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瑤
巴金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追求“真”是他散文最大的特點,語言簡約平實,情感豐滿真實。其名篇《小狗包弟》更體現(xiàn)了巴金樸實真摯的寫作風格。作為教材的經(jīng)典篇目,研究者和執(zhí)教者甚多,而較多教學設(shè)計存在不完善之處,故筆者從思想情感、藝術(shù)手法、語言魅力和教學處理等方面分析其研究狀況,提出教學建議以供參考。
一、關(guān)于《小狗包弟》的思想情感
《小狗包弟》通過一只小狗的命運,講述了在血腥動蕩的十年中一段折磨心靈的經(jīng)歷。巴金用舒緩平實的文筆寫沉重的故事,思想情感的多樣性和深刻性值得反復研讀思考,因而研究者對文章的思想主題進行了多元化解讀。汪嘉賓認為小狗包弟的故事滲透著濃重的時代背景,揭示了藝術(shù)家和狗之間發(fā)生悲劇的必然性,深刻地透視了釀成文革十年浩劫的社會根源。正如《隨想錄》第二篇《探索集》所示,“探索”“文革”發(fā)生的根源,反思文革悲劇是它的主旨;[1]吳飛從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內(nèi)容、表達的情感等角度研究發(fā)現(xiàn),文革背景下,巴金為了保全家人,送走了包弟,而妻子蕭珊為了減輕對丈夫的壓力,甘愿“多受一點精神折磨”,不離不棄。因此吳飛認為文章的主題更多的還有對蕭珊的回憶和虧欠,對亡妻的傾訴和懷念;[2]王敬敏則著眼于文中描繪的和諧而充滿生機的畫面,捕捉到這是巴金對精神家園重建的象征,由此得出文章主旨是對生命的負責,對自我靈魂的救贖,是對病態(tài)社會的吶喊,對現(xiàn)實的評判;[3]筆者認可王敬敏深入精神層面的思想情感剖析,巴金晚年多在直面和反思自己,全文充滿了赤忱的態(tài)度,讓讀者看到了這位“世紀良心”老人的偉大人格。
巴金曾在《探索集后記》中表示:“我寫作是為了戰(zhàn)斗、為了揭露、為了控訴、為了對國家、對人民有所貢獻,但絕不是為了美化自己”。[4]因此,王志強從真善美角度思考了本文的主題:敢于、嚴于解剖自己的求真期待,“老吾老”、“幼吾幼”、“泛愛眾”的求善渴望,和諧美好家庭生活的求美守望。[5]在筆者看來,深受中國傳統(tǒng)“仁愛”思想浸染的巴金,又接受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博愛情懷,希望用自己深刻理性的反省,喚醒社會對真善美的追求。
多數(shù)研究者都是從單角度對文本的情感進行解讀,而一篇富有時代印記的文章往往需要讀者從多角度層層剝開。曲竟瑋從情感、社會和思想三個角度進行更加深入的剖析。從縱向的感性分析中得出情感線索——人非物亦非,表現(xiàn)出感情的折磨、情緒的幻滅,呈現(xiàn)出“精神創(chuàng)傷”的情感主題。從橫向的理性分析中,認為“我”和蕭珊的苦難經(jīng)歷才是文章的重心所在,文章的社會主題在于通過一只小狗的故事,將以作者夫妻為代表的一代知識分子在動蕩年代中艱難不易的命運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全文的結(jié)構(gòu)重心是重復了三次的“您的小狗怎樣?”,叩問小狗命運也即叩問“我”的責任,叩問時代的命運,“我”未能盡到人道的責任而那個冷漠時代的中國最悲劇的也是人道的缺乏。這句問話揭示了文章的思想主題——人道主義。[6]
二、關(guān)于《小狗包弟》的藝術(shù)手法
晚年的巴金從《小狗包弟》開始反思自己、懺悔過去,細細品味《小狗包弟》,可感受到巴金行文運筆之間的獨特魅力。
