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芳
現(xiàn)在大家都在談職場中人的職業(yè)倦怠,于是大人們都忙著自己的心理釋放,卻忽略了身邊那群十七八九歲的大孩子們,本應陽光青春的他們迫于現(xiàn)代社會的生存壓力大多處于學習倦怠的亞健康狀態(tài),尤其是普通高中里那群孩子?!皞鞯朗跇I(yè)解惑”已無法滿足教育現(xiàn)狀。受教育者的年齡局限、人生價值觀的不成熟、理想追求信念的淡薄、受社會上各種行為習氣的影響,等等,教育者生動的言語知識傳授顯得非常無力,更多時候還感到無奈。
面對受教育者的現(xiàn)狀,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傳授知識、技能、方法的同時“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語文課程標準》),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課程具有引導學生積極求知、端正其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特殊性。在實際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傳授知識的同時關注對一般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的積極引導。
一、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
新課程標準關注高中生的情感。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當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時,他就會產(chǎn)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會實際實施這一活動。教學《美腿與丑腿》時,制作幻燈片,配上恰當?shù)囊魳?。一只貓照鏡子,鏡中出現(xiàn)的是一只獅子,只要心中相信自己無比兇猛,那么還有什么事情做不到呢?直觀的圖片展示自然讓他們記住了四個字:“我行,我能?!?/p>
班杜拉特別強調(diào):每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對調(diào)節(jié)他的行為更為重要,因為期待好結果固然是每個人的理想所在,但力不從心之感會使人對活動(學習)望而生畏。這正是這群受教育者最感彷徨和無奈的地方,他們無法把控好自己,甚至只能相信成功都是別人的。在這種情況下,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為的決定因素。
教學《我與地壇》時,利用幻燈片和視頻,讓學生直接接觸史鐵生,了解他,讀懂他,銘記他的“左右蒼茫時,總也得有條路走,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筆去找”?!八朗且患o須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以別人的遭遇直觸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讓他們真正懂得需要自己打開上帝在關掉一扇門時打開的那扇窗,而且一定能打開,“非不能,為不為”。一個有心的語文老師應讓孩子在自信中走好高中這段旅程。
二、讓他們有一顆敏感而堅強的心
情商(EQ)又稱情緒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zhì)。現(xiàn)今普通高中面對的多數(shù)教育對象不是不聰明,而是心智脆弱,即情商太低。陷入學習低谷期的同學情緒低落,抱怨,并歸因于班級學習氣氛不好及老師教學方法不當?shù)炔豢煽匾蛩?。我們需要想辦法讓學生真正懂得什么是“梅花香自苦寒來”,什么是“風雨之后才見彩虹”。為理解《珍珠與淚珠》中那句“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jīng)憂患而愈益溫厚”,我尋找了珍珠形成過程的視頻及日常生活的感人圖片,再配上背景音樂,讓學生觀看后冥想,琦君以一顆純真、博大的愛心熱烈地擁抱人生,體味生活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以一顆溫存的心將過去曾經(jīng)歷過的痛苦和煩惱轉化為信念、轉化為菩提。在對生活的細心感受中品味領悟生活的真諦,將自己達觀開朗的人生態(tài)度完整地融進創(chuàng)作之中,營造了一個色彩柔和、氣氛溫馨的真善美的藝術世界。這時候,語文課堂變成了人生課堂,體驗著生命的意義,領會著活著的價值,心靈的感悟更真切。
在教學間隙,我播放了經(jīng)典影片《阿甘正傳》,并要求同學們寫了觀后感。阿甘是一個頭腦簡單、純真,而又缺乏主見的智商75的人物形象,同學們被阿甘的木訥逗樂,在他面前,他們充滿優(yōu)越感,但在影片結束時,他們不得不被他的真誠感動。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對人只懂付出不求回報,也從不介意別人拒絕,他只是豁達、坦蕩地面對生活。他把自己僅有的智慧、信念、勇氣集中在一點,他什么都不顧,只知道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過了兒時同學的歧視、跑過了大學的足球場、跑過了炮火紛飛的越戰(zhàn)泥潭、跑過了乒乓外交的戰(zhàn)場、跑遍了全美國,并且最終跑到了他的終點。每個看過《阿甘正傳》的人都會從中得到些許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風搏擊,或隨風飄蕩,或翱翔藍天,或墮入深淵……學生迫切需要這樣的責任感與態(tài)度。他們只要學會多點勇氣,多點堅強,多點機智,多點磨煉,多點毅力,多點寬容,就能營造出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寬松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更好地發(fā)揮自身才能的空間。
三、關注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
學習中學生總是消極地提醒自己“我有20個單詞沒有背下來”、“這道題我已經(jīng)做錯了兩次”、“這次考試又才考40分”,越是這樣擔心,事情越容易發(fā)生,積極的暗示和指導,比起強調(diào)負面結果,帶來的效果會好很多。《我與地壇》里那空曠的地壇,那思考的作家。有誰能體會一位二十歲的年輕人被截癱的痛苦?天傾東南,地陷西北,從痛苦的地獄經(jīng)歷“煉獄”的掙扎最后沖出一條寫作之路,這心靈的求索被作者清醒地寫下。聆聽《命運》交響曲,直視作家殘廢的雙腿,帶領這幫懼怕苦難、消極處世的孩子們從作家鐵一樣存在的生命中體會生命真正的內(nèi)蘊,傾聽作家用韌性極高的生命之弦奏響的人生最強音,為他撼人心魄的心律所震動?!耙磺械某删停磺械臉s譽,都始于一個意念”。成功就是一種精神力量的勝利,而內(nèi)心對一個好結果的希望,就是“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它對學習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教學中教會學生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困難下,都要記得給自己希望,用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面對考試競爭帶來的壓力,積極地激發(fā)潛意識,運用積極自我暗示作用,讓“我”幫助我。史鐵生說:“苦難既然把我推到了懸崖邊緣,那么,就讓我在這懸崖邊上坐下來,順便看一看懸崖邊的流嵐霧靄。唱支歌給你聽!”這些心志不全的孩子真的應該大聲地唱一唱。大聲鼓勵自己,用美好的想象激勵自己,積極對待負面信息。
普通高中的學生不僅需要知識技能,更需要真摯的情感、端正的態(tài)度與正確的價值觀面對生活的考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訴教師:“你(教師)不僅僅是活的知識庫,善于把理智財富傳授給年輕一代,并在他們心靈中點燃求知欲望和熱愛知識的火花,你更是創(chuàng)造未來人的雕塑家,是不同于他人的特殊雕塑家,教育創(chuàng)造真正的人?!痹趯W校教育里,天才、神童是少之又少的,教師面對得更多的是那些普通的孩子。摸索中慢慢領悟語文教育的特點,期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帶給孩子更多終身受益的知識。
參考文獻:
[1]趙德成.新課程實施中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評價[J].課程研究,2003.
[2]高春申.自我效通理論述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0.
[3]林崇德,主編.馮忠良,姚梅林,伍新春,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