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萍
作家雪小禪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淺喜深愛》,說如果深愛一個人就淺喜,這樣才能化骨綿掌,長久走下去。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些小說類文本,如四年級的《三顧茅廬》、五年級的《林沖棒打洪教頭》《少年王冕》、六年級的《三打白骨精》《愛之鏈》等等,對這一類文體的教材,如何教學才能彰顯語文的魅力,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樂趣?教學中,“深愛淺喜”教學技巧的運用,可能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一、 教學中的“深愛”
所謂“深愛”,主要指向教材,即把教材讀厚。教師要有自覺的文體意識,高度重視小說類文體特征,分別以讀者、教者的視角對其進行深度閱讀、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其特質,挖掘其獨特的教學價值。
1. 以讀者的眼光深度鑒賞。小說,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它是虛構的、高于生活的。教師首先要作為一個讀者,去深度鑒賞小說作品,把握時空推移軌跡,梳理情志發(fā)展脈絡,體會藝術表現(xiàn)形式,發(fā)現(xiàn)其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
(1) 讀在結構。小說結構是小說作品的形式要素,不同的小說有不同的結構,閱讀時要整體切入,梳理文脈肌理,把握情節(jié)的四結構——開頭、發(fā)展、高潮、結尾,發(fā)現(xiàn)其穿織的獨特之處,了解其作用。如《愛之鏈》是典型的歐·亨利式的結尾,作者在文章情節(jié)結尾時,突然揭示喬依和女店主的關系,雖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實際,從而造成獨特的藝術魅力。再如《半截蠟燭》采用線性結構,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三名德國軍官巧妙周旋、化險為夷的故事,層層推進、步步深入。
(2) 讀在文字。閱讀小說作品,強調“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讀者要直面文本,沉入詞句,在字里行間涵泳、浸潤,追求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通心”境界,讓自己活在文字之中。如讀《少年王冕》——① 王冕說:“娘,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雹?每天給的點心錢,他也舍不得花,積攢一兩個月,便偷空來到村學堂,從書販子那里買幾本舊書。白天牛吃飽了,王冕就坐在柳樹陰下看書。孤立地看,①句中“悶得慌”折射的厭學之意,與②句中愛讀書的好學之意顯然矛盾;聯(lián)結在一起看,是王冕懂事孝順、體諒母親艱辛,他本心愛學習,但因家境貧寒而不得不借口悶、不快活而輟學。
(3) 讀在情境。閱讀作品,得進入情境當中,與作者心靈相通,讀出作品的真正內涵。如讀《林沖棒打洪教頭》——“林沖尋思,莊客稱他教頭,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師父了,連忙站起來躬身施禮。洪教頭全不理睬……林沖起身讓座,洪教頭也不相讓,便去上首坐了……林沖連說‘不敢,不敢……”,讀著讀著,你分明看到了一個謙虛有禮、忍讓有加的林沖,一個傲慢無禮、自以為是的洪教頭,兩人的表現(xiàn)形成鮮明的對比,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
2. 以教者的眼光深入研讀。在以讀者的眼光閱讀作品之后,教師再以教者的眼光去深入研讀文本,將文本讀厚,發(fā)現(xiàn)文本的教學價值、獨特之處,這樣教師就能高于學生,成為“明白人”,這樣才能教得得心應手。教師要思考篇的特質、類的價值、課的設置,把教材研讀得深一點、廣一點、明晰一點。
(1) 體味意義。作家在小說中常寄寓生活的內蘊,但在小說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常常停留于“理清情節(jié)、分析形象、分析環(huán)境、概括主題”等方面,而忽略了小說蘊含的“現(xiàn)實意義”,致使學生不能從小說中悟到做人的道理、生活的哲理,致使小說教學停留于“文本的意義”而不具有“現(xiàn)實的功效”。要實現(xiàn)新《課標》中“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目標,教師在小說教學中必須“聯(lián)系實際”,必須指出小說的“現(xiàn)實意義”。如一位老師教學《三打白骨精》一課時,在引領學生體會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機智勇敢、神通廣大之后,他沒有止步,而是進一步追問:“大家都知道,孫悟空還有一個名字叫‘孫行者,悟空、行者,作者施耐庵給他起的這兩個名字,把它們放在一起看,你有什么感悟?”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光想不行動,是假悟、空想,光行動不思不悟,是盲行,得悟行結合。這樣的教學獨辟蹊徑,力透紙背。
