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云
摘 要: 本文從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出發(fā),結合教學實例闡述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方式方法,明確了職業(yè)學校語文綜合實踐教學促進教師與學生共同發(fā)展提高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高職教學 語文綜合實踐 活動語文教學
2009年,江蘇省職業(yè)學校語文教材編寫組對省內原有的2000年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提出要正確處理“語文知識教學與能力訓練密切結合的關系,閱讀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的要求。從2011年秋季學期開始,新《大綱》及教程統(tǒng)一在全省中等職業(yè)學校和五年制高等職業(yè)學校使用。新《大綱》對課程任務、課程教學目標兩個關鍵部位進行了調整,調整后的任務和目標強調加強語文實踐和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實際上明確了中職語文與普高語文的區(qū)別:前者在于應用性,后者在于學術性。這一調整,一方面突出了中職語文課程應用性、實踐性的特點,另一方面使語文課程更符合職教實際,更具職教特色,從而使語文課程擺脫長期以來“學科中心”的傳統(tǒng)體系,調整到以應用為主要特征的職業(yè)教育課程體系中。要使學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yè)崗位需要的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并以“適應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的需要”為指歸。這一提法,使一般意義上的語文應用能力有了新內涵,具有了職業(yè)教育特色。
新《大綱》在“教學內容與要求”部分,設置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并列,并將其目標明確為:通過情境中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技能、方法的能力。注重通過加強語文實踐活動的設計,開發(fā)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在教材設計中,注意了根據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和專業(yè)學習制定活動內容,設計活動項目,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
本次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的修訂對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師從不同視角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提出了新要求。具體可以從三個層面進行具體實踐研究:(1)從單元后教材本身設置的文本活動內容入手,對其內容結合本校學情的開設可能,進行設計運行,并對活動進行全程記錄。(2)結合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挖掘本校的特色內涵,進而整合到語文學科的活動平衡點,借助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展示。(3)挖掘地方文化和民情風俗文化,讓語文教學的外延得以最大限度的延伸。每一個綜合實踐的活動的前期準備、操作要領指導、活動全程跟蹤評價等,都需要師生全情投入與參與其中。
傳統(tǒng)的語文課程教學無論在授課計劃的制訂、課時的安排上,側重于講讀篇目,對于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往往因為準備不夠充分、課時緊張等因素而未給予充分重視,甚至忽略不講。在課堂上開展號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思維、表達、合作等能力,對職業(yè)學校的語文教師而言是個新的挑戰(zhàn)?,F(xiàn)以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為例,簡要談談在教學過程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第一冊第二單元為散文閱讀與欣賞單元,所選篇目為《荷塘月色》、《長江三峽》、《故鄉(xiāng)的榕樹》等五篇文章,結合本單元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走進家鄉(xiāng)”,希望學生在朗讀與賞析選文的基礎上,學習寫景抒情,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的自然美景,人文精華,進一步認識家鄉(xiāng)、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學生要通過制作PPT,運用敘述、描寫、說明等方法簡明、生動地表達事物,在活動中訓練學生的觀察、表達、歸納、整理能力。
通過近一年的課堂教學具體操作,總結為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活動前的準備
確定小組成員,根據確定的主題,把同學分成4—6個小組,可以自由結合,并推舉出各組組長。大家共同討論、制訂計劃。確定各小組成員的活動目標:利用網絡、書籍等資源完成關于家鄉(xiāng)的綜合性簡介,完成家鄉(xiāng)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歷史名人的PPT制作。
二、多樣化展示成果
每組可推選1至3名同學到講臺上將本組的PPT配以講解展示給全班同學,在展示過程中可以采用提問、朗誦、游戲等多種形式,促進同學們的互相交流、互相啟發(fā),激發(fā)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三、教師點評
