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怡
摘 要: 苔絲是英國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托馬斯·哈代批判舊道德的人物典型。苔絲標志著新農業(yè)工人新形象的誕生,盡管她在思想上具有軟弱性,但在災難面前表現出來的剛毅和自我犧牲的獻身精神,使她成為一個富有悲劇力量的人物。在哈代看來,苔絲的一切天賦都是她最偉大的美質,她是一個純潔的人。但她飽經社會種種有形無形邪惡勢力的迫害摧殘之后,最終成為可憐可悲的犧牲品。
關鍵詞: 《德伯家的苔絲》 苔絲 性格分析
1.引言
《德伯家的苔絲》既是一場愛情悲劇,又是一部人生悲劇。悲劇的過程就是人物與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種種矛盾、產生種種沖突的過程,悲劇的原因或以人物性格為主導,或以環(huán)境為主導,或是二者交互作用的結果。哈代盡管把女主人公的不幸解釋成命運的捉弄,但苔絲的不幸是她所處社會、經濟、政治環(huán)境及階級地位使然。苔絲生活在新舊交替的時代,出生在農民家庭,必然受到某些舊的道德觀念和宿命觀點的影響。這部小說屬于被哈代統(tǒng)稱為“性格與環(huán)境”的小說之列?!兜虏业奶z》塑造的苔絲的形象是一個遭受舊道德迫害的現代女性、一個全新的農業(yè)工人。苔絲這個人物對當時整個制度進行的揭露和控訴有著典型意義。
2.從托馬斯·哈代看苔絲
作者托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國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等,以及收在《一個改變了的男人》等集子里的中篇小說。苔絲是哈代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據傳記作家羅伯特·吉廷研究,苔絲的部分遭遇取自哈代祖母的經歷,而外部形象則來自一個質樸美麗的趕車姑娘。作家把苔絲塑造成一個優(yōu)秀的人,以真摯的筆調描繪這個純潔的女孩。在世人眼里,她是一個罪人,一個墮落的女人,一個受人供養(yǎng)的情婦,最終又是一個殺人犯。但在哈代看來,苔絲的一切天賦都是她最偉大的美質,她是一個純潔的人。她天生麗質,善良純樸,敢于自我犧牲,富有高貴的女人氣質;她意志堅強,情感熱烈,是美的象征和愛的化身,她既代表著傳統(tǒng),又融合了時代的特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典型性和象征性。苔絲所受的侮辱、痛苦、剝削和摧殘是她代表的雇傭農民階級在資本主義沖擊下受到的悲慘遭遇,代表著英國南部農村整個農民階級的命運。
哈代的觀點和社會的偏見尖銳對立,他通過苔絲這個形象,對當時虛偽的道德標準嚴加抨擊。哈代堅持道德的純潔在于心靈的純潔,不在于一時的過錯,因此苔絲是“一個純潔的女人”。社會則堅持傳統(tǒng)習俗,認為一時的過錯就是不可挽救的墮落,苔絲是一個犯了奸淫罪的罪人。哈代認為世界上沒有完人,人的“完美”體現在對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熱愛、感情的豐富和忠貞的愛情之中,只有從這樣的完美中才能產生出純潔。哈代嚴厲批評了小說中安吉爾·克萊爾這個人物代表的資產階級的倫理道德,指出它已經成為人們精神上的枷鎖。
3.苔絲的人物性格在文章中的體現
3.1熱愛生活、勤勞善良、質樸單純、堅強勇敢
苔絲出身于早已沒落的小貴族世家,可她喜愛現在的姓名,不愿意和冒牌的本家認親,她認為自己的一切,甚至美貌都是“農民出身的母親給她的”,她熱愛生活,敢于承擔家庭的負擔。為了家庭生計不得不到德伯家的農場工作,之后又到奶牛場辛勤工作,隨著生活越發(fā)困難,她不得不四處打短工、做零活,從苔絲當時所作所為能表現出她勤勞善良的品質。
在小說第十四章中,苔絲失身后遭到德伯的拋棄,又受到周圍人的恥笑和唾罵,默默承受遭遇的不幸,但是惡果已經種下,孩子終究要出生。苔絲叫醒弟妹們?yōu)樗暮⒆优e行洗禮儀式,面對種種困難,苔絲依然能走下去,并沒有因此輕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堅強勇敢地活下去。
3.2對愛情的忠貞、坦誠
當苔絲愛上安吉爾·克萊爾以后,又害怕自己的身份對克萊爾不利,于是極力抑制自己,盡量回避他。她處處為克萊爾著想,甚至讓其他女孩子接觸克萊爾,幫助他挑選理想的愛人。當壓抑的愛情沖破阻礙時,她立刻變得專一又執(zhí)著,她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克萊爾身上。新婚之夜,安吉爾·克萊爾提出互相坦白過去,苔絲出于對克萊爾的忠誠與熱愛,向他坦白了失身于德伯的經歷。苔絲的敘述講完了,連反復聲明和詳細解釋都做完了。她的聲調自始至終都差不多,跟她剛開口時一樣高低,她沒有說任何為自己開脫罪名的話,也沒有掉眼淚,毫無怨言地接受“失身了的女人”的地位。克萊爾聽后做著不合時宜的舉動:他撥弄著爐子里的火,面對克萊爾的沉默,苔絲則愛得真實、愛得徹底。
3.3苔絲的反抗性、斗爭性