(2) 體味人物。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有三個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典型環(huán)境,它的兩大特點是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jié)曲折。教學時,就人物而言,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小說中有哪些人物,更要明白人物之間的關系。如《三顧茅廬》是劉備尊重諸葛亮,《愛之鏈》是喬依、老婦人、女店主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愛。就情節(jié)而言,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文本內容,巧妙地揭示其一波三折的特點。如《三打白骨精》是白骨精的三變、悟空的三打;《愛之鏈》是喬依幫老婦人→老婦人幫女店主→女店主愛喬依,等等。就環(huán)境而言,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都具有烘托、暗示的作用,教學中要捕捉文本中的環(huán)境描寫,引導學生品讀、體會。如《愛之鏈》開頭有這么一段虛構的環(huán)境描寫——“在一條鄉(xiāng)間公路上,喬依開著那輛破汽車慢慢地顛簸著往前走。已是黃昏了,伴隨著寒風,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飛舞的雪花鉆進破舊的汽車,他不禁打了幾個寒戰(zhàn)。這條路上幾乎看不見汽車,更沒有人影。喬依工作的工廠在前不久倒閉了,他的心里很是凄涼?!彼菫榱艘r托主人公在失業(yè)、天寒、時晚情況下的灰暗心境。
(3) 體味語言。小說的第三個特點是語言生動。教學時,要設計多項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細細體味,從而提高教學效益。如《三顧茅廬》中有這么一段環(huán)境描寫——“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岡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見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币晃焕蠋熢诮虒W這段話時讓學生思考:這段環(huán)境描寫給你什么印象?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寫出了秀麗宜人?由此梳理出一組齊整的短語——“山岡蜿蜒起伏、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見底、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揭示《三顧茅廬》這篇小說獨有的語言特點——多用四字詞語。
二、 教學中的“淺喜”
所謂“淺喜”,主要指向學生,立足兒童,把教材讀薄,把深厚的解讀用最淺近的方式傳遞給學生。教師在深入研讀文本之后,跳出文本,從兒童的視角來解讀,思考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從而設定精確的教學目標,指向學生生命活力的激發(fā)和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設置精粹的教學內容,既要體現(xiàn)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特點,又要與學生的現(xiàn)實水平保持適度的張力;選取精簡的教學形式,包括教學程序和板塊的設計、教學策略和方法的運用等都要簡約適切、恰到好處,達到深入淺出之效。
1. 站位學生。教師要“蹲下來”,站位于學生的角度,去了解學生實際,了解他們的年齡特征、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他們的個性差異,了解他們的初始經驗和體驗,了解他們的當下學情,再根據學段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活動,設定適切的課堂教學目標,研制合理的教學內容,做到以學定教,找準教學的起點,扣準學情的節(jié)拍,遵循閱讀的規(guī)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收到教學實效,才能使學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求得最優(yōu)發(fā)展。
2. 品味語言。讓學生學習語言的功能,進而有效地運用語言、產生言語智慧、得到言語生長,這是語文課程的價值所在。因此,語文教學始終要緊扣文本的語言,聚焦語言的形式,引領學生去觸摸、揣摩,掂量出語言的輕與重,品味出語言的色與香。小說類文體的教學也不例外,要“帶著兒童學語言”。如一位老師教學《三顧茅廬》,他抓住一個“捆”字,引領學生反復咀嚼,體會張飛的魯莽——即便將諸葛亮捆來,人在心不在,沒用;還抓住“下馬步行”“輕輕敲門”“輕輕地走進”“恭恭敬敬地站”“等候”“快步走進”這些動詞,引導學生一一體會劉備對諸葛亮的尊重,同時比較體會“恭敬”與“恭恭敬敬”的不同,體會疊詞深一層的意蘊;最后又抓住“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薄拔业玫街T葛先生,就像魚兒得到水一樣啊!”兩句比喻句,運用改句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品味,這樣關鍵語言的品析,扎實有效。
3. 再現(xiàn)情趣。有情趣的教學,才能深入人心,讓人銘記不忘。教師要采用適切的教學方法,上出情趣。如同樣教學“情節(jié)一波三折”這個知識點,一位老師在上《半截蠟燭》時,抓“半截蠟燭”為線索,說一會兒“點燃”,一會兒“熄滅”,最后杰奎琳將燭臺“拿走”,這樣的情節(jié)一波三折。而另一位老師在上《三顧茅廬》時,抓住了劉備的三個動詞——“生氣、步行、等候”,板書在黑板上,再在三個詞語間畫上波浪線,圖文并茂形象地讓學生感受到了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顯然,后者的方法簡單有效,妙趣橫生。
(作者單位:太倉市科教新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