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榮,董紅曄
(1.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中國財政發(fā)展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 100081;2.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北京 100045)
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
李小榮1,董紅曄2
(1.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中國財政發(fā)展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北京 100081;2.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北京 100045)
對于中國這一權力文化色彩較濃的新興市場國家而言,研究高管權力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商業(yè)信用已經成為我國企業(yè)的重要融資方式。本文主要研究高管權力對商業(yè)信用的影響,進一步考察了企業(yè)產權性質以及經濟周期、企業(yè)行業(yè)地位和成長性三個宏觀、中觀、微觀因素對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關系的影響。采用1999-2012年中國A股非金融行業(yè)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通過一系列的實證檢驗,本文得到如下研究結論:高管權力的增大會降低企業(yè)獲取商業(yè)信用的規(guī)模;企業(yè)的國有產權屬性能減弱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負向關系;當經濟處于下行期時,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負向關系更為顯著;企業(yè)的市場地位越高、成長性越好,高管權力降低商業(yè)信用的程度越小。以上研究結論表明高管權力的增大會導致商業(yè)信用減少的惡劣后果,高管權力是影響企業(yè)獲取商業(yè)信用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文的研究發(fā)現為高管權力的經濟后果提供了進一步的經驗證據,豐富了高管權力和商業(yè)信用融資兩方面的理論研究,對抑制高管權力過度膨脹、降低信用風險和促進國民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均具有較強的啟示作用。
高管權力;商業(yè)信用;企業(yè)產權;經濟周期;市場地位
權力大的高管可以俘獲董事會,制定對自己有利的薪酬契約[1-3],也會利用權力獲取盡可能多的在職消費[4],當然,權力也能給高管帶來“榮耀”和“威望”等心理滿足感。對于高管,權力的獲得能夠攫取更多的私人收益,但對整個公司和國民經濟,高管權力的增大卻帶來許多不利影響。權力增大破壞了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其一,由于權力過大,高管可以自定薪酬,作為激勵高管努力工作的薪酬契約失效,無法降低管理者的代理問題,從而不利于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其二,高管權力的增大容易形成“一言堂”現象,使公司董事會的決策完全體現總經理或董事長的意志,無法吸納其他對公司有利的意見,導致公司決策機制的低效。此外,高管權力越大,公司監(jiān)督機制無法對其產生約束,導致其恣意妄為,即使公司業(yè)績變得很糟糕,也無法對其解聘[5-6]。因此,高管權力的增大降低了公司業(yè)績[7]。而徐細雄和劉星[8]則發(fā)現CEO權力強度越大,高管腐敗越嚴重。腐敗無疑對國民經濟的增長具有破壞作用。
由于高管權力會帶來惡劣的后果,故研究高管權力的經濟后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商業(yè)信用是企業(yè)的一種重要的融資方式,甚至可以替代銀行貸款,獲取商業(yè)信用可以緩解融資約束、促進企業(yè)成長和提高企業(yè)效率[9]。因此,什么因素會影響商業(yè)信用的獲取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綜觀已有研究成果,并未有文獻研究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關系。那么高管權力導致的惡劣后果是否得到供應商的關注?供應商是否因為高管權力會帶來不良后果而提供更少的商業(yè)信用?對此問題的回答,不僅有利于我們認識高管權力在非正規(guī)融資方面的后果,也對企業(yè)更好地獲取商業(yè)信用、緩解融資約束,進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幫助。