1.敘述手法多樣化。本文采用了插敘、倒敘和補敘等多種寫作手法,使文章在平緩自然的講述中有起有伏。具體體現(xiàn)在:一、引子部分講述了藝術(shù)家和狗的故事,交代了寫作的緣由;二、由現(xiàn)在寫到過去,轉(zhuǎn)入對往事的回憶,中間插敘了日本朋友對包弟的喜愛;三、用倒敘手法交代了包弟的處境和結(jié)局:“包弟已經(jīng)沒有了”;四、補敘事情的經(jīng)過,回到現(xiàn)實中,寫當下對小狗包弟的歉意和懷念之情。
2.對比手法鮮明化。文章平靜自然的語言下,暗含著人與狗的多次對比:首先,藝術(shù)家遭到專攻隊的殘酷武斗時,人與狗表現(xiàn)的強烈對比——“認識的人”無情冷漠而小狗卻親切忠誠。其次,小狗由“包弟”變成“包袱”,“我”與包弟的鮮明對比——小狗的重情重義與“我”的自私懦弱,背上了更為沉重的精神包袱,這種對比更加 引人深思,也讓人感受到文革時期人與人之間的自私冷漠悲涼。
3.修辭藝術(shù)真切化。王彩從文本建構(gòu)角度探尋,認為本文的修辭言說完成了對狗的物性認知向人性化認知的躍進。從動詞的使用領(lǐng)會到巴金的修辭預設(shè)和修辭意旨:“跑”、“奔”、“叫”、“撲”、“聞”、“舔”、“撫摸”等動詞交代無名小狗是一個修辭鋪墊——比照性的物象之狗;“作揖”、“討”、“守”、“厭倦”、“等候”、“高興”等詞語集合,描述性地傳達了一種躍進式認知——包弟是一只人性之狗。[7]無獨有偶,譚學純運用修辭義素進行細致分析,從廣義修辭學“話語建構(gòu)—文本建構(gòu)—人的精神建構(gòu)”的闡釋路徑著手,即分析“人”與“狗”互為鏡像的修辭敘事,“包弟”向“包袱”轉(zhuǎn)換的修辭情境,“包袱”自身的修辭語義暗轉(zhuǎn),同位短語“小狗包弟”被人為拆解的修辭化分離,“我”變成“包弟”的修辭推理依據(jù),以及《小狗包弟》道德自責和道德追問主題。[8]這些修辭技巧向讀者展現(xiàn)了人性、獸性的顛倒,正是對那個人道喪失的社會極為深刻的鞭撻。
4.結(jié)構(gòu)設(shè)置精巧化。全文重生活瑣事的描寫,但結(jié)構(gòu)上頗有巧妙之處。方來龍深入挖掘了其結(jié)構(gòu)之美,具體分析了以下特點:一、張弛有度:開端描寫藝術(shù)家被批斗的慘狀以及無名小狗被打傷致死的情景,讓讀者置身于血腥緊張的氣氛中,接著描寫小狗包弟的可愛乖巧,讓讀者走入溫馨之中,在包弟被送往實驗時,讀者緊張的情緒又達到高潮。二、線索貫穿:明線——小狗包弟的故事;暗線——“我”對小狗包弟不斷變化的情感。這兩條線的交織更讓讀者看到了悲劇中所隱藏的深層次社會原因。[9]
三、關(guān)于《小狗包弟》的語言魅力
散文語言講究敘事描寫,比喻含蓄,而巴金筆下描寫的現(xiàn)實生活往往是簡單而通俗的,他曾評價自己的文章是“不打扮”。
敘議結(jié)合:全文前一部分以記敘為主,采用白描手法描寫小狗,同時夾雜著抒情議論,“日本種黃毛狗,干干凈凈”,“作幾個揖”,“討糖果吃”,一只可愛聰明的小狗就躍然于紙上;后一部分以抒情議論為主也夾雜記敘性文字,“不能保護一條小狗,我感到羞恥”、“我瞧不起我自己,我不能原諒我自己”,語言帶有雜感、隨筆的特點。[10]多種表達方式并用使文章在散文特色之外,增強“春秋筆法”的色彩,更現(xiàn)凝練與簡潔。
質(zhì)樸平實:文章自然流暢,沒有多余的修飾成分,書面語與口語自然融合,樸實而明快?!耙粋€多月前,我還在北京,聽人講起一位藝術(shù)家的事情,我記得其中一個故事是講藝術(shù)家和狗的?!?語句結(jié)構(gòu)簡單,卻言簡意賅。在文章的結(jié)尾“我要說: 我懷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沒有吶喊,沒有渲染,簡樸的語言中道出了真情。
四、關(guān)于《小狗包弟》的教學處理
筆者閱讀了眾多優(yōu)秀的課例和教案,發(fā)現(xiàn)教學處理表現(xiàn)為以下幾方面:
