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東
摘 要: 新課程強調(diào)在師生、生生對話與交流的基礎上進行課堂教學,強調(diào)以問題為中心展開學習活動。理答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對話形式,最能彰顯教師的智慧。本文分析課堂理答現(xiàn)狀:缺少明確指向、缺少人文關懷、缺少正面引導、缺少客觀公正,運用肯定式、啟發(fā)式、幽默式、鋪墊式四個理答策略對語文課堂理答進行梳理,力圖找到打開理答之門的鑰匙。
關鍵詞: 理答現(xiàn)狀 策略 小學語文課堂
華東師大崔允漷教授認為,理答就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種教學行為,又是一種評價行為,直接影響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和下一步學習進程,決定教學效率高低,同時影響學生對一堂課甚至一門課的學習興趣和態(tài)度。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課堂理答現(xiàn)狀進行剖析,有針對性地摸索一些有效的理答策略,不斷增強理答意識、掌握理答技巧,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一、課堂理答現(xiàn)狀
(一)缺少明確指向
課堂理答語言單一、缺乏指向性。課堂上,教師總是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空洞語言評價學生,大部分教師只是模式化地肯定與否定,喜歡用“好的”或“錯了”對學生的回答做簡單的評價,把理答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流程而已。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只能籠統(tǒng)地知道對或錯,并不了解對錯的真正原因,也不明白該如何說出對文本準確又獨特的感受。教師提問只是為了讓學生回答正確,甚至只是為了符合自己的想法而已,然后按照教師預設“順利”進入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二)缺少人文關懷
課堂上,有些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態(tài)度冷淡,甚至沒有反應。如果學生回答錯誤,往往就說:“錯了,坐下來聽別人的答案!”更有甚者,面對學生的錯誤回答,老師沒有及時關注,而是讓學生站著聽別人的答案,直到答案符合老師的要求。往往在課堂上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有的老師太專注正確答案,而忘記叫答錯學生坐下的現(xiàn)象。久而久之,這些學生便不會再回答老師的問題,無形間老師的舉動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師生間的情感便會形成溝通障礙。
(三)缺少正面引導
課堂中,有些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沒有及時評價、給予鼓勵,導致回答好的同學積極性受到挫傷,特別當學生回答錯誤引起其他同學取笑的時候,沒有正面引導。這就是為什么低年級到高年級舉手回答問題的人數(shù)會逐漸遞減的重要原因。在教師簡單的理答中,學生沒有得到反饋,沒有受到鼓勵,認識和行為上沒有得到強化。學生的求知欲大打折扣,大腦思維無法得到有效激活。
(四)缺少客觀公正
課堂中,有些教師為了活躍氣氛,對學生的回答動不動就大戴高帽,一次次要求同學們掌聲鼓勵,一堂課下來鼓掌十幾次,不說內(nèi)容有沒有理解,小手一個個都拍得通紅,試問這樣的理答是否客觀公正?更有勝者,教師理答與理答事情對不上號,教師不管學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學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處,便盲目進行表揚與獎勵。日積月累,這樣的理答容易使一些學生盲目樂觀,出現(xiàn)沾沾自喜的情緒,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產(chǎn)生偏差甚至錯誤,也會讓他們漸漸養(yǎng)成導淺嘗輒止、囫圇吞棗的不良習慣。致使有想法、會思考、懂表達的學生對教師的理答產(chǎn)生質(zhì)疑,嚴重影響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
二、課堂理答策略
(一)肯定式理答
對學生正確的回答,教師首先應給予肯定,但學生希望得到的不是簡單的肯定理答,而是對自己的回答做出實事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描述,提升發(fā)言品質(zhì),從而拓寬視野。在給學生肯定理答的同時,盡量給學生指明努力方向。如教學《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一課時,當學生讀完課文后,可這樣評價:“聲音洪亮,字正腔圓!讀書就應該這樣!”“第一次讀這段文字,沒有多一個字,也沒有少一個字,你真會讀書!”這種理答只針對個人,指向的卻是全體學生。
(二)啟發(fā)式理答
當學生的學習遇到困難或思維受限時,教師不能簡單地否定,應沉下心來,充分利用啟發(fā)。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及時給予恰當判斷,正確的要表揚,不足的要及時指明努力方向,提出新要求,從而達到新高度。如教學《黃河的主人》中這樣一段文字:“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還有人哩!不止一個,還有一個……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個人!這六個人,就如在湍急的黃河上貼著水面漂流?!薄鞍 钡淖x音很多學生會讀第二聲,體會出驚訝之意,這里老師拋出一句“這個‘啊’字還可以讀第幾聲?再讀讀”。一時間,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通過質(zhì)疑、朗讀發(fā)現(xiàn),原來還可以讀成第四聲,可以體會出贊嘆之意。這種啟發(fā)式理答不僅拓寬學生的思維,透過語言文字,走向文本深處,還讓學生自主建構新的知識,經(jīng)歷自讀自悟的過程。
(三)幽默式理答
幽默是課堂理答的潤滑劑,但幽默絕不只是為了博得學生一笑,更是在給學生愉悅的同時,傳遞師生間的情感,促使學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從而起積極的教育作用。如理解《姥姥的剪紙》一課這段文字時:“你差點兒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頭點了一下我的鼻子,每每讀到這里,學生都會欣然一笑,老師趁勢讓學生用相同的方法按一下同桌的眼睛,一陣歡笑過后,大家都覺得姥姥很了不起,看不到也能剪得大小疏密、無可挑剔。進一步體會姥姥“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深刻內(nèi)涵。會心的笑容寫在孩子的臉上,學生爭先恐后地要求用朗讀展現(xiàn)這幅動人的畫面。
(四)鋪墊式理答
平時教學中,總覺得學生的理解太淺,此時,老師應該一層疊一層地引導學生向更高水平思維層次遞進,歷練思考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深層思維埋下伏筆、做好鋪墊。如教學《黃鶴樓送別》一課時,對“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的理解,學生開始只能比較清楚地明確岸邊的是楊柳和沙鷗,但對為什么只描寫楊柳和沙鷗感受不深。這時,老師積極鼓勵學生之間討論、互動,想象一下他們在風起時的姿態(tài),這時馬上有學生點通了,楊柳和沙鷗的姿態(tài)好像在揮手告別。這時老師再引入古時有“折柳相贈”的風俗,寓意“留”的意思,從而真正領悟李白和孟浩然的真摯情誼。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理答是一種動態(tài)生成過程,課堂理答中許多珍珠需要我們用心串聯(lián),才能真正讓課堂少一分呆板、多一分靈動。我們堅信有效的理答一定會讓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從而成就精彩紛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