由于在以往的應試教育過程中學生很少有這樣的機會自我學習、自我展示,因此在整個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學生在展示過程中會出現(xiàn)膽怯、羞澀、笑場、卡殼、冷場等狀態(tài),這時教師要適當給予提示、鼓勵、互動,營造出寬松、融洽的談話氛圍,極大地鼓勵學生的自信心。在每組學生展示結束時教師應給予點評,既總結優(yōu)點,又指出改進之處,使展示互動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一)在語文教學活動中,結合各單元的教學主題,活動的開展也是形式多樣的。
1.沙龍式匯報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閱覽室、網絡等服務陣地,組織學生廣泛閱讀。學生自己也可以在教室建“圖書角”或“希望書屋”。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倡議學生組織開展讀書匯報會,促進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激發(fā)閱讀興趣。如“我最愛讀……”交流會、“自然奇景報告會”等。另外,可以組織開展類似“辦剪報欄”、“姓氏尋根”這樣的活動。
2.茶話式成果展示。茶話式成果展示就是把課堂設置成茶室形式,或者干脆搬入茶室。它往往比較適宜情感探索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例如《綜合性學習:獻給母親的歌》,每位學生利用網絡、書籍等資源,搜集一到兩則歌詠母愛的信息,內容包括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展現(xiàn)母親形象的繪畫﹑攝影﹑歌曲作品;格言﹑俗語。在成果展示時,通過主持人問題設置,如說說母親二三事,請每一位學生談談自己心目中的母親形象。
3.鑒賞創(chuàng)造型如“讀詩評畫”。(如語文活動課“我與蘇軾的對話”以《前赤壁賦》為基點,發(fā)散開去,追問蘇軾,追問我國古代文化生活,追問人生)。
4.語文游藝型。如“‘開心一語’游藝會”、“成語游戲會”、“連名成文”、“唐詩拾趣”、“名字趣談”、“巧問妙答”、“生肖趣談”、“有趣的標點符號”等。讓學生動手、動腦,在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的同時在實踐中獲取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并注意解決好聯(lián)系學生實際,聯(lián)系社會大課堂的問題。
(二)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過程中落實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尤為重要,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改變了陳舊傳統(tǒng)教學思想,樹立了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借助了多形式的信息平臺與學生自我的實踐性活動,促使教師的教育觀念發(fā)生根本性變化。開始從更高的視野審視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方向,開始理性反思自我教學行為的弊端與缺陷,更為可喜的是,教師開始嘗試、思考符合學情的多層面的語文教學,并特別關注學生的過程體驗與生活實踐,關注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專業(yè)成長。
2.激活沉悶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通過教師組織和指導的綜合性學習等教學活動,把學習變成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存、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在教學和優(yōu)質課評比中發(fā)現(xiàn):語文學習的斗志被激活了,學生的參與面廣了,積極性高了,思維活躍了,有深度了,明顯地改變了以往被動、機械、沉悶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充分發(fā)揮。
(3)增強了學生的綜合學力,提高了學科教學質量。特別是針對高職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所組織的豐富多彩的綜合性教學活動,不但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更為濃厚,而且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多角度的學習平臺,拓展了學習的空間,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自主的學習狀態(tài),更為可喜的是這樣的語文教學,讓教師的成長同樣充滿挑戰(zhàn)與誘惑,無形中給教師的課程設計帶來更為遼闊的思維空間。如此雙向共須互動,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與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產生了良性的循環(huán)效能。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xiàn)對知識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它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領域,并滲透信息技術教育。在學習方式上,強調學生主動地探索,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中,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現(xiàn)象,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成為學生研究的對象,將完全突破課堂時空的局限,向社會生活領域和自然環(huán)境延伸,淡化了學科的界限。同時非常關注過程,隨著活動與研究的不斷深入,學生的認識與體驗也不斷加深,新的主題與思維在過程中不斷得到縱向挖掘與拓展。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體驗、思考。學生走出課堂,走向自然,邁進社會。
參考文獻:
[1]對中職語文實踐課的新認識.職業(yè)教育研究,2000(9).
[2]盛群力.教學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
[3]施良方,崔允郭.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