關(guān)注文章開端無名小狗和藝術(shù)家的故事。方山針對這段材料做了詳細的設(shè)計:探究小狗包弟與無名小狗相同之處;分析不同的死亡原因和方式;抓住各自的描寫角度以及兩者的不同特點;討論這樣寫的目的。[11]設(shè)計者從比較兩只小狗的不同遭遇入手,引導學生自主分析隱藏背后的時代背景以及對人性的探討,確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研究問題的思維品質(zhì),但是需要在課堂上控制好時間,避免教學目標的偏離。同樣以藝術(shù)家和狗的關(guān)系作為切入點,楊夏的處理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執(zhí)教者引導學生用符號表示出藝術(shù)家、專攻隊、認識藝術(shù)家的人與狗之間的關(guān)系,并由“拖”這個動詞解讀出“人命如狗命,人性不如狗”的社會背景,思考“巴金再次回到那個年代是否還會如此?”“巴金為什么要自責”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探討文章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12]顯然,這位執(zhí)教者的處理更加靈活,關(guān)注細節(jié),兩個問題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探索主題。
關(guān)注“我”放棄小狗包弟的行為。周英順、馬進在設(shè)計教學時將合理評價這一行為作為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重點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小狗的描寫,理解作者全家對其的喜愛,抓住體現(xiàn)包弟變成包袱的語句,思考為什么“我”變成了包弟,最后討論如何看待“我”放棄了包弟的做法。[13]筆者認為,這節(jié)課對文章的主線把握較準確,學生能掌握小狗包弟的形象以及理解“我”內(nèi)心對包弟的愧疚,但并沒有引導學生對巴金撰寫本文的深層次內(nèi)涵進行充分解讀,實施的細節(jié)也欠斟酌。
關(guān)注文章寫作手法。程敏、陳平充分關(guān)注到文章“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在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分析此手法在文中的應用,得到“切口要小,立意要深,虛實結(jié)合,結(jié)尾深化主題”等寫作啟示。[14]學生學會從身邊瑣事捕捉令人心動的事物,從課本中找到寫作的“活水”。趙克明在教學中則更注重引導學生關(guān)注巴金“寫實”這一用意深沉的技巧,寫小狗是寫實,寫自己的心靈是寫虛,寫實是基礎(chǔ),是為寫虛服務的,引導學生逐漸掌握散文寫作“實”為“虛”服務的技巧以及平實語言中情感起伏的方式。[15]但是總體來說技巧較為抽象。
四、關(guān)于《小狗包弟》的教學建議
高一學生對《小狗包弟》中那段“文革”歷史缺乏了解,對學生深入理解小狗包弟的遭遇和作者的情感帶來一定的障礙。因此筆者的教學建議如下:
1.梳理脈絡。文章看似隨興所至,但仍有富有作者思想情感的脈絡。首先讓學生自主閱讀全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內(nèi)容。學生在關(guān)注到無名狗對藝術(shù)家有情有義的故事和“我”對小狗包弟冷漠自私的故事后,想要進一步掌握故事,因此可以引導學生用簡單詞語歸納出故事鏈以及作者的情感變化,并用圖示進行表現(xiàn)。開端中包弟來時的喜悅,到無處安排時的憂慮,以及結(jié)局中送走包弟后輕松、沉重和煎熬的交織。學生梳理完成后有助于課文的后續(xù)學習。