本文選擇1999-2012年中國A股非金融行業(yè)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了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關系,并結合中國制度背景,考察了企業(yè)產權性質對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關系的影響,進一步分析和檢驗了經濟周期、市場地位和企業(yè)成長性對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關系的影響。本文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豐富了高管權力經濟后果的研究。雖然目前學術文獻對高管權力與高管薪酬、在職消費、公司治理、高管腐敗、業(yè)績波動性、風險承擔、現金持有、股利政策、投資、債券評級和債務成本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但對高管權力影響商業(yè)信用的研究鮮有涉及,正因為如此,本文的研究拓展了高管權力經濟后果的研究范圍,為高管權力導致的惡劣后果提供了進一步的經驗證據。二是本文從高管權力探究商業(yè)信用的影響因素,對商業(yè)信用這一研究領域的學術文獻有所貢獻,以往文獻主要從銀行貸款與商業(yè)信用的替代或互補關系,企業(yè)規(guī)模、產權性質、盈利能力和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對企業(yè)獲取商業(yè)信用規(guī)模的影響等方面展開研究,但對高管權力如何影響商業(yè)信用有所忽視,本文的研究表明高管權力是影響商業(yè)信用的重要因素,發(fā)展了商業(yè)信用的相關研究。
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個體在進行決策時存在兩種行為模式:趨近行為模式和抑制趨近模式。當個人掌握的權力較大,擁有更多的資源和較少的約束時,個體的心理決策過程會發(fā)生轉變[10],更容易選擇趨近行為模式,更關注決策可能帶來的收益,忽視決策帶來的風險[11]。Anderson 和 Galinsky[12]發(fā)現當個體的權力較大時,承擔風險的動機更強,使公司承擔過度的風險。同時,當高管權力過大時,會壓制公司其他管理人員對決策的影響力,而將高管個人的意志與對公司決策的判斷性誤差帶入到公司的決策判斷中,使董事會的決策成為高管的個人決策,董事會對高管的過度承擔風險的行為無法進行約束。事實上,相比個人決策,集體決策會體現意見的多元化,極大減少了決策的風險性。權小鋒和吳世農[13]發(fā)現高管權力將個人的判斷性誤差帶入企業(yè)的決策中,使公司的業(yè)績波動性加大。作為債權人的供應商,在考慮是否向企業(yè)提供商業(yè)信用時,更多的是考慮是否可以將賒銷貨款按時收回,而公司業(yè)績的波動將使供應商無法準確估計公司是否可以及時收回賒銷貨款,因此,我們認為,當高管權力較大時,供應商將提供較少的商業(yè)信用。
除了會增加公司的經營風險外,高管權力過大還會影響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F有研究表明,在高管權力較大時,為了獲取私有收益及自由決策權,高管有動機和能力進行盈余管理并弱化各種監(jiān)督機制,從而降低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一方面,為了獲取高額的薪酬(包括貨幣薪酬和股權激勵等)和在職消費,較強的支配權與控制權將使高管有動機和能力進行盈余管理。高管權力論認為,盡管高管有較大的權力可以為自己爭取有利的薪酬,但是由于外部憤怒(outrage)成本的存在,為了避免與公司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沖突,高管更傾向于采取偽裝策略(camouflage)來弱化薪酬過高的事實[14]。這種盈余管理無疑會降低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另一方面,外部缺乏相應制度約束和內部較弱的公司治理機制是高管利用權力為自身尋租的重要條件。因此,獲取私有收益與更高的自由裁量權使高管有降低監(jiān)督(包括內部控制水平及外部審計師的選擇等)的動機。Cheng et al.[15]的研究表明,當高管的權力較大時,為了獲取更多的私有收益與自由裁量權,高管降低了審計師的選擇標準,嚴重影響了公司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趙息和許寧寧[16]發(fā)現高管在進行機會主義行為時,會利用其對公司的控制與支配權來影響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進而影響內部控制質量。外部監(jiān)督機制與內部控制是決策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因素,這將嚴重影響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信任在企業(yè)與供應商的長期購銷關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當企業(yè)的會計信息質量存在問題時,供應商與企業(yè)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增加,影響了雙方的信任程度。陸正飛和楊德明[17]認為,供應商同銀行一樣,都會對企業(yè)進行監(jiān)督,對“信貸政策”進行調整。當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較差時,這種信任程度將會降低,進而影響供應商所提供的商業(yè)信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提出本文的第一個假設:
