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瀅 王美 鄭素素
摘 要:本文介紹了杭州市江干區(qū)采荷第三小學教育集團基于數字化學生成長平臺——“數字童年”成長平臺進行網絡教學、電子檔案袋評價與學生數字化交流等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文章首先定義了數字童年和學生成長平臺的基本內涵,在分析學生成長平臺現狀的基礎上,介紹了“數字童年”系統(tǒng)成長檔案、自習室、交流空間和“雛鷹爭章”等模塊,之后介紹平臺在學生個性展現、學習方式變革、評價方式創(chuàng)新、交流方式轉變的途徑與方式。
關鍵詞:數字童年;成長平臺;建設;實施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20-0092-03
隨著信息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互聯網已經高度融入人類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情境。作為數字土著的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著這一時代的生存方式的影響。為給孩子們提供健康的交友、學習平臺,塑造正確的數字化生存方式,采荷第三小學教育集團開啟了數字化學生成長平臺——“數字童年”學生成長平臺的建設項目,以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進行健康的學習、生活;同時,幫助教師、家長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實現更高效的教育。
一、“數字童年”學生成長平臺的目標與定位
“數字童年”學生成長平臺是采荷第三小學教育集團在學校網站上嘗試架構以“學生、家長、教師”三位一體的協同教育模式平臺。是一種集成web版與安卓、蘋果應用實時同步的產品形態(tài)。其目標是保存學生成長狀況的數字化平臺,其中包括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學習情況、交際能力以及他人評價等方面的數字化記錄。
“數字童年”的核心思想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成長檔案袋系統(tǒng),保存了以數字形式存儲的反映學生成長狀況的各種紙質文字和圖片資料,旨在借助給學生建立的“成長檔案”,多層面、多維度地評價,從而發(fā)揮好評價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主動學習功能。其中檔案袋的信息來源主要包括:學生家庭及社會關系的詳細情況;學生的個性特征、 興趣愛好的一般狀況;學生心理、生理、身體健康狀況;學生平時表現的一些個案;學生智能發(fā)展的一些個案;每次考試成績;教師的評語;學生自我教育記錄等。檔案內容可以來源于學生自己、學校老師、家長、社會等多方面。
此外,“數字童年”系統(tǒng)也是一個學校數字化互動社區(qū),借助平臺的互動機制,使得學生、教師、家長以至學校邀請的外部教育資源(與外聘教育專家)彼此互聯,形成以網絡為中介的互動與交流。讓學生可以獲得同伴、教師、家長的幫助,反思進步,并借助在線互動培養(yǎng)其數字化生存技能與數字公民素養(yǎng)。
二、“數字童年”學生成長平臺的建設現狀
學生成長平臺的功能主要體現在評價方面,當前在數字時代的今天,電子檔案袋是最靈活、最激勵學生的一種途徑與方法。桑新民教授指出“文件夾”評價模式要求學生每門課程學習過程中所做的所有工作整理成個人“文件夾”,借此展現每位學習者的才華,此種方式借助過程性評價有助于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情況。[1]祝智庭教授從“電子學檔”和“電子作品”出發(fā),研究了數字化檔案管理功能,進一步推進了電子檔案的發(fā)展。[2]此外,學者王佑鎂還研究了信息化教學中運用電子學檔進行評估的基本思路,以及相關的評價策略。[3]由此可見,學者們主要關注于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在此方面開展了較深入的研究,也為我們如何更好地評價學生學業(yè)水平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然而,在如今全面推動新課改,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現實情況下,僅僅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水平顯然是不夠的,還要求我們同時關注學生在其它各方面的發(fā)展。為此,我校提出了以學生為核心,記錄學生生活點滴、課外自主學習、少先隊活動實踐能力等各方面情況為主題的數字化學生成長平臺——“數字童年”。
三、“數字童年”學生成長平臺構建的理論依據
總的來說,信息加工理論、學習共同體理論為數字童年的建設、應用提供了很好的理論依據。
