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大版塊,其中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語文教學成效的高低,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對閱讀教學的重視。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讀懂課文?!度罩凭拍炅x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正確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提高認識,受到思想教育;還要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一年級是語文學習的起步階段,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边@讓我聯(lián)想到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要以課堂為主陣地,可以嘗試從“問”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學前“問”,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發(fā)現(xiàn)
預習是學生思維習慣養(yǎng)成的助推器,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學生參與教學的最佳方法,是課堂學習的前提和準備。從一年級開始,我就教學生進行預習。如每學一篇課文,我都會讓學生事先做好三項預習工作:一是自學生字,在課文中將生字找出來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二是自讀課文,在認識生字的基礎上讀通課文;三是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提出一個問題帶到課堂上供同學們討論。
“勤于‘問’的孩子是聰明的”,這是我常跟孩子們說的一句話。因此,許多孩子都會根據(jù)課文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在預習《秋姑娘的信》一課時,有學生問:“秋姑娘給誰寫信?”有學生問:“秋姑娘為什么會給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寫信?”還有學生問:“秋姑娘學會給誰寫信?”……再如我們在預習《東方明珠》一課時,學生問:“東方明珠在哪里?”還問:“東方明珠指的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都潛移默化地帶著學生初讀課文,讓他們在閱讀中學會發(fā)現(xiàn),無形中讓學生知道讀書要有所得,得從哪里來?就從學會“問”開始。
二、學中“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發(fā)現(xiàn)與感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崩蠋熞鶕?jù)不同年級段提出不同要求,逐步教給學生揣摩文本的方法。針對一年級學生,我的語文課堂仍以“問”促讀,教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發(fā)現(xiàn)。
如在指導學生朗讀《懷素寫字》一課的第1自段時,首先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同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想:你從課文的第1自然段發(fā)現(xiàn)了關于懷素的哪些信息?學生讀后回答:古時候(什么時候的人),和尚(什么樣的人),喜愛寫字(愛好),好學上進(學習態(tài)度)。在指導學生朗讀這一課的第2自然段時,我問懷素是怎樣認真寫字的?讀讀課文第2自然段,試著用筆在書上把表現(xiàn)懷素認真寫字的詞語或句子畫出來。課件出示:“他總是先看清字的形狀,記住字的筆順,再一筆一畫照著寫。”我又問:①你從哪里幾個詞語可以看出懷素是“認真”寫字的?②懷素一直這樣認真寫字的嗎?你從哪個詞看出來的?③而且認真寫字還有一定的順序?誰跟老師一樣從這句話中找到了兩個表示順序的詞?這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和自己的思考中不斷鍛煉與提高獨立閱讀能力。
老師指導學生閱讀,還應該按照學生學習閱讀的客觀規(guī)律進行,即由學法決定教法。小學生學習閱讀的過程大致可分為感知、理解、表達、評價幾個階段。我在指導一年級學生閱讀時就從“問”出發(fā),以“問”引“感”。
如在指導閱讀《懷素寫字》第3自然段時,我要求學生讀課文第3自然段,找出描寫懷素刻苦的詞語或句子。交流后出示:他寫呀寫呀,時間一長,木板竟被寫穿了。在理解“木板竟被寫穿了”一句話時,我點出“穿”字,問“穿”是什么意思?壞,那為什么木板會被寫壞了呢?學生答:這是因為懷素寫字的時間太長了。
又如指導閱讀《看菊花》一課的第2自然段時,我問學生從“黃的,白的,淡綠的,紫紅的……”“……一朵朵,一叢叢,一片片……”“……它們正迎著深秋的寒風開放呢?!狈謩e可以看出什么?當學生得出菊花的“顏色多”“數(shù)量多”“有不怕冷的精神”時,才真正感受到作者說菊花好看,原來是這三個原因。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長期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也是其教學的方法。一篇好的文章需要讀者在不斷的讀中感悟,讀中生情,讀中明理,讀中增思,讀中長智。一年級的語文課文雖然篇目不長、簡單易懂,但對于學生來說仍需要教會他們感知一句話、一個詞乃至一個字的意思。這樣,他們在今后的閱讀中才能如魚得水。
三、學后“問”,關注學生在閱讀中的積累與檢測
課堂上認真聽課對學生來說至關重要,但課后復習同樣重要。課后復習是對課堂學習的鞏固,是上課學習的繼續(xù),是一種與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步的學習。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課堂40分鐘的聽課效率是不能保證的,所以我采用“學后‘問’”的復習方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積累與檢測。
在學完《家》一課后,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能不能根據(jù)課文中的一句話,也來說一說你的家。這樣一問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語句的積累,而且能檢測他們對文中句子是否真正理解。如一個學生說,草原是馬兒的家。那就說明這個孩子既學會了文中的語句,又對學到的知識進行了運用與積累。又如一個學生說,書是書柜的家。那就反映了這個孩子對文中句子中的兩樣事物之間的關系沒有搞清,導致說話時語言的前后顛倒。
又如在學完《小河與青草》一課后,我給學生以下幾個詞“小河、青草、鳥兒、樹林”,然后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誰感謝誰給它充足的水分;誰感謝誰把河岸的泥土緊緊抱??;誰感謝誰給了它一個綠色的家;誰感謝誰給家?guī)須g樂的歌聲。當學生讀懂了課文中小河與青草的關系后,就不難知道鳥兒與樹林的關系,如果沒有讀懂,那么自然不能清晰地寫出鳥兒與樹林的關系。所以說學后“問”,可以直接幫助老師掌握學生的閱讀情況,以便老師在課堂上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通過以“問”帶讀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我在一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初步嘗試,希望學生從“問”開始逐步體會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