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強
摘 要: 新課程到底怎么教,怎樣才能適應新課改,已成為政治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而教學互動不但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教學內(nèi)容,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究知識的愿望,啟迪學生思維,有積極意義。思想品德教學中名言警句的運用盡可能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使學生活學活用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 名言警句 有效教學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所引用的名言,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言論,還有少量中外政治家、哲學家、科學家的言論。這些名言有的是他們對宇宙自然的深刻體悟,有的是對人生世界的思考認識,有的是治理國家的獨到見解,有的是對人倫天理的創(chuàng)造性理解和闡述。名言警句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文中既可作為論點,又可作為論據(jù),有的是為了印證教材的觀點,支撐課文的論點;有的是加強教材觀點和原理的論證,提高教材的可信度,增強論證的說服力;有的是為了對教材觀點有所引申,擴展和豐富教材的內(nèi)容,增加課文的容量和信息量;有的是活躍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中的名言有機地拓展了課文內(nèi)容,彌補了正文表達的不足,將教材中的知識點有機聯(lián)系起來,在一定程度上強化教師的教學。
一、揭示觀點,加深理解
思想品德課的重要內(nèi)容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和處世,絕大部分名言警句可以說都與之契合,直接揭示課文的基本觀點,將深刻抽象的哲理內(nèi)涵既規(guī)范又通俗地表達出來,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如在哲學生活第六課《求索真理的過程》“人得認識從何而來”課題中,講到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并加深印象,教材運用陸游的一句名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告訴我們?nèi)魏握_的認識都來源于實踐,實踐出真知。另外在《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課題中,為了點明真理的客觀性,教材引用實用主義者詹姆士的“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讓學生分析詹姆士關于真理的說法錯在哪里?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中,什么樣的結論能夠成為真理?從而使學生明白真理具有客觀性,進而得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而這些名言警句多為學生熟知,因此更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更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文的基本觀點。
二、印證觀點,深化認識
正確運用思想品德新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對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將起到關鍵作用。如《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課題中,有荀子的名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笔箤W生認識到學習中積累的重要性,只有把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無限性,學習要永不滿足。在文化生活第五課《文化創(chuàng)新》中用朱熹的名言:“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使學生深刻認識到離開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會做出有價值的文化創(chuàng)造。在《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中的林則徐的名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使學生明確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在發(fā)展本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這些名言警句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髓,具有廣泛的認可度和實踐基礎。通過運用這些名言警句,可以使教材觀點得以強化,使學生的認識得以深化,何樂而不為呢?
三、活躍氛圍,激活課堂
名言警句如同詩詞,朗朗上口,恰當?shù)剡\用好它們,具有很好的調節(jié)氣氛的作用,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興趣。
1.利用名言警句導入新課。要上好思品課,除了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外,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一般的政治課要么以提問開課,要么直接進入,純粹的理論闡釋或邏輯演繹會扼殺這門學科的活力,而名言警句的運用,則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課本的要求并非是枯草無味的教條,而是前人在實踐中遇到的對生活和生命的感悟,是一種實在在的體驗,這就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真實感和實用感。因此運用名言警句導入新課,是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方法。比如在完成課本《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這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時,可以利用課本中魯迅名言“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直接導入下一框“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因為中國要進步就需要民魂,所以要薪火相傳,永遠高擎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這樣的引入非常自然和諧,能夠使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活氣息,極容易讓學生體驗到生活和生命的樂趣,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引領學生產(chǎn)生某種體驗、理解思想“碰撞”,讓這些“碰撞”擦出創(chuàng)新的火花。改變過去教師獨占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單一的教學方式,促成課堂互動教學的出現(xiàn)。
2.利用名言警句概括主題。一些名言警句本身是課本內(nèi)容的演繹、歸納、解釋、論證的結果,因此可作為相關內(nèi)容的主題,而且這種概括自然有力,言簡意賅,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比如在第十課《文化發(fā)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科學文化修養(yǎng)”課題時有一則相關連接:常明撿到一個內(nèi)裝存折、身份證、駕駛證等物品的錢包,多次打電話向失主索要好處費,并且說,不給好處費就將所撿物品丟掉。失主將好處費給常明后說:“拾金不昧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你不應該收好處費。”常明說:“我歸還你丟掉的東西,應該收取相應的報酬?!边@篇短文的主題是說青少年如何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沖突,反映在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在告別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兩難選擇”,如何正視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沖突,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呢?這就需要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修養(yǎng)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淺顯易懂地概括它的主題,使學生在生活情景中深刻領會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對個人成長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
3.利用名言警句指導學生的實際行動。利用課本現(xiàn)有的名言警句,讓學生寫體會、討論、辯論和感受,在實踐中將他們作為人生信條和座右銘,用以指導自己的實際行動。此外,平時鼓勵他們多收集,多交流,共同鑒賞,以發(fā)揮群體效應和積極導向作用。還可以運用名言警句從不同角度說明同一個道理,增強說理效果。如講解如何運用矛盾主次方面分析問題時,可以借用:“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說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同學、老師、家長和自己。然后讓學生分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如一個學生的優(yōu)點是主要的,但缺點在所難免,不能求全責備。要寬容待人,不要因為別人的一點小缺點而否認它的優(yōu)點。只有這樣客觀地看待和評價一個人,才能處理好同學、老師、家長之間的關系,達到團結和諧的目的。
總之,用好名言警句,既能上好思想品德課,又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和哲學精神,使學生受益無窮,促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美]Anita Woolfolk.教育心理學.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美]RonaldL.Partin.教師課堂實用手冊.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3]高宏群.教育智慧200則.鄭州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