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向課堂要效率,是減負增效的要求,也是教師長期研究的課題。學生如能在課堂上學好,可以減輕學生的負擔,同時教師也會很輕松。那么,如何上一節(jié)有效率的語文課呢?
關鍵詞:新觀念;新技術;新材料
采用以往的教學方式,如“灌輸式”“題海大戰(zhàn)”等,已經不能適應如今的教學需求,向課堂要效率我們就要進行新的思考,打破以往的固有模式,尋求最佳的途徑。
一、接受新觀念,把握正確的方向
與時俱進,教育教學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我們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教育教學。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我們采用的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是接受者,抹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這樣的課堂給學生帶來了很多痛苦:作業(yè)多,學習壓力大,畏懼學習等。
最近幾年對教育教學的研究力度加大,出臺了很多政策,實行了很多辦法,涌現(xiàn)出很多方法。這對我們每一個教師,或者說教育教學來說,都是值得高興的事。既然教育教學與其他事物一樣,開始涌現(xiàn)出了新的發(fā)展,那作為教師就不應該故步自封,我們應該勇于接受新的思想觀念,摒棄以前陳舊的觀念,讓我們的教學呈現(xiàn)出新的面貌。我在這一方面的嘗試是成功的。
在以往的語文課堂中,我總是按照事前準備好的教案,將教案內容講給學生聽。學生有時會走神,有時會打瞌睡,我都會及時提醒。在備課過程中,我的教案覆蓋所有的知識點,每次課后都要布置相應的作業(yè),并且要進行周練月考。在我三令五申的要求下,學生的語文成績還過得去,但是,我也累得夠嗆。在學校實行減負增效的要求后,我對教學方式進行了新的探索,而且花了很多的時間去學習。如今的課堂是孩子們的天下,課本劇、競賽、游戲……這些活動讓學生動起來,課堂生動,學生自然學得快,而我只是在快樂中引導,教學也變得輕松起來了。
因此,我認為,更新教學觀念很重要,可以看作是教學的重中之重。觀念決定著教學方向。
二、采用新技術,讓教學輕松起來
一根粉筆,一本教案,一本課本,如果條件好一點的學校還有幾幅掛圖,這就是我們對于學校教育的印象。但是隨著教育技術的日益發(fā)展,這一切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新技術的引入,給課堂帶來了無限的可能。
1.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以前在我們的教學中,有很多問題是無法理解的,比如說,受到居住環(huán)境的影響,北方的學生無法理解梅雨的狀況。受經歷閱歷的影響,現(xiàn)在的學生無法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甚至有一些問題讓教師無法用語言的方式傳授給學生。這些都為教學帶來了麻煩。
新技術引出后,可以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學生沒有感受過的環(huán)境可以展示出來,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將作者生活的背景顯示給學生,學生的感受就會很深刻。一些表達不出來的知識細節(jié),也可以展示出來,學生可以通過品讀、觀賞、領悟,從而很好地接受。
2.枯燥的內容趣味化
學生還都處在貪玩的年齡,尤其是對于中職的學生來說,對學習的興趣不是很大。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良的影響。新技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法寶。我們平時都有這樣的感覺,對歷史不感興趣的學生,在觀看了一些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后會對歷史內容津津樂道,同理,在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不感興趣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將內容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或影像,或聲音,這樣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會有進一步學習的動力。當然,對新技術的應用要適當,切不可喧賓奪主。有些教師在應用了多媒體之后,就不再寫板書,徹底告別了粉筆,這樣做也是不對的。
3.簡單的知識深入化
教材提供的是教學的范例,我們在教學中切不可搬用教材,要對教材進行適當?shù)臄U展。以前,我們的擴展很簡單,或許就是一句話,起不到關鍵作用,這也是由于條件的限制不得已的。新技術有承載量大的特點,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一優(yōu)點,對學生的學習范圍進行拓展。讓學生有開闊的眼界,讓學生的學習不再拘泥于書本上的知識。
三、引入新材料,讓學習更具實踐性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一些新材料,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很多老師一直以來在這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對課堂教學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當然,我們所說的材料不僅僅是文字,我們可以將思維擴大,一切對課堂教學有用的東西都可以引進來,有時候也可以是一種新的思維模式。
尤其是學生喜聞樂見、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材料,可以極大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學生在對這些材料的再閱讀中,由于當時的情境,會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意識。比如在學習演講有關知識的時候,我引用了一些演講稿,這些演講稿都是和他們同年齡的學生寫的,讓學生根據(jù)有關知識分析這些演講稿的優(yōu)點,并派代表表述。這節(jié)課以后很多學生在周記中寫了演講稿,其中也不乏精品。在小組的學習中,他們還自發(fā)舉辦了演講比賽,這為他們參加社團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學知識是為了運用,我們不能將學生看做是接受者,應是學習者與運用者。
參考文獻:
閆海棠.給學生一個有效的語文課堂.讀寫算:教育導刊,2013(9).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