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至,萬象新。
在紙媒日益受沖擊的當下,要繼續(xù)辦好一份面對中學歷史教師的專業(yè)“小眾”期刊,實在是一件難事。
當我拿到《歷史教學》2015年第1期時,感覺到了新年的新氣象,而到手的第2期更讓我從封面到內容體會到了編者的匠心獨具。
雜志的封面一承往日簡潔明了的設計風格,在“方中見圓”的大眾化封面設計中有了新的創(chuàng)意。設計者把“歷史教學”四個字放入一個圓中,用色彩把圓切為兩半。馬敘倫部長所題“歷史教學”的行書赫然立于右半圓當中,圓底則取白色,與雜志整個封面渾然一體,讓人看不到右半圓。而左半圓則以紅色為底,采用篆書陰刻的方法,把“歷史教學”的古韻突顯出來,左半圓紅底的邊緣又借用了中國傳統(tǒng)剪紙藝術的風格,使整個封面具有強烈的動感。這樣的設計,讓我想起了“一語天然萬古新”的名句。
誰說只有熱媒體才注重設計?誰又說只有時尚雜志才關心視覺效果?在我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受到各方面猛烈沖擊的今天,我們的專業(yè)雜志是不是也應該有一些“猛烈沖擊”?這種沖擊,既具有濃郁的歷史底蘊,又是強烈的時代氣息。
關于雜志的欄目與內容,讓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這個微閱讀時代,一本專業(yè)學術期刊到底有何價值?淺嘗輒止的閱讀肯定不是它的方向,大部頭的深度閱讀也不是它力所能逮,而做一本針對性強的、有收藏價值的期刊或許才更符合讀者的心愿。所謂有收藏價值,指的是雜志在設計、裝幀上的精美,讓人愛不釋手,更指的是內容設計上有一定的深度,對專業(yè)閱讀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翻開《歷史教學》頁內,雜志不過十一二篇文章,大多稿件深入而扎實,長的專稿有10個版面,讀起來非常過癮。在欄目的設置上,除了有一貫以來雜志所推崇的“教學研究”與“教學設計”,欄目中的“專題討論”非常引人注目。一直以來,《歷史教學》雜志聚焦教研活動的主題,常有專題討論在期刊進行,使得就某一歷史教學問題的研討得以深入、廣泛地展開,也使得雜志達到了聚焦觀點、聚積資源、聚攏人氣等方面的目的。
作為一名忠實的讀者,衷心祝愿《歷史教學》走在時代的前列,越辦越好!
(廣東省東莞市東華初級中學,張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