H1:公司的高管權力越大,公司可以獲得供應商的商業(yè)信用越少。
國有企業(yè)與民營企業(yè)在融資問題上存在顯著差異。首先,國有企業(yè)在建國之初就已經成立,得到國家多方面的支持,無論在資源、資金、政策和補助等方面都有先天的優(yōu)勢。民營企業(yè)的成立在改期開放初期,盡管政府鼓勵民營企業(yè),但在政策支持方面遠不如國有企業(yè)。盡管民營企業(yè)近些年發(fā)展迅速,但相對國有企業(yè),民營企業(yè)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可能性較小,其經營風險仍然較高,債權人與借款企業(yè)的信息不對稱加重了民營企業(yè)在融資方面的困難。其次,國有企業(yè)的高管一般由政府委派,因此,相對于民營企業(yè),國有企業(yè)存在更多的政治關聯,這將使國有企業(yè)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與幫助,包括產品市場、要素市場方面的優(yōu)待,這無形中降低了國有企業(yè)的經營風險[18],也增加了國有企業(yè)獲取債權人提供借款的可能性。最后,由于民營企業(yè)起步較晚,目前民營企業(yè)仍然以中小企業(yè)為主,抵押物較少,獲取銀行貸款等方面存在諸多劣勢,使民營企業(yè)的現金流比較脆弱,這進一步加重了民營企業(yè)的融資困難。綜上所述,由于民營企業(yè)在政策支持和規(guī)模等方面存在的劣勢,使其經營風險較高,按時還款風險較大。而作為債權人的供應商與企業(yè)間存在信息不對稱,這將使供應商對民營企業(yè)的信任降低,進而降低了供應商向民營企業(yè)提供商業(yè)信用的可能性。因此,我們提出第二個假設:
H2:企業(yè)的國有產權屬性將減弱高管權力對商業(yè)信用的負向影響。
企業(yè)的商業(yè)信用融資除了受到高管異質性的影響外,企業(yè)的特征和內外部環(huán)境也不可忽視,特別是出于轉型期的中國,各項制度均不完善,任何對經濟的沖擊都會因市場缺陷的存在而被放大[19]。為此,我們進一步選擇經濟周期、企業(yè)所處市場地位以及企業(yè)的成長性三個宏觀、中觀和微觀角度分別分析其對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關系的影響。
經濟周期一直是企業(yè)不可避免的外部沖擊來源,也是企業(yè)無法控制的外生因素。隨著我國入世的深入,我國企業(yè)受全球經濟形勢影響的可能性和受影響程度都有上升趨勢。一方面,在經濟下行期,由于外部經營環(huán)境的惡化,銀行面臨的企業(yè)的違約風險增加,出于對風險的考慮,銀行會收縮向企業(yè)提供的貸款。雖然銀行具有在經濟下行期刺激經濟的作用,但銀行貸款仍然有同經濟周期一樣的順周期性,在經濟形勢較好時,銀行看好公司的經營前景,會提供給更多的銀行貸款,但在經濟下行期,由于銀行預期到公司的經營業(yè)績將下滑,銀行收回貸款的風險將增加,因此會減少對企業(yè)的貸款。同樣的,供應商也會減少商業(yè)信用的提供。另一方面,經濟下行期時,企業(yè)經營環(huán)境惡化,使公司更容易陷入困境 。Bae[20]以亞洲金融危機為背景,證明了經濟狀況通過銀企關系等加大了公司財務困境的可能性,因此,無論是由于供應商本身可獲取的銀行貸款減少,還是為了控制面對的信用風險,供應商在提供商業(yè)信用時也會更加謹慎。因此,在經濟下行期,高管權力所產生的惡劣的經濟后果會得到供應商更多的關注,因此,我們提出本文的第三個假設:
H3:經濟下行期將加重高管權力對商業(yè)信用的負面影響。
盡管商業(yè)信用可以解決企業(yè)的融資約束問題,但并不是所有的企業(yè)都可以從供應商得到預期的商業(yè)信用。由于商業(yè)信用的來源是供應商,那么企業(yè)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在商業(yè)信用獲取方面就尤為重要??梢哉f,當企業(yè)具有比供應商更高的市場地位時,企業(yè)就會利用延期付款和預收貨款等方式要求供應商提供更多的商業(yè)信用 。Fisman和Raturi[21]認為供應商在其所在行業(yè)獲取市場地位十分重要,因為只有供應商具有較高的市場地位,在銷售商品時才可以有更強的談判能力,即使不提供商業(yè)信用也不會流失客戶,因為客戶尋找其他供應商的成本較高。而當企業(yè)的市場地位較高時,企業(yè)會通過延期付款等方式得到更多的商業(yè)信用來創(chuàng)造價值,或供應商不提供商業(yè)信用,市場地位較高的企業(yè)就會通過施加威脅(停止供貨或更換供應商)來獲取商業(yè)信用。張新民等[22]的研究表明,商業(yè)信用和銀行貸款存在替代關系,且這種替代關系在市場地位較強的企業(yè)中更加明顯。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市場地位高的企業(yè)的談判能力可以減弱高管權力對商業(yè)信用的負面影響,因此,提出第四個假設:
H4:企業(yè)市場地位的提高會減弱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負向關系。