非正式學習是相對正式學習(繼續(xù)教育或正規(guī)學校教育)來講的,就是在非正式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所進行的學習活動,學習者自己負責和控制學習過程。[4]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的非正式學習,數字童年專門開發(fā)了成長每一天、原創(chuàng)天地、閱讀天地等模塊,激發(fā)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可能是有目的的寫作、閱讀,也可能是無目的的發(fā)布自己或查看他人的成長每一天。
學習共同體是指一個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5]學習共同體理論強調“社群”、“交互”、“協商”等概念。基于此,為了促進師生及生生間的相互學習、相互溝通,構建了基于數字童年的網絡學習共同體,方便學生混齡學習、交流;也有利于師生突破時間和空間的交流。
四、“數字童年”學生成長平臺簡介
平臺采用空間模式,融合數據關聯技術,高度整合學生成長記錄,將學生的成長過程可視化、數字化、體系化,其功能主要體現于學生成長空間。
1.我的空間
數字童年是基于碎片式學習、混齡式交往圈、網絡虛擬學習個體重組等理念開發(fā)的,主要展現“我的空間”(即“學生的空間”)部分?!拔业目臻g”(如圖1所示)是數字童年功能的核心,所有基礎數據均從該模塊寫入和展示,主要分為成長檔案、學習評價、自習室、閱讀訓練、雛鷹爭章、教育地圖等六大模塊。
在成長檔案模塊,學生可以記錄成長過程中具有意義的大小事情、可以記錄讀后感、自己的寫作、書法、攝影、繪畫作品、還可以記錄所獲得的榮譽;在學習評價模塊,學生每月可以看到班主任或任課老師對自己學業(yè)或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具體評價,期末時還能得到一份根據各任課老師評定的電子成績單;在雛鷹爭章模塊、學生可以通過申請獲得雛鷹爭章(如圖2所示)、記錄第二課堂內容來爭取采三之星稱號,同時還可以與老師同學進行實時互動,實現了學生成長過程中真實數據的記錄。此外,數字童年也有與學習有關的模塊,閱讀訓練和自習室向每一位學生不限時間、空間地開放,學生可以通過該模塊發(fā)表閱讀體會,并能自主地選擇與學科相關的學習任務。與此同時,平臺更結合了“走讀杭州”特色課程,以杭州市民特有的“市民卡”為載體,實時讀取學生第二課堂的基礎數據,為每位學生構建一份屬于自己的“地圖”式的記錄表。
2.校園空間
校園空間是數字童年中進行展示的公共區(qū)域,一方面展現了學生成長點滴,另一方面也構建了一個有趣的學生成長社區(qū),建立起師生、生生間互動、交流的暢通渠道。教師、學生及其他訪客在校園空間可以查閱到學生上傳的成長每一天、原創(chuàng)天地、閱讀天地、碩果累累等內容,可以通過對內容的訪問,直接查看到對應學生的空間,了解對方的所有動態(tài)。
總之,通過數字化成長平臺中各大模塊的綜合運用,最終實現了師生、生生間數字化交流的常態(tài)化以及學生成長記錄的現代化。
五、“數字童年”成長平臺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
1.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引領學生學習方式轉變
(1)在線學習,凸顯自主
“虛擬自習室”的出現首先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孩子們可以盡可能隨時隨地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閱讀天地”以文章形式展現,記錄閱讀的書名、作者以及自己的讀后感。這些在線學習方式的出現具有以下優(yōu)勢:
①自主安排學習時間。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有互聯網的地方,就能學習,自主安排學習時間,不會影響其他活動。
②個性化選擇學習內容。學習內容按科目/單元劃分,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個性化選擇需要學習的內容。
③一對一在線輔導。孩子們可以通過在線一對一提交問題,隨時向老師咨詢并得到滿意答復。此外,在課程選擇、進度控制、在線討論、經驗交流、學習資料下載等方面,孩子們還可以享受功能完善的在線學習體系。
(2)碎片學習,方式靈活
所謂碎片化學習,是指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工作、提升自我等。碎片學習往往可以最有效的利用碎片時間,以提升自我,有效管理時間。對于孩子們來說,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而能夠學會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時間進行學習,不僅可以學習到更多知識,還能幫助養(yǎng)成節(jié)約時間的良好習慣,“數字童年”平臺的出現為碎片式學習提供了更多可能。
