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蕾 李英
摘 要: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下,理工科學校需要加大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力度。對此,本文分析了理工科學校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 理工科高校 法制教育 大學生 存在問題 對策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已經(jīng)不再一味是專業(yè)人才,對高素質復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對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挑戰(zhàn)。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很多高校的法律學科更多的是基本課程,而不是專業(yè)課程,使整個學校高校的法制氛圍不濃,大學生的法制意識相對薄弱,不利于大學生全面素質的發(fā)展及自我保護。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下,理工科高校應當針對當前狀況,加大法制宣傳教育,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法制意識及能力。
一、理工科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力量不足
理工科高校中的社會科學師資力量相對不足,即使有對應的法學專業(yè),也處于邊緣地位,缺乏高水平的專業(yè)教師,有的高校甚至都沒有設置法律專業(yè)。當然,法律專業(yè)的設置要因地制宜,并不是都要設置,但是一些高校對法律基礎課的重視程度明顯不夠,更多地充當擺設,授課教師很多都不具備博士學位,甚至有本科學歷,而且缺乏實踐經(jīng)驗,導致授課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足。
(二)學生缺乏學習法律知識的動力
法律作為典型的人文社會科學,與物理、化學、機械等傳統(tǒng)的理工科相差很大,與理工科學生的專業(yè)學習沒有很密切的聯(lián)系,加之學校對學生的法律知識學習要求很低,更多的是公共基礎課,導致理工科學生對法律知識學習不重視,難以激發(fā)對法律知識的學習熱情,有的對基本的法律知識一知半解,嚴重影響其全面發(fā)展。
(三)有關部門對大學生法制教育力度不夠
一些理工科高校的有關部門對學生的法制教育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及財力推進大學生法制教育宣傳。形式主義嚴重,只是在全國法律日等特殊的時間點進行一些活動,其他時期關注很少。宣傳方式陳舊,更多的是發(fā)發(fā)傳單、掛個條幅、辦個法律知識講座而已,并沒有充分利用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及媒介,導致宣傳教育活動乏味,難以激發(fā)學生熱情。此外,一些高校輔導員在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對科技競賽、評獎評優(yōu)、貧困生等問題比較關注,而對法制教育重視程度相對不足,對學生的法制意識及知識儲量現(xiàn)狀缺乏足夠了解,也沒有采取相應措施。
二、加強理工科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對策
(一)切實了解大學生的法律知識狀況及需求
第一,設計法律知識調查問卷,主要考察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掌握情況及對法律知識的需求,并對已畢業(yè)學生進行信息收集,了解畢業(yè)生進入社會后對在校所學法律知識的實際應用情況及對我校法律知識普及的意見。
第二,訪談法。采取抽樣調查的方法,選取一部分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的學生進行訪談,深入了解其掌握法律知識的情況,存在哪些必要法律知識的不足,以及其對法律知識的看法。
(二)充實教育內(nèi)容,采取靈活的宣傳方式
第一,采取情景教學法。選取一批對法律知識感興趣、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公開的模擬法庭、法律知識小品、普法微電影等活動,讓在校生在樂趣與實踐中培養(yǎng)法制意識與邏輯,掌握生活中常見的法律知識。
第二,邀請知名的法律界的專家學者對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學生進行專題講座,對基本的法律知識及熱點法律問題進行深入講解,以充實普法活動內(nèi)容,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前沿知識,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第三,采取游戲競賽與知識競賽。小組游戲競賽法強調小組獎勵、個人責任和成功機會均等。無論基礎好或差的組員,只要努力,都有可能從水平相近的人中脫穎而出,為小組贏得最高加分。這種競賽機制充分體現(xiàn)了成功機會人人均等的思想,可以有效激發(fā)所有學生的學習動機。在進行法律知識普及的實踐中,可以采取此項模式,充分激發(fā)不同層次學生的學法意識。由有關部分或法律專家撰寫統(tǒng)一的校法制教材,以此為基礎舉辦一次普法知識競賽,以班為單位,分院和年級進行,分為初賽、復賽與決賽,初賽選出各院各年級的優(yōu)勝者,復賽選出各院的優(yōu)勝者,決賽由各院的優(yōu)勝者決出一二三等獎,對獲獎者進行獎勵。
第四,組織班級討論。鼓勵班級利用班會在高年級進行每月一次法律、案件的品評與討論,開展“有人向你借錢不還怎么辦?”“有人威脅你怎么辦?”“被人欺騙怎么辦”“遇到倒地老人該不該扶”等主題班會。通過學習和討論使學生的法律意識更強,能夠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做到知法、懂法、用法。
(三)建立高效的信息溝通及反饋機制
第一,建立多層次的信息交流與互動平臺。充分利用校內(nèi)網(wǎng)、校內(nèi)論壇、QQ、微信等網(wǎng)絡工具及平臺,建立多層次的法律信息交流與互動平臺,例如QQ群及微信的公共賬號,對于法律知識信息進行實時更新,讓同學們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最近法制動態(tài),準確把握我國法制建設的脈搏。
第二,集合一批有就業(yè)指導經(jīng)驗、有一定職業(yè)法律指導技能的老師及校外的有關專家,建立面向全院學生的就業(yè)法律咨詢平臺。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法律問題及就業(yè)中面臨的就業(yè)法律問題提供一對一的咨詢和指導。通過咨詢平臺了解法律普及機制的實際效果。同時,通過調查問卷等方式搜集在本次項目實施的各種活動中學校老師及同學們的意見和建議,并對應地反饋各個階段,做到充實和完善,使本項目能夠循環(huán)而有效地運行。
(四)開展“普法實踐”主題活動
利用學生假期期間,組織一部分學生深入律師事務所進行實踐學習,讓學生進一步知法懂法。實踐結束后,參與法律實踐的學生要積極進行總結,然后將心得體及所學到的法律知識在全院進行宣傳分享。組織青年志愿者團隊,與本地的律師事務所、公安部門與司法部門及其他高校合作,以全年相關節(jié)日為契機,如3·15消費者權益日、5·1勞動節(jié)、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等,開展大規(guī)模的校園內(nèi)外的主題宣傳活動,通過發(fā)放普法資料、建立免費法律咨詢服務點、普法講座等方式,將學到的法律知識以校園為基點,向整個周邊地區(qū)輻射,到各街道及周邊地區(qū)進行法制宣傳,增強公眾的法律意識與法制觀念。
參考文獻:
[1]孫建平.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2]曾冬梅,黃國勛.人才培養(yǎng)模式整體改革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3(7).
[3]楊杏芳,朱曼.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策略[J].大學教育科學,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