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雪瑞
摘 要: 語言是兒童文學的第一要素,而嬰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兒童文學作品是對兒童進行語言教育與訓練的天然糧食。本文選取蘇教版和南師版語言教材,采用修辭學視角對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語言修辭特征進行分析,以期為幼兒教師解讀兒童文學作品提供參考,有效促進幼兒修辭語言能力的提高。
關(guān)鍵詞: 語言教材 兒童文學作品 語言修辭特征
兒童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就如同所有的建筑物不能離開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一樣,兒童文學的城堡是用形象、生動的、多彩的語言砌成的。離開了語言,文學便不能存在,因此人們稱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1]。
陳子典認為兒童文學與其他文學相比,兒童文學語言具有表達內(nèi)容、提供學習語言典范的雙重意義。兒童文學作品要擔當對兒童進行語言教育與訓練的任務,他們從中學習語言、豐富詞匯,懂得如何運用準確、鮮明、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客觀事物,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對語言教材中兒童文學語言修辭特征的分析探討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目前對兒童文學語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兒童文學語言特點的研究,強調(diào)語言要淺顯、易懂、口語化、形象性、音樂性等,除了鄭荔在《學前兒童修辭特征語言研究》一書中論述了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中語言應符合兒童修辭特征外,對兒童文學語言修辭研究的鮮少。修辭性語言反映了語言運用高位能力,有利于擴展學前兒童語言經(jīng)驗,挖掘語言美的潛能,激發(fā)學前兒童的美感,提高學前兒童的語言交際質(zhì)量[2]。鑒于此,本文從修辭學的視角對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教材中語言的以下修辭特征。
一、以形象性比喻為主,與幼兒自身經(jīng)驗相結(jié)合
比喻就是通常所說的“打比方”,即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比方另一事物或情境的辭格,被比喻的事物通常被稱為“本體”,用來比喻的事物稱為“喻體”[3]。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比喻以形象性比喻為主,所選用的喻體多與幼兒生活經(jīng)驗相關(guān),并且符合幼兒文學訴之于聽覺的特點,比喻句中口語化傾向顯著。
兒歌《下雪天,像過節(jié)》出現(xiàn)比喻四次:停著的小車像鼓鼓的面包,圓圓的屋頂像涂滿奶油的蛋糕,樹枝像胖乎乎的薯條,下雪天像過節(jié)一樣熱鬧。所使用的喻體“面包、涂滿奶油的蛋糕、薯條”這些食物都是幼兒生活中很喜歡吃的食物,形象生動,與閱讀作品的幼兒的經(jīng)驗直接相關(guān),所以幼兒在閱讀中倍感親切,同時為幼兒提供認識事物的新視角。謎語《猜猜我是誰》中出現(xiàn)比喻兩次: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把大象的耳朵比喻成蒲扇,身子比喻成小山,用詞口語化,符合幼兒接受語言的特點。并且通過這種創(chuàng)造相似性的比喻,將新的詞匯“蒲扇、小山”納入原有的語言系統(tǒng)中,幼兒對新詞匯的理解更形象化、熟悉化,學習語言對于幼兒來說變成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二、擬人符合幼兒“泛靈論”的思維特點
擬人,又稱人格化,是指根據(jù)想象把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方式的語言表達手段[4]。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多是篇章化擬人,并且擬人的對象具有普遍性,除了人以外的事物都是被比擬的對象,如秋弟弟、春姑娘、燕子姐姐、青蛙媽媽等。林小杯的兒童詩《我被親了好幾下》通篇用擬人的手法,把陽光、風、衣服,甚至石頭和水滴都賦予生命和感情,使作品呈現(xiàn)一種天真活潑的稚拙美,在讀者的心理上產(chǎn)生激蕩,引發(fā)讀者對美感的體驗。究其根源與學前兒童“泛靈論”的思維有關(guān),學前兒童往往將自身的感情投射到周圍的事物上,被人格化了的世界,在幼兒看來卻是最本真的最自然的。
擬人修辭是幼兒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寵兒,可以說擬人是幼兒文學的靈魂,沒有了它,幼兒文學便是死的文學,沒有了它,幼兒文學便如同折斷了翅膀的小鳥,不能在兒童的心空上飛翔。兩套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語言注意到幼兒對擬人修辭的喜愛,擬人化語言符合幼兒“泛靈論”的思維發(fā)展特點。
三、以相同或相似的語言反復為主,情節(jié)反復為輔
教材中作品語言的重復多以詞語、句子的反復為主,情節(jié)反復為輔。反復可以給幼兒安全感和舒適感,也可以讓幼兒獲得內(nèi)在秩序感,形成最基本生命的秩序感。如南師版兒童詩《歡迎》中:“歡迎!歡迎!大樹真好。”詞語反復出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躍然紙上。故事《鼠小弟的背心》,通過小雞、海豚、獅子、大象反復試穿鼠小弟的背心,最后鼠小弟的背心成了一個布條。情節(jié)反復增強作品的趣味性,讓幼兒在興奮、高興之余,無形地融入作品的情境。
但兒童文學的反復是有細小變化的重復,不是單調(diào)的重復,蘇教版有些作品語言反復單調(diào),沒有趣味性。如中班上的兒歌《我愛上幼兒園》:“念念兒歌,跳跳舞。動動蠟筆,畫畫圖。舉起手兒數(shù)一數(shù)。有趣故事讀一讀。上學快樂又幸福?!敝邪嘞碌膬焊琛渡蠈W最開心》:“唱唱兒歌,跳跳舞。動動蠟筆,畫畫圖。舉起手兒數(shù)一數(shù)。有趣故事讀一讀。上學快樂又幸福?!边@兩篇兒歌內(nèi)容除了名字和內(nèi)容中的“念念”和“唱唱”不同外,其余是完全重復的。
修辭性語言代表語言運用的高位水平,修辭的運用有利于兒童認知、情感及審美的發(fā)展[5]。幼兒教師應做到順應兒童修辭天賦,引導兒童分析兒童文學作品中國語言的修辭特征,鼓勵兒童自由使用語言,并不斷加強自身關(guān)于兒童文學修辭學的知識學習,促進學前兒童修辭性語言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方衛(wèi)平,王坤建.兒童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4.
[2]鄭荔.學前兒童修辭特征語言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7.
[3]陳莎莉.試論幼兒文學創(chuàng)作中比喻的運用[J].云夢學刊,2002,23(5).
[4]金禾.論原始思維、兒童思維與幼兒文學的擬人特征[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19(5).
[5]鄭荔.學前兒童修辭性語言的出現(xiàn)與培養(yǎng)[J].學前教育研究,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