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爽
摘 要: “翻轉課堂”將傳統(tǒng)教學中的知識傳授通過創(chuàng)建教學微視頻等翻轉為課前的顯性知識學習,在翻轉后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進行小組協作、合作學習,教師開展一對一教學、“迷你”型講授等?!胺D課堂”在翻轉傳統(tǒng)課堂程式的同時,翻轉師生定位,重建課堂文化,實現一種教學模式的轉向。
關鍵詞: 翻轉課堂 教學模式 歷史課堂
當下,基礎教育正經歷一場深刻變革,其核心是以生為本的回歸、以學定教的轉型?!胺D課堂”的出現,正順應這場學與教的“雙重革命”。作為一種發(fā)端于美國的全新教學理念,“翻轉課堂”的核心是將原來課堂上的知識傳授通過創(chuàng)建教學微視頻翻轉為課前的顯性知識學習,而在翻轉后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同伴互助、合作學習等方式進行知識內化與融合、能力建構與拓展,完成隱性知識挖掘與思維能力提升等高級學習任務,教師則通過師生互動發(fā)現并針對學生的差異進行一對一指導,實現個別化教學較之于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課上“齊步行進”學習新知、課外“動作自選”檢驗所學的方式,“翻轉課堂”通過將課堂講授移至課外提前完成,同時增加加課堂交互學習相應權重的方法,實現預習時間的最大化。簡言之,“翻轉課堂”通過視頻教學與活動學習的混合式學習,實現教學模式轉向甚或顛覆,真正回歸“學為中心”的教育原點。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薄胺D課堂”的出場,無異于使歷史課“如沐新生”——復歸一種以學為本、生命“在場”的學習范式?!胺D課堂”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支持與協作學習環(huán)境的建構,使學生復歸學習過程的中心;與此同時,教師從傳統(tǒng)課堂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推動者,從課堂交互與知識應用的主角轉變?yōu)閷W生便捷處理信息與駕馭課堂的“腳手架”。這樣,“翻轉課堂”翻轉了傳統(tǒng)的師生定位,構筑了有深度的歷史課堂,而“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課程訴求的達成,也就順理成章。
基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翻轉課堂”由課前學習、課堂學習等組塊構成,而信息技術的輔助與活動學習的穿插是協作式差異化教學方式建構、自主式個性化學習環(huán)境生成的有力杠桿。下面以岳麓版必修二第7課“新航路的開辟”為例,介紹“翻轉課堂”在高中歷史課教學中的應用。
一、課前學習模塊設計
創(chuàng)建教學微視頻:教學切入的關鍵作為一種以視頻教學為載體的課堂模式,“翻轉課堂”所憑借的微視頻是切入教學的關鍵。需要指出的是,微視頻的播放時間、視覺效果等都會對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一方面,視頻時長應嚴格控制在學生注意力能維持的范圍內,如5分鐘左右,以便其有耐心理解、消化所學知識。同時,視頻應具備回放、暫停等功能,以便其隨時“倒帶”,自控進程,實現最短缺的學習資源——時間的最大化利用。另外,視頻應撥冗去繁、去粗取精,如在電子白板上基于板書或PPT演示,配以適量講解的畫外音等。因為任何多余的陳設或布景都可能分散學生注意力,尤其是在其自主學習的情況下。較之于教師站在講臺上授課的冰冷與疏遠,這種方式有如師生同坐在桌旁,一同學習、一同探討,讓學生倍感溫暖與貼心。
案例設計: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可將“新航路的開辟”一節(jié)教材內容分解概述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認識地理大發(fā)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在此基礎上整合相關素材,進行知識解讀與情境索引。
在集體備課確定課型設計與教學流程后,以上述內容為基礎制作PPT課件,此后利用諸如Camtasia Studio等專業(yè)錄屏軟件與手寫板將其轉錄為時長不超過5分鐘的微視頻,其間可適當穿插相關講解、拓展、注釋等。
二、課堂學習模塊設計
“翻轉課堂”的核心之一是在課前預習最大化的基礎上,通過學習時間的延長實現學習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課堂的活動學習應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靈活采取諸如獨立探究、小組協作等方式開展生生合作,或個別采取“迷你型”講授、一對一指導等方式進行師生互動,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內化。
無論生生合作抑或師生互動,首先都應基于“確定問題”,即針對教材內容與學生觀看教學視頻、完成檢測習題中的疑難困惑,分類匯總出若干具有探究與研討價值的問題。需要指出的是,作為課堂學習切入的問題應是“值得討論”的——學生“相異構想”、“迷似概念”越多的問題,越值得合作學習或個別化教學;若過于簡單則只會使協作流于形式、互動失去意義。這就要求教師憑借教學機智,遴選出兼具基礎性與層次性、有價值且易于產生“爭議”而個人又獨臂難支的問題,有利于引發(fā)全體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互通有無。