對于成長型企業(yè),商業(yè)信用對企業(yè)的價值提升作用將更大。一方面,隨著我國各個行業(yè)競爭的日益激烈,供應商與其與同行業(yè)的企業(yè)進行競爭來獲取與下游企業(yè)的談判能力,更愿意選擇與下游企業(yè)的互利合作,建立穩(wěn)定的戰(zhàn)略合作關系,以實現高效的產品流、服務流和信息流。當下游企業(yè)的成長性較好時,考慮到未來的盈利性和發(fā)展前景,供應商更希望與其形成戰(zhàn)略聯盟關系。另一方面,對于成長性較好的企業(yè)來說,由于其成長性良好的企業(yè),其有更好的發(fā)展前景,更希望與提供原材料的供應商建立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因此,我們認為,當企業(yè)的成長性較好時,供應商與企業(yè)本身都更希望建立合作關系,可以說,供應商與企業(yè)之間的關系就更為牢固,且信任程度也更高。那么,供應商就更加愿意給企業(yè)提供商業(yè)信用[17]。基于此,我們認為當企業(yè)的成長性較好時,高管權力對商業(yè)信用的負向影響更弱,故提出第五個假設:
H5:成長性越好的企業(yè),高管權力對商業(yè)信用的負向影響越弱。
由于數據庫中高管的信息資料從1999年開始,所以本文選擇我國滬深股市1999-2012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為初始研究樣本。數據篩選和處理過程如下:(1)剔除金融行業(yè)公司;(2)剔除數據有缺失的樣本;(3)對連續(xù)變量上下1%進行了Winsorize處理。最終獲得觀測記錄18109條。所用數據除企業(yè)產權信息從CCER數據庫中獲得外,其他數據來源于CSMAR數據庫。
1.高管權力(Power)
綜觀已有的國內外文獻,刻畫高管權力主要有兩種思路:一是將反映高管權力各個維度的指標值進行綜合加總;二是對反映高管權力的幾個分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形成高管權力綜合指數。一般來說,當反映高管權力維度的分指標較多時采用主成分分析,若分指標較少則采用幾個分指標加總。限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借鑒 Finkelstein[23]、盧銳等[4]文獻做法,我們主要采用以下四個廣泛采用的分指標加總求和得到高管①本文的高管指公司的總裁、總經理或首席執(zhí)行官。權力的度量指標(Power)。
(1)CEO與董事長是否兩職合一(Dual):這一指標反映了高管的結構權力,反映了高管所具備的職位的權力,當高管同時擔任董事長時,高管便掌握了企業(yè)的實際控制權。當CEO與董事長合一時,該指標取1,否則取0。
(2)高管任期(Ceotenure):高管在公司任職時間長,則其的個人威信越高,職位越穩(wěn)固,對董事會成員的影響力越大,控制力也越強。當高管任期超過行業(yè)中位數時,該指標取1,否則取0。
(3)高管持股比例(Manageshare):當高管所擁有的公司的股權較多時,高管同時擔任了公司股東的身份,這將增加高管在董事會決策中的話語權,強化其在公司中的權力。當高管持有公司股份數超過行業(yè)中位數時,該指標取1,否則取0。
(4)高管是否是內部董事(Inside):當高管本身也是董事會成員時,其影響力將更大,而且被監(jiān)督的可能性也降低,這勢必會導致高管的權力增加。當高管同時是內部董事時,該指標取1,否則該指標取0。
2.商業(yè)信用(Credit)
借鑒陸正飛和楊德明[17]、Wu 和 Firth[24]對商業(yè)信用的度量,采用應付賬款、應付票據和預收賬款的和與總資產的比值度量商業(yè)信用規(guī)模。
3.經濟周期(Cycle)
借鑒吳娜[25]對經濟上行及下行周期的方法,按照“谷—谷”法劃分,我們將1999-2007年期間劃分為經濟上行期,將2008-2012年期間劃分為經濟周期下行期。
4.市場地位(Marketposition)
借鑒張新民等[22]的做法,采用企業(yè)的市場占有率衡量市場地位,市場占有率為企業(yè)銷售收入占所屬行業(yè)所有企業(yè)的銷售收入總額的比重,該變量值越大,市場地位越高。
5.控制變量
借鑒以往關于商業(yè)信用的研究[24,26-27],我們選擇公司規(guī)模(Size,期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固定資產比例(Fixed,固定資產凈值與總資產的比值)、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的比(BM)、盈利能力(Roa,息稅前利潤除以期末總資產)、公司成立年限(Age)和銀行貸款與總資產的比值(Bank)作為控制變量。
采用OLS回歸模型(1)檢驗高管權力對商業(yè)信用的影響:
為了檢驗企業(yè)產權性質、經濟周期、市場地位和成長性對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關系的影響,我們引入了Power×X的交叉變量和X變量:
其中,X代表SOE(國有企業(yè)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Cycle(經濟周期)、Marketposition(市場地位)和Growth(成長性),Industry和Year為行業(yè)和年度虛擬變量,其他變量定義參見上文。
