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淑慧
摘 要:奧斯卡·王爾德生活在英國社會物質(zhì)水平發(fā)展極為迅速的一個時代:19世紀(jì)中后期的維多利亞時代。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完成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也影響了其精神活動,一時間,物質(zhì)主義得到了大力追捧,而精神世界卻備受冷落。這個瘋狂、冷漠、偽善的世界對于崇尚唯美主義的王爾德無疑是一種不能忍受的現(xiàn)實。同時,這個令他難以相處的世界也就造就了其悲觀主義情懷。他極力地想要擺脫其束縛,除了以頹廢的生活方式反抗現(xiàn)實社會,他更是利用藝術(shù)對這個社會不遺余力地進(jìn)行揭露、批判和諷刺。而童話就是他批判世界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對于世間虛偽的愛情更是如此。王爾德一生創(chuàng)造了兩部重要的童話集《快樂王子和其他故事》以及《石榴之屋》,共包含9個故事。他的愛情故事總擺脫不了死亡和心碎的結(jié)局,這更彰顯了他的悲觀主義傾向。他在作品以及生活中對傳統(tǒng)的顛覆也使他成為英國文學(xué)史上最受爭議的作家之一。
奧斯卡·王爾德的全名為奧斯卡·芬葛·歐佛雷泰·威爾斯·王爾德(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他是英國著名的作家、詩人、劇作家、藝術(shù)家和童話家,同時,還是19世紀(jì)英國唯美主義運(yùn)動的倡導(dǎo)者和實踐者。他傳奇的一生給世人留下了大量的戲劇、詩歌和童話作品。奧斯卡·王爾德使人印象深刻的不僅是他的優(yōu)秀作品,還有他傳奇的經(jīng)歷——“有傷風(fēng)化”的同性之戀、兩進(jìn)兩出的牢獄之災(zāi)、心灰意冷的背井離鄉(xiāng)以及令人遺憾的英年早逝。不得不說,他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在很大程度上為他的作品賦予了獨特的生命力,賦予他作品獨特的魅力以及在世界文學(xué)史上獨特的地位。
這位維多利亞時代的唯美主義才子,由于其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和感情生活,曾被世人看成一個傳奇。他曾像普通人一樣瘋狂的愛戀過異性,也經(jīng)歷過一段駭世驚俗的同性之戀,這段感情極大的改變了他的人生。在那個時代,同性戀者無疑是令人憎惡的異類,所以在1895年,正當(dāng)奧斯卡·王爾德正處于事業(yè)巔峰春風(fēng)得意之時,他的密友阿爾弗萊德·道格拉斯的父親昆斯貝理侯爵對其提出訴訟,最終根據(jù)當(dāng)時英國1855年苛刻的刑事法修正案第11部分,他因“與其他男性發(fā)生有傷風(fēng)化的行為”(即同性戀愛)而被判有罪,在瑞丁和本頓維爾監(jiān)獄服了兩年苦役。毫無疑問,這段經(jīng)歷深深改變了這個極度崇尚感情自由的天才的命運(yùn)軌跡,甚至直接導(dǎo)致了他悲慘的的孤獨終老和客死他鄉(xiāng)。