“新航路的開辟”一節(jié)可梳理出諸如“新航路的開辟的原因”、“新航路的開辟的過程”、“新航路的開辟的影響”等若干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1.合作學習:基于學生小組協作互助小組作為學生合作學習、協作互動的基本載體,其建構就成為“翻轉課堂”課堂學習環(huán)節(jié)的關鍵步驟——依據篩定的問題對學生進行二次分組: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下,將選擇同一問題的學生重組為4到6人規(guī)模的學習小組若干,明確各自的學習目標與責任分工。在學生合作學習中,教師需要做的是適時采取適當的交互方略參與其中,以保證小組協作有效開展。只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課堂學習才能使學生在檢驗個人理解認同度,相互切磋的同時,亦能通過與同伴交流解決同一問題的不同策略,相互借鑒。
案例設計:例如圍繞“新航路開辟的過程”組成的學習協作小組,嘗試采用角色扮演法分別開展研究,最后予以聚合匯總。角色扮演二組弄清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過程;角色扮演三組弄清達伽馬開辟新航路的過程;角色扮演四組弄清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過程。
協作小組成員依據各自知識構成、個性特征、能力傾向與認知水平,同時結合各子問題的設問取向自主確定研究方向,獨立探究。教師則作為協作學習的合作者,同時任職引導者——積極參與并選擇適當時機對課堂合作予以調控,尤其是當小組內部意見相左、觀點有分歧時。這樣,課堂在尊重與張揚學生個性、培養(yǎng)與提升團隊意識的同時,對于激活學生內在思維潛能、培養(yǎng)競爭及合作能力大有裨益。
2.個別化教學:師生互動的范式轉型教育的根命題在于“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個別化教學作為一種基于學生個體差異,通過教學所涉諸要素的調整或修正,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習實效的教學方法,正是旨在通過師生互動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其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從“學會”走向“會學”。從這個意義上講,走向“個別”,與其說是一種課堂改革的試驗之舉,倒不如說是教育革新的邏輯轉型——更呵護學生完整的學習權利,更彰顯學生學習的邏輯線索,更視學生為不同的生命個體。
基于教學實踐,筆者嘗試采取一對一的個別教學法,加深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對有關問題的認知與理解: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學習習慣等,對教學重點、授課方法等予以適當變通,真正做到量體裁衣地進行教學。如對于性格活潑、課堂表現積極的學生,應在因循其特點的同時適當予以更多“晾曬”自我、“開發(fā)”自我的機會,引導其關注和拓展“未知領域”;而對于性格內向、課堂上“隱形”的學生,則應盡可能多地給予其關注——更多的發(fā)言機會、更多的表揚鼓勵、更多的交流互動。這就要求教師放下“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在了解學生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深度解析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對教學技巧、課堂用語甚至表情神態(tài)肢體語言等作適當微調,以實現與學生心靈的契合與融會。
案例設計:課堂上筆者發(fā)現,在涉及諸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等問題時,有學生眉頭緊鎖——或許受二者剪不斷理還亂關系的困擾,卻出于性格取向、提問焦慮或認知局囿等原因而羞于啟齒。對此,教師不妨介入指導,通過蘇格拉底啟發(fā)式教學法開展一對一教學,對二者關系作必要梳理。一方面提供“切入點”,幫助學生厘清知識點。另一方面結合具體案例,通過推演,使學生明確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這樣在關注個體認知差異的基礎上,通過一對一教學、“迷你”型講授等師生互動,在實現教育機會均等、不使任何學生掉隊的同時,有效激發(fā)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動機,切實提高課堂學習實效。
因此,在這次翻轉課堂實踐中,筆者切身感受到課堂教學成功、有效,教師的專業(yè)引領是源頭活水。如果歷史教師擁有大氣磅礴的宏觀視野和挖掘歷史細節(jié)的專業(yè)功底,那么在此基礎上的教學引領必然是駕輕就熟、水到渠成的。閱讀與思考是一個教師需要完成的終身作業(yè)。
參考文獻:
[1]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huán)境中基于翻轉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2]百度百科.可汗學院[OL].http://baike.baidu.com/view/5913590.htm?fr=aladdin
[3]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4]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開放教育研究,2013.2.
[5]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