盡管她成了一個失身的女人,但她自始至終都對亞雷抱著一種不容侵犯的態(tài)度。她放棄了本可以享受的安逸生活,孤身一人撫養(yǎng)孩子。周圍歧視的眼光并沒有把她嚇倒,她默默地忍受著生活的不公正。為了使生下的孩子死后得以安寧,她不顧褻瀆教規(guī)的風險,自己動手給孩子施洗禮。盡管生活給予她的只是打擊和災難,但她都能頑強地忍受和承擔,從不對生活提出過分的要求。苔絲第二次遇到亞雷,正是她生活最艱難的時候。面對亞雷種種誘惑,她根本不為所動,甚至“揪著手套的后部,一直朝他的臉忿忿掄去……手套打到的地方,露出一道見了血的紅印子,一會兒血就流下來了,從嘴上滴到麥捆上”。這是多么強有力的反抗,苔絲是不肯妥協(xié)的。
為了母親和弟妹們有一個安身之所,苔絲又一次委身于亞雷。但她的抗爭并沒有就此終結,屈服只是暫時的。最終,她用刀子殺死了亞雷,這是她內心反抗的必然結果,她遲早會清算亞雷的罪行。苔絲暴力抗惡的結局正是她品格的升華。
4.影響苔絲性格的外在因素
4.1社會環(huán)境因素
苔絲出身于早已沒落的小貴族世家,生活在新舊交替的時代,是貧苦農民的女兒,她必然受到某些舊的道德觀念和宿命觀點的影響。苔絲出身于一個農民家庭,殘存于農民身上的某些舊道德和宿命觀點使她在反抗傳統(tǒng)道德時出現了軟弱的一面。她在受到世俗輿論、傳統(tǒng)道德迫害的同時,又用這一道德標準靜觀自己,認為自己是有罪的。后來的悲劇緣自社會根深蒂固的封建觀念和她愛人的處女情結。“她把自己看做一個罪惡的化身”,“她老覺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頭見人”,她比別人更不能忘記自己的恥辱。苔絲正是用一張自己織成的道德羅網把自己束縛了起來。其實,她的自我束縛意識有深刻的歷史基礎,是整個社會意識的具體表現。苔絲作為一定歷史時期的個人,必然會形成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意識和道德觀念,她的思想和行動必然會受到時代和社會意識的制約。
4.2家庭因素
苔絲的父親是一個貧苦的鄉(xiāng)下小販,生性懶惰、一味酗酒且愚昧無知,苔絲的母親過去是一個擠奶女工,她邋遢迷信、頭腦簡單。她圖慕虛榮的父母都是聽憑時代風雨恣意摧殘的小人物和可憐蟲。攀附貴族的思想使苔絲的父母逼迫苔絲到鎮(zhèn)上認本家,這就促使了悲劇情節(jié)的繼續(xù)發(fā)展。正是這樣一對糟糕的父母成為苔絲悲劇的始作俑者。為了顯示自己所謂的“貴族”身份,為了滿足卑微的虛榮心,苔絲的父母妄想通過“認親”、“聯(lián)姻”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地位。
家庭的破敗貧窮是導致苔絲悲劇命運的最開始,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如果不是家庭貧困,苔絲就不必連夜去趕集;如果不是貧困,父母就不會逼迫她去認親;如果不是貧困,苔絲就會在克萊爾沒回來的時候不會受到那么多屈辱,更不會下嫁給亞歷克。由此可見,貧窮確實是導致苔絲悲劇命運的重要條件之一。
5.影響苔絲性格的內在因素
5.1苔絲的性格特征
苔絲的美麗和氣質與大自然無比和諧,她是“大自然的女兒”。她如一棵小草,自由地生長在率真的田野上。她未經世俗浸染的心靈,善良而富有同情心。苔絲從來連一只蒼蠅、一只小蟲都不忍心傷害,連一只小鳥關在籠子里都讓她落淚。苔絲的這種性格決定了她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會毫不設防地袒露自己,又要付出超過她所能承受范圍的努力。她命運的悲劇性早就定下了基調,悲劇的發(fā)生只是時間問題,抑或表現形式可能不同而已。苔絲還有一個很隱性的本性,就是她對生存的渴望和熱愛,一種威塞克人最淳樸的情懷。苔絲純潔、美麗、善良,她富有同情心、責任感及叛逆性格的一面,同時又有文化層次低、認識水平不高、淳樸中帶有愚昧成分的一面。通過對苔絲這一原型人物的形象剖析,作者揭示了苔絲的不幸既是社會悲劇,又是性格悲劇與命運悲劇,強化苔絲的悲劇感染力。
5.2苔絲接受的教育
苔絲出身于早已沒落的小貴族世家,生活在新舊交替的時代,是貧苦農民的女兒,她必然受到某些舊的道德觀念和宿命觀點的影響。苔絲有著根深蒂固的封建觀念和封建思想,在她那個時代,農民的受教育水平很低,文化層次低,認識水平不高,淳樸中帶著愚昧成分。苔絲受到的教育是封建思想,這種思想對苔絲后來命運有著極大影響,是苔絲悲劇命運的重大促成因素。
6.結語
以上立足于《德伯家的苔絲》的故事情節(jié),從多方面分析苔絲的性格。苔絲是一個遭受舊道德迫害的女性,對批判資產階級下虛偽的倫理觀和道德觀,對整個制度進行揭露和控訴有著典型意義。
參考文獻:
[1]汪玉枝.德伯家的苔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守仁.英國文學選讀(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伍厚愷.外國外國文學名著快讀.四川:四川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