2.探究行為。教師可以著重引導學生探究作者送走包弟這一行為。首先要求學生找出送走包弟的原因,并進一步思考“巴金送走包弟僅僅是為了自己嗎?”“能否想出辦法不送走包弟?”,學生較容易得出這是“文革”背景下的無奈之舉,可以讓學生劃出并朗讀描寫文革殘酷的語句。有了這一層次的理解后,組織學生小組交流“如何評價巴金這一行為”的看法,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進行賞析,學生站在親人的角度會理解作者的行為,如果從人性真善美的立場上會認為巴金冷漠自私。探討交流之后,學生能體會巴金當時的無奈和沉重心情,對本文有了情感上的把握。
3.思考主題。本文主題具有多樣性,需要教師有選擇地進行教學處理。抒發(fā)對小狗包弟的愧疚和歉意是文章的表層主題,學生一般通過閱讀能夠自行掌握,而表達對蕭珊的懷念則需要教師提供相應的補充材料,關(guān)于靈魂的救贖以及美好人性呼喚更需要結(jié)合大時代背景進行理解,因此將后兩點結(jié)合起來作為本課的探討主旨比較適宜。
4.比較閱讀。高中的閱讀教學需要拓展學生閱讀面,提高深度閱讀能力。教師向?qū)W生展示靳以的《貓》一文。靳以不僅是巴金事業(yè)上的好搭檔,更是心靈上的至交,引導學生思考:都是描寫小動物的文章,表達內(nèi)容、方式、情感有什么不同?每人用幾句話分享自己的看法。擴展閱讀能讓學生從廣義的角度看待這兩篇文章,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注釋:
[1] 汪嘉賓《沉重的探索 深廣的憂思——〈小狗包弟〉的主旨探析》,《中學語文教學》2010第9期。
[2] 吳飛《摯地懺悔 真情地懷念——巴金〈小狗包弟〉的另一種解讀》,《現(xiàn)代語文》2012年第11期。
[3] 王敬敏《自我解剖與生命救贖〈小狗包弟〉的主題解讀》,《語文天地》2012年第7期。
[4]巴金《隨想錄》,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頁。
[5] 王志強《求真、求美、求善——對〈小狗包弟〉主題的探究》,《語文學刊》2012年第10期。
[6] 曲竟瑋《〈小狗包弟〉結(jié)構(gòu)與主題的多重分析》,《語文學習》2013年第4期。
[7]王彩《巴金〈小狗包弟〉修辭藝術(shù)漫談》,《瓊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8]譚學純《巴金〈小狗包弟〉:關(guān)鍵詞修辭義素分析和文本解讀——兼談文學修辭研究方法》,《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9期。
[9] 方來龍《巴金散文〈小狗包弟〉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閱讀與鑒賞》2012年第7期。
[10]步永忠《在靈魂的審判臺前——巴金散文〈小狗包弟〉賞析》,《中華活頁文選》2010年第10期。
[11] 方山《細微之處方見精神——〈小狗包弟〉的細節(jié)教學》,《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13年第5期。
[12] 楊夏《〈小狗包弟〉課例賞鑒》,《語文教學通訊》2013年第7期。
[13] 周英順,馬進《角色漸變、隱痛益深——〈小狗包弟〉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現(xiàn)代語文》2011年第3期。
[14] 程敏,陳平《〈小狗包弟〉的藝術(shù)手法及對作文教學的啟示》,《中華活頁文選》2014年第8期。
[15] 趙克明《大“技”若無,大“巧”若拙——從巴金〈小狗包弟〉悟到寫作秘訣》,《伴你走進課堂》2013年第4期。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教師
教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