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梅
有人說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語文課堂不應只是授業(yè)、解惑的嚴肅,更應是傳道的溫馨。而情感教育貫穿語文學科的始終,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關乎情感題材的作品有《故都的秋》、《我有一個夢想》、《背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勸學》和《老人與?!返?,選入教材中的古今愛情題材的作品有古代《氓》、《孔雀東南飛》、《錦瑟》、《雨霖鈴》、《聲聲慢》、《長恨歌》,現(xiàn)當代作品有《邊城》、《雷雨》等,而更多的作品也同樣涉及到愛情內(nèi)容如《林黛玉進賈府》、《琵琶行》、《裝在套子里的人》、《竇娥冤》、《哈姆萊特》等。
筆者認為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把愛情題材的文學作品選入教材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首先,愛情是人類所有情感中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無法分割,無法取代。愛情也是文學作品中繞不開的永恒的主題,無論在現(xiàn)實還是在閱讀中,如果把完整的人類情感給分割出去,這將會造成人格的不完整和教育的缺失。
其次,愛情題材的作品選入高中語文教材是符合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和人格養(yǎng)成的。放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現(xiàn)狀是:一方面,我們作為家長或老師總是一廂情愿的想把孩子教育成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粹的清教徒,另一方面,大街上甚至校園里戀愛中的甜蜜男女隨處可見,愛情題材的影視劇鋪天蓋地,不健康的書刊媒體大行其道,這對處于青春萌動期的高中生有著不小的沖擊。
可以說,情感教育是語文課堂上無法回避且刻不容緩的教育。如果在高中階段這個學生心理和觀念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沒有一個正面的、健康的、美好的經(jīng)典愛情觀的文學作品來做指引,提升他們的觀念境界,形成高尚純潔的愛情觀,而只是一味的回避、躲閃甚至是粗暴地禁止,那將會帶來更多校園悲劇的發(fā)生,而不健康的婚戀觀對其以后的人生種下負面影響的禍根。
語文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教書育人的雙重效果,既能使學生獲得知識、鍛煉了能力,又能受到情感的凈化,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健康人格,使語文課堂成為學校教育重要的德育陣地。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仍有一些關鍵點要引起教育者足夠的重視:
(一)教師要拋卻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展現(xiàn)出自然而坦率的姿態(tài),做一個身先士卒的領路人。愛情這個主題直白地進入課堂在現(xiàn)階段的中學語文教育中是很新鮮的,很多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是羞澀而期待的神情。如果教師在課堂上端著老師的架子,擔心這樣一個敏感的話題是否合適而吞吞吐吐,閃爍其詞,那么,這節(jié)課到這里就已經(jīng)失敗于去完成德育目標了?!跋认嘈抛约?,然后別人才能相信你”,如果教師不能在人格魅力上征服學生,是無法讓他們“親其師,信其道”的。正是有了這樣鮮明的認識,我在講授《氓》這首典型的古代愛情詩歌時,內(nèi)心平靜,教態(tài)自然,很真誠的面對所有翹首以盼的眼神,而學生也在我的帶領下與我一起進入了文本的學習。當然,無論愛情是多么不同尋常的話題,我仍然把它當作同愛國、親情等其他主題的作品一樣對待:在初探語言的基礎上完成對詩歌文本的感知;在分組的討論中完成內(nèi)容的品讀;從而在內(nèi)容與形式的整合下進入審美的過程,詩歌的主題就水到渠成:一位棄婦激昂、生動地敘述她和氓戀愛、結婚、受虐、被棄的過程,表達了她悔恨的心情與決絕的態(tài)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會婦女在戀愛婚姻問題上受壓迫和損害的現(xiàn)象。很多教育者在分析這首詩的主題時,多是劍指社會制度的主因。但筆者覺得感受作品的情感悲劇,不能只是作為一個人云亦云的旁觀者,更要與時俱進,把詩歌里的形象牽引到我們的身邊:今天我們身邊依然有這樣一個女子在愛情來臨時,毫無保留,立刻投入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熱情,“不見復關,泣涕漣漣”,從而就少了理性的思考,正是“女之耽兮,不可說也”,以至于遇人不淑,落下個終被拋棄的命運!
(二)愛情主題教學課堂上不能只見老師,不見學生。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教授的藝術就是懂如何引導。正確的愛情觀的形成是語文課堂情感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在實施過程中應是潛移默化的,而不是教育者硬塞給學生去接受的。這就需要教師除了做知識情感的引導者?!犊兹笘|南飛》講述的是恩愛的焦仲卿、劉蘭芝夫婦被迫分離雙雙自殺的故事。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控訴或贊頌了什么的主題我并沒有立即挑明,而是帶領學生一起梳理故事的情節(jié),然后賞析人物形象,進而去以果溯因,共同真切地感受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接著讓學生的眼光投向現(xiàn)代,同學們紛紛表達同感:沒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干涉,人們總是親切地把愛情放在嘴邊,輕易地“愛”又輕易地“不愛”,呼之即來,揮之則去。這種圣潔的人類情感似乎有點泛濫成災了。所以,我們師生一起呼吁:太容易動情的現(xiàn)代人請慎重地對待自己的情感,因為愛情是美好的,深刻的,但同時它又是現(xiàn)實的、膚淺的,我們只有懂得了它的真意,并為此充分做好了準備才能“不辜負”所有,這才是對自己、他人乃至生命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