極具戲劇性的生活經(jīng)歷和感情經(jīng)歷讓他對這個世界產(chǎn)生了深深的嘲諷之情。他留下了大量令人瞠目的個人語錄,如“享樂是人生的唯一目標(biāo)”“成為一件藝術(shù)品是生活的目的”“除了才華我一無所有”……對于婚姻和愛情,他也發(fā)表了自己的獨特看法,他曾指出“一生只愛一次的人是膚淺的,他們把那叫做忠貞不渝,我卻叫做習(xí)慣性懶惰或是缺乏想象力。情感生活的忠貞不渝就如同智力生活的一成不變一樣,簡直是承認(rèn)失敗”,“男女因誤會而結(jié)合,因了解而分開。男人結(jié)婚是因為疲倦,女人結(jié)婚是因為好奇,結(jié)果雙方大失所望”。王爾德桀驁的愛情語錄為他的愛情觀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令人好奇又費解,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悲觀主義情懷,可以剝?nèi)矍樗械睦寺兔篮谩1疚膶⑼ㄟ^奧斯卡·王爾德一生所創(chuàng)造的童話故事來窺探、解析及論證其悲觀主義愛情觀。
一、《夜鶯與玫瑰》
《夜鶯與玫瑰》出自奧斯卡·王爾德的童話集《快樂王子及其他故事》,該故事講述了一只夜鶯為了幫助一位痛苦的單相思學(xué)生,而用自己的歌聲和鮮血在寒冬制造出一朵紅色的玫瑰,讓他獻(xiàn)給心愛的人,以此成全人間“真愛”。不料當(dāng)?shù)弥⒅粣蹖毷瘯r,男生卻氣急敗壞的將紅玫瑰棄入陰溝,開始輕視“愚蠢”的愛情,轉(zhuǎn)而埋頭于布滿塵土的邏輯學(xué)課本中。
這是個簡單易懂的小故事,但其深意卻令人反省,正如Russel.R.C.在他的一篇評論中描述的那樣,“在這篇童話里沒有任何為兒童消遣和娛樂的成分,盡管王爾德欣賞孩童的簡單和天真,但他更清楚這份簡單和天真是怎樣在成人的世界里被褻瀆和辜負(fù)的”。奧斯卡·王爾德非常擅長用比喻和象征手法,無疑,在本故事里,紅玫瑰象征著純真的愛情,夜鶯是純真愛情的忠實追隨者,而年輕的男孩和女孩則是世間俗人的化身。王爾德在給其友人Varty的書信中也如是提到——“如果真有真愛的話,夜鶯就是一個具有真情的角色,起碼她是浪漫的,而年輕的男女學(xué)生,則像我們大多數(shù)人一樣,根本不配享受浪漫……”。由此可見,王爾德在用這個童話向我們展示了現(xiàn)實中愛情的脆弱和虛偽。相對于真愛,女孩更喜歡寶石,而男孩更鐘情于迂腐的故事堆,還記得當(dāng)他第一眼看到夜鶯用生命換來的紅玫瑰時,脫口而出的居然是“好美啊,它肯定有一個很長的拉丁名字”。由此可見,跟寶貴的精神和情感相比,世人更熱衷于庸俗的物質(zhì)和迂腐的學(xué)術(shù),這正是作為唯美主義運(yùn)動核心人物的王爾德所不能容忍的,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晰的聽到作者對麻木庸俗的世人發(fā)出的冷笑。
相反,作為真愛的追求者和捍衛(wèi)者,夜鶯的形象在王爾德的筆下卻熠熠生輝。為了成全男孩對愛情的追求,她聽從玫瑰樹的建議,在月光下把玫瑰刺刺入自己的心臟,將鮮血注入樹身上,并整整一夜不停歌唱,終于在寒冬的黎明養(yǎng)育出一朵鮮紅的玫瑰花,而后心滿意足的死去。她一遍又一遍的用自己的歌聲來表達(dá)“愛情比生命更可貴的”理念。在臨行前,她還曾對著男孩說:“你就要得到你的紅玫瑰了。我要在月光下把它用音樂造成,獻(xiàn)出我胸膛中的鮮血把它染紅。我要求你報答我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你要做一個真正的戀人,因為盡管哲學(xué)很聰明,然而愛情比她更聰明,盡管權(quán)力很偉大,可是愛情比他更偉大。”然而,“學(xué)生從草地上抬頭仰望著,并側(cè)耳傾聽,但是他不懂夜鶯在對他講什么,因為他只知道那些寫在書本上的東西,多么諷刺!