表1列出了本文的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高管權力(Power)的均值為1.694,中位數為2,表明中國大部分公司均存在至少一個維度的高管權力過大的問題①這里的維度指前文變量定義中的兩職合一、長期在位、擔任內部董事、持股較高。,高管權力(Power)的標準差達到0.834,說明各個企業(yè)高管權力大小差異程度較大。商業(yè)信用(Credit)的均值為0.154,說明公司的應付賬款、應付票據和預收賬款總和占到總資產的15.4%,與陸正飛和楊德明[17]中該變量均值13.7% 較為接近,可見商業(yè)信用融資已成為中國上市公司融資的重要方式。SOE的均值為0.632,中位數為1,這說明我國國有企業(yè)依然占絕大比例。Bank的均值為0.217,表明銀行貸款占總資產的比例為21.7%,略高于商業(yè)信用的比重。其他控制變量取值情況見表1,不再贅述。
表2報告了假設1和假設2的OLS的回歸結果。其中回歸(1)沒有加入控制變量,從回歸(1)可以發(fā)現,高管權力(Power)與商業(yè)信用(Credit)的系數為 -0.005,顯著水平達到10%?;貧w(2)加入了影響銀行貸款的控制變量,其中高管權力(Power)與商業(yè)信用(Credit)的系數為-0.005,顯著水平達到5%。以上結果說明高管權力(Power)越大,獲得的商業(yè)信用(Credit)越少,假設1得到支持。為了檢驗企業(yè)產權(SOE)對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關系影響,我們在模型中加入了SOE和Power×SOE交叉項,模型的OLS回歸結果見列(3)。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回歸系數為 -0.011,在統計上達到了1%的顯著水平,Power×SOE這一交叉項的系數為0.011,統計上達到1% 的顯著水平,說明上市公司的國有產權屬性減弱了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間的負向關系,假設2得到了驗證。
表1 描述性統計
表2 假設1和2的回歸結果
表3 假設3、4和5的回歸結果
表3提供了宏觀、中觀和微觀不同情境因素對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關系影響的實證結果。為了驗證公司經濟周期、市場地位與成長性對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影響,我們在模型中加入了Power×Cycle、Power×Marketposition和Power×Growth交叉項和代表經濟周期、市場地位和成長性的三個變量Cycle、Marketposition和 Growth。列(1)檢驗市場地位對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關系的影響,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回歸系數為 -0.016,在統計上達到1% 的顯著水平,Power×SOE這一交叉項的系數為0.025,統計上達到1% 的顯著水平,說明在市場地位較高的企業(yè)中,高管權力對商業(yè)信用的負向關系減弱。列(2)檢驗經濟周期對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影響,Power×SOE這一交叉項的系數為-0.008,統計上達到1%的顯著水平,這一結果說明在經濟下行期,企業(yè)的高管權力對商業(yè)信用的負向影響加重。列(3)檢驗公司成長性對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影響,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回歸系數為 -0.005,在統計上達到10%的顯著水平,Power×SOE這一交叉項的系數為0.000,統計上達到1% 的顯著水平,說明在成長性較高的企業(yè)中,高管權力對商業(yè)信用的負向關系減弱。上述回歸結果支持了假設3、假設4和假設5。
為了使回歸結果更加穩(wěn)健,我們進行了如下穩(wěn)健性檢驗:
1.改變高管權力的度量方法。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將四個指標(Dual、Ceoteture、Ceosharerate 和 Inside)構建新的代表高管權力的指標Compower,并將Compower與商業(yè)信用進行OLS回歸,回歸結果見表4第(1)列,從回歸結果來看,高管權力(power)與商業(yè)信用(Credit)的系數為-0.007,在統計上達到了5%的顯著水平,說明“高管權力越大,獲得的商業(yè)信用越少”這一結論穩(wěn)健地成立。
2.進一步控制公司治理的影響。在回歸模型中加入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Top1)、董事會規(guī)模(Lnboardnum)和獨立董事比例(Independentrate),回歸結果見表4中第(2)列,可以發(fā)現高管權力(Power)的回歸系數為-0.004,在統計上達到了5% 的顯著水平,說明控制了公司治理因素影響后,高管權力依然與商業(yè)信用顯著負相關。
表4 改變高管權力度量方法和控制公司治理因素