(3)混齡學習,體現互學
眾所周知,供不同系科不同年級學生自由選學的選修課,主要群體以高中、大學為主,而“數字童年”成長平臺中選修課模塊的推出,讓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就享受到更廣闊、更智慧的學習內容與方法,體會到混齡學習的優(yōu)越性?;忑g群體中形成的同伴關系,已經是一種獨特的、寶貴的學習資源,各年齡段孩子的能力水平和知識結構都不同,這就形成了一個更大的學習空間。
2.變革交流方式,培養(yǎng)數字公民素養(yǎng)
數字童年為每個學生提供了一個無邊界、混齡式、自主互動的交流圈,交流圈中實時書寫著成長的歷程,記錄著學習和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
(1)混齡交流,豐富內涵
學生能夠打破班級和年級圈的限制,自由地訪問和查看學校不同年級和不同班級校友的生活和學習空間,實現不同年齡層次之間的“零距離”接觸和交流。
(2)時空自由,即時記錄
借助校園觸控式一體機,學生能實時地訪問并查看交流空間。在學校生活的閑暇時刻,學生并借助“市民卡”在觸控式一體機上的感應區(qū)刷一刷,秒速登錄數字童年,在各個模塊中進行相關的操作,實時更新自己的空間。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及時地更新自己的所見所聞,而且能自由地訪問查看其余學生的空間,更好地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體現“碎片式教育”實時性和可行性。
(3)資源共享,延展視域
數字童年以“市民卡”為載體,讀取市民卡存儲芯片中的地點和時間數據,并結合成長平臺以“地圖”式的形式展現每一個學生的第二課堂實踐活動相關內容,主要分年級特點劃分:一年級研究生態(tài)公園、二年級研究歷史古跡、三年級研究名人故居、四年級參與角色體驗、五年級來到場館課堂、六年級開展環(huán)境研究。學生把自己的時間、地點、活動相關的活動花絮和文字體會上傳到教育地圖中,超越時空界限,供學校每一個學生閱讀、評論,這樣的資源共享的方式使其能夠在評論中找到差距,更好地激發(fā)自身的學習興趣。
3.完善評價方式,多維評定與引領學生成長
(1)“雛鷹爭章”——在線評價
“雛鷹爭章”是少先隊員參加少先隊活動、努力提高各方面素質的激勵和評價體系。我校以“一卡通”為載體,以“雛鷹爭章”為途徑,結合數字童年平臺中的排行榜、勛章系統(tǒng),將學生在學習、禮儀、實踐、感恩教育等方面的表現進行實時記錄,即時表揚,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好品質,使課堂德育與生活德育融合。在“杭州市少先隊課程建設推進會”上,目睹“數字童年”的老師們紛紛驚嘆。“數字童年”的互動爭章形式,成為浙江省少先隊爭章活動推廣學習的一個典范。
(2)學業(yè)評價——電子成績單
學生學業(yè)評價以電子成績單的形式輸出,能有效存檔,長久保存。并且通過多元的評價方式,給孩子更多參與的機會,提高主人翁意識。
自我評價:在“數字童年”平臺上,學生首先可以對自己整個學期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主要包括對期中和期末的評價,能有效培養(yǎng)孩子自我認識的意識。
同伴互評:除了自我認識,與同伴進行互評,對同伴進行期中和期末的評價,更關注同一學習背景或學習經驗的學習者之間的交流合作,因此更有利于為知識建構提供豐富的資源和積極的支持。
教師評價:參考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的數據,最后教師進行總評,以電子成績單的形式輸出。
六、結束語
可見,借助“數字童年”,學生作為建設者,可以在這里展現自我、挑戰(zhàn)自我,還可以和同伴盡情交流,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更有利于加強全校師生、生生間的交流與溝通。與此同時,借助數字童年平臺,學生還可以實時分享在家與在校的學習、生活等情況,促進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無縫銜接。
參考文獻:
[1]桑新民,張倩葦.網絡環(huán)境下學習評價新模式的探索[J].中國遠程教育,2002,(2):53-55.
[2]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佑鎂.基于 eportfolios 的信息化教學評價策略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 2003,(12): 57-62.
[4]黃榮懷.移動學習——理論·現狀·趨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5):117-118.
[5]向芃.虛擬高?!\用虛擬社區(qū)技術營建的新型學習社區(qū)[J].現代教育技術,2001(2).
(編輯: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