在本故事中,奧斯卡·王爾德還安插了其它幾個角色——小蜥蜴、蝴蝶和雛菊,他們扮演著旁觀者,當(dāng)聽聞男孩由于得不到紅玫瑰而哭啼時,大為震驚和不解,正如小蜥蜴脫口而出的那樣“為了一朵紅玫瑰哭?多么好笑??!”對于這幾個角色,王爾德用墨極少,只是說小蜥蜴是個憤世嫉俗者(something of a cynic),何為憤世嫉俗者?即對丑陋的社會現(xiàn)實表示深深憎惡的人。此處王爾德是借用蜥蜴之口來表達(dá)自己對這個已被實用主義和物質(zhì)主義控制了的世界的絕望和嘲諷——連一只小小的蜥蜴都知道世上不可能會有為真情和真愛而哭啼的人,偶遇偶得也不過是錯覺或表象罷了。
故事的結(jié)尾是男孩對愛情的評語,“愛情是多么愚昧??!它不及邏輯一半管用,因為它什么都證明不了,而它總是告訴人們一些不會發(fā)生的事,并且還讓人相信一些不真實的事。說實話,它一點也不實用,在那個年代,一切都要講實際。我要回到哲學(xué)中去,去學(xué)形而上學(xué)的東西?!比绱死涞?,殘酷的證明了夜鶯犧牲的無謂以及人性的無情和現(xiàn)實,更表達(dá)了作者奧斯卡·王爾德對世間愛情的悲觀之嘆。
二、《快樂王子》
《快樂王子》是奧斯卡·王爾德最富盛名和最為成功的一篇童話,故事唯美而凄涼,主角是一個名為快樂王子的雕像和一只準(zhǔn)備南飛過冬的小燕子。他們對世間苦難充滿慈悲和慷慨,在共同行善的過程中產(chǎn)生愛情。相對于《夜鶯與玫瑰》,愛在這篇童話中包含了更豐富的意義,不僅指快樂王子和小燕子之間的無私愛情,也有他們對世人無私的愛。同時,王爾德在本故事中依然用他一貫的鄙夷筆鋒對人們之間的種種感情進(jìn)行了描寫,使兩者形成了尖銳的對比,充分表達(dá)了作者對人類和世間感情的失望與悲觀之情。
第一是快樂王子在生前和死后的對比,“以前在我有顆人心而活著的時候,我并不知道眼淚是什么東西……而眼下我死了,他們把我這么高高地立在這兒,使我能看見自己城市中所有的丑惡和貧苦,盡管我的心是鉛做的,可我還是忍不住要哭”??梢?,人心只能給人享樂和索取的欲望,而一旦脫離人心,即使是成為一個只有鉛心的雕塑,都會有慈悲和憐憫之情,都能學(xué)會愛和哭泣。眾所周知,我們通常用鐵石心腸來形容冷血的人,而王爾德用這幾句描述告訴我們,即使是鐵石做的心腸都要比人心更柔軟和善。
第二是對愛情的態(tài)度。作為非人類的快樂王子和小燕子,他們在共同救助苦難、憐憫弱者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真切的愛情。小燕子本來要南飛過冬,卻被快樂王子的善良打動,幫著把他劍柄上的紅寶石、眼眶里的藍(lán)寶石以及全身的黃金片一一送人,看著已周身殘破的雕塑,她已不舍得離開,決定放棄南飛,“她太愛這位王子了”,最終凍死在快樂王子的腳下??鞓吠踝右嗍乔樯盍x重,為了大愛,他哀求小燕子留下幫他救濟(jì)窮苦之人,當(dāng)自己一無所有的時候,他毅然勸其丟下自己去溫暖的南方,而最終在小燕子死去的那一刻,體內(nèi)“發(fā)出一聲奇特的爆裂聲”——他的心碎成了兩半。再透過小燕子的眼睛看看人類,當(dāng)他送一顆綠寶石給一個瀕死的男孩和他窮苦的母親時,他聽到天臺上一對情侶的對話,“多么奇妙的星星,多么美好的愛情??!”美麗的姑娘則說“我希望我的衣服能按時做好,趕得上盛大舞會,我已要求繡上西番蓮花,只是那些女裁縫們都太慢了?!甭唤?jīng)心的毫無浪漫之感,比起盛大的晚會,愛情是不值一提的事情而已。更為諷刺的是,她口中的女裁縫正是那位幾近病死的男孩的窮苦母親,實在可悲可嘆,這也正是王爾德文字的可怕之處,讓人不禁膽驚心寒。
第三即是對待弱者和苦難的態(tài)度不同??鞓吠踝右运芟竦淖藨B(tài)站在城市的高處,為其所目睹的苦難哭泣嘆息。如果說在本故事中小燕子是為真摯愛情而死,快樂王子則是為世間大愛而亡。他把周身所有毫不吝惜的賜予那些瀕臨病死、凍死和餓死的窮人,全不顧惜自己曾令人艷羨的光環(huán)和本可以永生的生命,最后被崇尚實用主義的市長和是參議員們嘲諷鄙夷,并將他破碎的鉛心丟進(jìn)了垃圾堆。不得不說他的付出實在慘重,但看到生病的孩子在睡夢中露出微笑,饑餓的青年重拾理想,又頓覺愛的偉大和神奇,向快樂王子深深致敬。猶記得小燕子在這個城市上空所看到的最后的情景——富人們在自己漂亮的洋樓里尋歡作樂,而乞丐卻坐在大門口忍饑挨餓,真可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可見這種畸景在人間隨處可見。但故事并非就此完結(jié),快樂王子的雕塑被推倒之后,市長和議員們又開始了一場長期的爭吵——他們在爭著新的雕像塑成誰……
故事的結(jié)尾,快樂王子那顆在熔爐里怎么也熔化不了的鉛心和小燕子的尸體相伴在垃圾堆里。也許奧斯卡·王爾德自己都無法承受這種殘酷吧,他雖然鄙夷人類對待情感的方式,卻無比愛護(hù)這些至情至性的非人類角色,所以安排一位天使將“鉛心和死鳥”作為“城市里最珍貴的兩件東西”帶給了上帝,此后他們可以在天堂的花園里盡情的歌唱。