3.解決內生性問題。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可能存在內生性問題,為了解決內生性問題,我們采用了兩階段回歸分析法(2SLS)進行回歸。在第一階段,借鑒權小鋒等[3]的做法,選取了同行業(yè)其他公司的高管權力的平均數與無形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來作為工具變量,在第二階段將第一階段估計出來的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進行回歸,結果見表5中的(1)列。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系數為-0.075,顯著程度達到5%,說明表2中的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間的負向關系結果穩(wěn)健。為了進一步減輕內生性問題,我們將當期的高管權力及控制變量與下期的商業(yè)信用進行了OLS回歸,回歸結果見表5第(2)列,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回歸系數依然顯著為負,說明本文的研究結論穩(wěn)健性較高。
表5 解決內生性問題
本文研究了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關系,考察了企業(yè)的產權性質對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關系的影響,并進一步分析和檢驗了經濟周期、市場地位和公司成長性三個宏觀、中觀、微觀角度的因素對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關系的影響。通過1999-2012年中國A股非金融行業(yè)上市公司的研究樣本,本文的實證研究發(fā)現:公司高管權力越大,獲得的商業(yè)信用越少;企業(yè)的國有產權降低了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負向關系;在經濟周期下行期,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負向關系更為顯著;當企業(yè)的市場地位比較高時,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負向關系得到減弱;當公司成長性好時,高管權力與商業(yè)信用的負向關系也會減弱。以上研究結論說明,高管權力在商業(yè)信用融資方面也會導致惡劣后果,高管權力大小是影響商業(yè)信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處于不同經濟周期、行業(yè)地位和成長階段的企業(yè),高管權力對商業(yè)信用的影響程度不同。
本文的研究除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外,還具有重要現實啟示作用:對于企業(yè)而言,需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和培育健康的權力文化來約束高管的權力尋租行為。商業(yè)信用融資是企業(yè)的一種重要融資方式,特別是對于民營企業(yè),由于受到信貸歧視,民營企業(yè)更多地求助于商業(yè)信用融資,而如果不對高管權力過大的現象加以抑制,民營企業(yè)更難獲得融資,陷入有良好投資機會而無資金的困難局面。對于供應商而言,在制定賒銷政策時需要考察高管權力大小,并在收回款項前密切關注高管權力的變化,避免信用風險的加大。高管權力在不同的情境下會對商業(yè)信用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供應商在制定賒銷政策時,需要結合不同的情境(如本文的經濟周期、企業(yè)的行業(yè)地位和公司成長性)綜合考察高管權力的大小。
[1]Bebchuk L A,Fried J M,Walker D L.Managerial power and rent extraction in the design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J].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2002,69(3):751-846.
[2]Bebchuk L A,Fried J M.Pay without performance:O-verview of the issues[J].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4,17(4):8 -23.
[3]權小鋒,吳世農,文芳.管理層權力、私有收益與薪酬操縱[J].經濟研究,2010(11):73-87.
[4]盧銳,魏明海,黎文靖.管理層權力、在職消費與產權效率-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08(5):85-92.
[5]Allen P,Panian S.Power,performance and succession in the large corpor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2,27(4):538 -547.
[6]劉星,代彬,郝穎.高管權力與公司治理效率-基于國有上市公司高管變更的視角[J].管理工程學報,2012(1):1-12.
[7]Harjoto M A,Jo H.CEO power and firm performance:A test of the life - cycle theory[J].Asia - Pacific 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38(1):35 -66.
[8]徐細雄,劉星.放權改革、薪酬管制與企業(yè)高管腐?。跩].管理世界,2013(3):119 -132.
