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波
摘 要: 學案導學下的中學歷史教學怎么做效果才好呢?首先必須研讀教材、明確目標,有效把握教學內容;其次要正確地理解和實踐;再次尋找學生感興趣、有價值的問題,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最后設計有效的評價。這樣學案導學下的中學歷史教學才會比較客觀合理。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學案導學 先學后教
提高導學案的質量需要我們理性地思考,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藝術性地實施,從而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學好初中歷史。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怎么點燃‘火藥’?!本帉懞脤W案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導火索。如何編寫好初中歷史導學案?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做法。
中學歷史導學案教學的前提是編寫好導學案。那么怎樣才能編寫好導學案呢?
一、要研讀教材、明確目標,有效把握教學內容
“編寫好導學案來自對教學內容的準確把握”,而研讀教材、了解學情是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前提,也是找準教學的切入點。
1.明確目標,把握教學方向。
教學中我們要牢固樹立三維目標意識,為每一節(jié)課制定切合實際的課程目標,并準確地加以描述,使每一節(jié)課都有明確清晰的教學方向,這是編寫好導學案的前提。
2.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內涵。
歷史教材是歷史課程理念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載體,縱觀現在一些效益低下的課堂教學,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領會編者意圖,沒有把握教材內涵。所以研讀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3.了解學生,準確把握學情。
學生是被教的主體。因此,了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地編寫好導學案至關重要。一方面,由于我校地處山區(qū),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較弱。另一方面,有的學生比較活躍,課堂氣氛積極,但中等生、后進生占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因此,導學案設置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我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因此導學案設計效果不怎么理想??梢娏私饧胺治鰧W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這就是教學中提到的“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例如我在設計《絲綢之路》的時候,這課的主題是“絲綢之路”,教學難度比較大。如果按照課本內容設計,則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為了設計好這課的導學案,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與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設計。令教學生動,不沉悶,我為此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比如:準備好的視頻,讓學生觀摩學習,看了視頻后設計相應問題,這些問題以導學案形式呈現,結果教學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沒有認真?zhèn)湔n的時候,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好,由此可見,認真編寫好導學案十分重要。導學案以問題形式呈現能令學生投入,參與問題的思考,這樣上課內容豐富,現實。課堂生動,難易適中照顧全部,就自然能夠吸引學生。
二、正確地理解和實踐“科學探究”
在初中歷史導學案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往往表現出很強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個環(huán)節(jié),并且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試圖充分展開。我們以為只有這樣才是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學習活動。在這樣的認識指導下,我們在教學設計上時常出現偏差,在教學實踐中常常出現時間不夠、課的中期轟轟烈烈、后期草草收場的現象。為此,有必要重新正確地理解和實踐“科學探究”。新課程下的教材不應是學生和教師學習、教育的唯一工具,而是教師放飛設想的起點和創(chuàng)造性教學的載體,更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火把和獲得知識信息的泉眼。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為學生的科學探究打好基礎。因此,要做到這兩點:(1)真正鉆研教材,不斷創(chuàng)新;(2)在教學中要很好地把握教材難易的“度”。
三、要引導學生尋找感興趣、有價值的問題,激發(fā)探究欲望
為什么探究活動激發(fā)不起全體學生的參與熱情?一部分原因歸于老師在設計活動時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應該說沒有顧及不出彩學生的特點和他們的探究能力和態(tài)度。我們一旦擅自提高他們原有的知識和探究能力要求,那么探究活動就不能順利進行。所以,我們在設計活動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的興趣和接受度,畢竟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是探究的實踐者,設計出與他們實際能力相符的活動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證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導學案的教學還要注意有效評價
有效評價要求評價主體和評價的方式是多元的(有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集體評價和個別評價,等等),是發(fā)展性的,是為了真實地促進學生學習與探索的。有效的評價不僅強調及時,還強調真實,不能夸大其詞,既要有正面的肯定與表揚,又要有實事求是的負面的否定與批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鼓勵學生對同學提出的各種觀點進行相互評價,學會比較客觀地評價自我,比較公正地評價他人。對學生的回答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要及時給予肯定,表示贊賞,并使學生知道:我們的科學學習看重的不是最后的結果,而是你在整個探究過程中的收獲,你從中學到哪些,這些對你今后的發(fā)展將會產生多大影響。這種激勵性的評價帶給學生的是一種巨大的成就感,是進一步探究的信心和決心。
總之,學案導學下的中學歷史教學要求教師精心設計科學合理的導學案,以學生為主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素養(yǎng),加快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才能,有效優(yōu)化中學歷史課堂教學,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歷史教育要給國民自信力.
[2]霍益萍.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定位.
[3]張人紅.課程教材教法.
[4]胡永生.中學生研究性學習得方法與范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中的“讀史談叢”.
[5]“學術綜述”欄目.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