通過對《夜鶯與玫瑰》和《快樂王子》這兩篇奧斯卡·王爾德最具代表性的童話作品的分析,我們可以充分領(lǐng)略到這位19世紀(jì)英國的唯美主義才子對人世情感,尤其是愛情的失望和悲觀。在他的筆下,但凡是真情真愛,必定發(fā)生在非人類的身上,作為動物的夜鶯和小燕子以及作為雕塑的快樂王子都是真愛的載體,美好而光輝。而人類只在其中扮演了摧毀者的角色,他們嘲弄、褻瀆愛情,忽視、踐踏真情,只關(guān)注物質(zhì)的東西,這份冷血最終導(dǎo)致了夜鶯的枉死、小燕子的犧牲和快樂王子的心碎。正如魯迅先生曾說的“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王爾德的筆下,崇尚物質(zhì)享樂主義的人類正是悲劇的創(chuàng)造者。
無獨有偶,除了這兩篇童話,王爾德在《小公主的生日》《漁夫和他的靈魂》等童話故事中,也是以心碎、死亡作為關(guān)鍵詞,其悲觀態(tài)度可見一斑。孫宜學(xué)教授曾在《審判王爾德實錄》中指出,王爾德的悲觀主義傾向來源于他的心理本能和生活經(jīng)歷兩個方面。他曾說“我的一生有兩大轉(zhuǎn)折點,一是我父親把我送進(jìn)牛津大學(xué),一是社會把我送進(jìn)監(jiān)獄”。與道格拉斯的同性之戀對王爾德的人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有傷風(fēng)化”而被投入監(jiān)獄,出獄后與道格拉斯短暫的復(fù)合又分手給了他第二重打擊,這使得對世間感情早已心灰意冷的王爾德更加陷入了絕望的狀態(tài)。
正所謂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所以在分析奧斯卡·王爾德作品中的悲觀主義愛情觀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賦予他心理的烙印,如此方可真正做到追根溯源吧。19世紀(jì)下半葉的英國剛剛完成兩次工業(yè)革命,物質(zh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刺激了人們對物質(zhì)的狂熱追求,他們極度推崇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一時間,冷漠、瘋狂、自私的人性空前釋放,這也正是崇尚唯美和自由的王爾德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故事中才有了年輕的男女學(xué)生、冷漠的富人及虛榮殘暴的市長等栩栩如生又令人鄙夷的角色——他們正是當(dāng)時整個社會的寫照。
通過對奧斯卡·王爾德具有代表性的童話故事《夜鶯與玫瑰》和《快樂王子》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王爾德對世間愛情的嘲弄態(tài)度和悲觀情懷;通過對其生平經(jīng)歷和所生年代的簡單回顧和分析,可以看出王爾德悲觀主義愛情觀念所產(chǎn)生的根源;通過對作者其他作品的了解中,我們也可以充分了解到,在王爾德心目中,即使死亡和心碎也不能喚醒人們之間膚淺和虛偽的愛情,也就是說,人類在情感方面的墮落已無可救贖。
參考文獻(xiàn):
〔1〕Acroy,P.The Last Testment of Oscar Wilde[J].London:London Press,1984.
〔2〕Goodenouth,E. Oscar Wilde, Victorian Fairy Tales,and the Meanings of Atonement[J].Children's Literature Review,1999,114:336-354.
〔3〕Martin,R.K. Oscar Wilde and the Fairy Tale:‘The Happy Prince as Self-Dramatization[J]. Childrens Literature Review, 1979,114.
〔4〕Wilde, O.The Complete Fairy Tales of Oscar Wilde(1st ed)[J].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7.
〔5〕蔡曉玉.論王爾德童話的特點及其創(chuàng)作動因[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xué),2006.
〔6〕雷微.試論王爾德愛情悲劇的美學(xué)意味[J].南昌大學(xué),2008.
〔7〕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The Catcher in the Rye[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