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修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寫作教學不僅是語言輸出和運用,更應關注寫作實踐中學生心理的成長、情感的豐潤、意志的堅定、人格的完善,真正達到“以人為本”的教育境界。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攔路虎”,也是學生最頭疼的作業(yè)之一。下面談談我在作文教學中得出的幾點體會。
1.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1.1閱讀與摘記。這里的閱讀不僅僅指語文課內(nèi)閱讀,更不等同于語文課本的學習,還包括大量課外閱讀。只憑借語文課內(nèi)閱讀,難以滿足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早在50多年前,葉圣陶先生就指出:“國文課本為了供同學試去理解、試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長;太多太長了,不適宜做細琢細摩的研討工夫。但是要養(yǎng)成一種習慣,必須經(jīng)過反復歷練。單憑一本語文書,是夠不上說反復歷練的。所以必須在國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書,越多越好。”要進行大量課外閱讀,首先要有閱讀的條件,學生可在圖書室借書,也可以自己訂課外書,或者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對于一本好書,反復誦讀,在讀中自悟,在讀中自得,記住其中的要點、自己的感受及好詞佳句、古詩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門別類地摘抄在筆記本上。再對這本書其他內(nèi)容進行快速瀏覽,得到想要的要點或具體信息,就停下來,把它們記下。讀完全書以后,回顧全文內(nèi)容,根據(jù)要點列成提綱,從而整體把握。我校讀書筆記這個時候最能派上用場了。
1.2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葉圣陶說:“寫作材料普遍存在于整個生活里。”觀察是人們攝取客觀事物的第一扇窗口,沒有觀察就沒有寫作材料,就不可能寫出好的作文,因此觀察與寫作的關系密切,可以獲取第一手材料。為提高學生觀察能力,我指導學生觀察方法,勤于觀察要有恒心,堅持不懈地進行。契訶夫說:“要把自己鍛煉到讓觀察簡直成為習慣,仿佛變?yōu)榈诙煨??!睕]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很難培養(yǎng)觀察能力;勤于觀察還要講究方法。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是學生學習觀察的范本,在課堂上教師分析文章的同時,可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積累觀察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觀察能力。
1.3多練是一種積累的途徑。讀報紙記下體會,看小說寫下心得,誦讀詩文抄下來做一番評注,對生活的思考、感悟等用筆寫下來,既是練的過程,又是積累的途徑。舉這樣一個例子,大家大概都有這樣的體驗:某些時候,接觸到什么人,聽到什么話,或者看到什么事,閱讀一篇文章,就會生出強烈的傾吐愿望,只可惜當時手無紙筆無法表達,一旦激情過去之后再也寫不出來。由此可見,作文離開了寫,則材料難以積累,而寫作本身就要求練。
2.有意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為學生作文展示個性提供廣闊的空間
第一步:根據(jù)興趣愛好分成小組,也可個人單獨進行搜集、調(diào)查活動,搜集家庭、校園、社會運用語言文字的情況。如家庭成員之間、左鄰右舍之間最新鮮、最活潑的大眾化語言;報紙刊物、互聯(lián)網(wǎng)上使用的語言;廣告語;街頭用字是否規(guī)范;巧妙的匾額、產(chǎn)品名稱;新外來語。
第二步:對于搜集到的資料,同學們親自篩選、編排、設計封面和插圖后,做成小冊子或墻報,全班交流,分享活動的快樂。
第三步:分組討論,三個討論題學生任選,學生可以不受束縛,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
第四步:教師提供四個具有開放性的參考作文題,沒有文體要求,沒有字數(shù)限制,學生可以自擬題目,寫自己感興趣的題目。
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語文世界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學生的作文中列舉了語言文字不規(guī)范使用現(xiàn)象,樹立了漢語共同語的規(guī)范意識。有的學生對街頭語言和廣告語言表現(xiàn)出極大興趣。學生在作文中寫出自己對社會生活中語言運用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寫作成為一種生活需要,不吐不快。
3.關于作文批改
3.1讓學生品嘗到互改互評的甜頭。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可以促進青少年好好學習的愿望?!泵科啻涡薷牡牧曌鞫际菍W生辛勤勞動的結果,比較一下原稿和初稿,進行張貼對照,修改后的作文有了明顯進步。因此,一般會給修改稿相當高分,并附作文評估表,讓學生充分感受成功的樂趣?!敖虒W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學生嘗到了甜頭,改作文就有了動力,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因而要激發(fā)學生改評作文的強烈欲望。
3.2教師評改策略。認真批改,反饋及時,重視學生勞動成果。學生寫完作文后,思維仍處于比較興奮的狀態(tài),及時反饋會產(chǎn)生有利效應。多批少改,旨在鼓勵。葉圣陶先生曾說:“批改不是挑剔?!奔磁臅r,除一些明顯錯誤予以訂正外,其他地方盡量少改。發(fā)現(xiàn)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寫上一些合理、中肯、優(yōu)美的鼓勵性評語,讓學生看完評語后產(chǎn)生一種從未有過的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寫作熱情。巧于點撥,重在引導。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育就是引導”。作文評改時,教師應重在通過點撥、誘導,啟發(fā)學生思維,讓學生知道為什么、怎么樣,逐步提高學生作文水平。
3.3讓學生在自主修改中歷練提升。自改作文對學生來說是一件較難的事,有修改作文的熱望與具備修改能力之間是有很大距離的,此時,讓學生獲得修改作文的策略顯得尤為重要,怎樣才能讓學生懂得如何修改作文呢?我把課堂集體評議作為連接二者的橋梁。首先選出典型習作,通過實物投影展現(xiàn)在屏幕上,引導學生集體討論、修改,各抒己見。通過集體評議、教師點撥,學生掌握了一些修改作文的策略:首先回顧習作要求,進行二次審題;其次確定修改程序,由整體到局部,從篇段到句詞字逐項反思;再者明確內(nèi)容,檢查中心是否明白,選材是否得當,重點是否具體生動,詞句是否通順簡潔……
在此基礎上,我指導學生運用策略自改作文,在實踐中豐富和改進策略,并摸索出一套“讀——改”的方法,一是請自己做讀者,即請雙耳做教員,自讀自改;二是請別人做聽眾,集思廣益;三是讓同學做“老師”,成立作文批改小組,發(fā)揮集體優(yōu)勢,相互評講,共同提升;四是讓時間來完善,當時修改過后放上幾天、幾月,再斟酌,又是一番欣喜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