中教師的教法是成功的,因為他在鉆研教材的過程中,能感受到:牛角尖里的老鼠雖然愚蠢,但它身上同樣具有閃光之處……他又能意識到:這正好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的一個好例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他有意識地設計了這一看似很普通的問題:你喜歡這只老鼠嗎?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展開積極地思維,激烈地爭議,深入地探究,從而促進認知。可見,每篇課文,都蘊含著豐富的可供教與學的內(nèi)容,教師要活用教材,善于挖掘出課文中的可利用因素,創(chuàng)造性地、科學地進行教學,使學生積極地投入到整個學習過程之中。
四、學習應成為充滿樂趣的活動
在語文學習中,繁瑣的分析、機械地練習是造成學生學習被動、缺乏思考、不會創(chuàng)新的主要原因。其實,學習探究應該是一項充滿樂趣的活動。讓我們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主動學習。在案例中,教師幾乎沒有分析講解,而是相信學生能自己解決。因此,他的主要精力花在營造民主平等的氛圍上,他在課堂上觀察學生表情的細微變化,揣摩學生的心理,用信任的目光,真誠的微笑激勵學生探究,他和學生一起參與討論,適時點撥學生獨立思考,自由發(fā)表見解,尋找學習的合作伙伴相互幫助,讓學生們在探究過程中親身體驗到了產(chǎn)生矛盾時的緊張,進行探究時的一本正經(jīng),受到啟發(fā)時的喜出望外,也真正地感受到了學習活動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