[9]石曉軍,張順明.商業(yè)信用、融資約束及效率影響[J].經濟研究,2010(1):102-114.
[10]Magee J C,Galinsky A.Social hierarchy:The self- reinforcing nature of power and status[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08,2(1):351 -398.
[11]Anderson C,Berdahl J L.The experience of power: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ower on approach and inhibition tendenci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3:1362 -1377.
[12]Anderson C,Galinsky A D.Power optimism,and risk- taking[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6,36(4):511 -536.
[13]權小鋒,吳世農.CEO權力強度、信息披露質量與公司業(yè)績的波動性—基于深交所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0(4):142 -153.
[14]Healy P M.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s,1985,7(1 -3):85 -107.
[15]Cheng X,Gao L,Lawrence J,Smith D.CEO power and SEC prompted restatements[R].Working Paper,2011.
[16]趙息,許寧寧.管理層權力、機會主義動機與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J].審計研究,2013(4):101-109.
[17]陸正飛,楊德明.商業(yè)信用:替代性融資,還是買方市場?[J].管理世界,2011(4):6-14.
[18]Brandt L,Li H.Bank discrimina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Ideology,information,or incentive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3,31(3):387 -413.
[19]羅琦,張克中.經濟周期波動與企業(yè)現金持有行為關聯性探析[J].財貿經濟,2007(10):79-82.
[20]Bae K H,Kang J K,Lim C W.The value of durable bank relationships:Evidence from korean banking shock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2,64(2):181-214.
[21]Fisman R,Raturi M.Does competition encourage credit provision?Evidence from African trade credit relationships[J].Review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4,86(1):345-352.
[22]張新民,王玨,祝繼高.市場地位、商業(yè)信用與企業(yè)經營性融資[J].會計研究,2012(8):55-65.
[23]Finkelstein S.Power in top management teams:Dimensions,measurement,and valid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3):505 -538.
[24]Wu W,Firth M,Rui O M.Trust and the provision of trade credit[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4,39(2):146-159.
[25]吳娜.經濟周期、融資約束與營運資本的動態(tài)協同選擇[J].會計研究,2013(8):54-61.
[26]Petersen M A,Rajan R G.Trade credit:Theories and evidenc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7,10(3):661-691.
[27]Ge Y,Qiu J.Financial development,bank discrimination and trade credit[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7,31(2):513 -530.
Executive Power and Trade Credit
LI Xiao-rong1,DONG Hong-ye2
(1.School of Public Finance,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100081,China;
2.International School of Business,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100024,China)
For China,an emerging market country with thick power culture,studying executive power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real significance.Trade cred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inancing means of Chinese enterprises.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influence of executive power on trade credit.It further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three factors:macro-factor,middle-factor and micro-factor including enterprises'property right nature andeconomic cycle,enterprises'industrial positions and growt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cutive power and trade credit.Taking the listed companies of Chinese A share in non-financial industry from1999 to2012 as a sample,this pape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after a series of empirical tests:the rise of executive power can reduce the scale of trade credit got by enterprises;the state-owned property right nature of enterprises can weaken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cutive power and trade credit;when the economy is in downturn,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cutive power and trade credit is more significant;the higher the enterprises'market position,the better the growth,the smaller the degree of trade credit reduced by executive power.The above research conclusion indicates the odious aftermath that larger executive power can reduce trade creditand executive power is the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trade credit got by enterprises.The research discovery of this paper provides further empirical evidence for studying the economic aftermath of executive power,enrich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the aspect of executive power and trade credit and plays a relatively strong inspiringrole in inhibiting the excess executive power,reducing credit risk and promoting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Executive Power;Trade Credit;Enterprises'Property Right;Economic Cycle;Market Position
A
1002-2848-2015(04)-0110-08
2015-03-0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4YJC630069)、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北京市上市公司高管權力與企業(yè)融資行為研究”、中財121人才工程青年博士發(fā)展基金項目(QBJ1405)、中財-鵬元地方財政投融資研究所研究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和中央財經大學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支持計劃的資助項目。
李小榮(1984-),江西省寧都縣人,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中國財政發(fā)展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講師,中財-鵬元地方財政投融資研究所副所長,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資產評估、公司財務與公司治理等;董紅曄(1985-),女,黑龍江省鐵力市人,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公司財務與公司治理。
責任編輯、校對:李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