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格爾茲曾言:“困擾騎在每個人的頭上?!睂嶋H上,詩歌教學的困擾早就騎在初中階段廣大師生的頭上,久久拋擲不去。
最近,觀摩了三節(jié)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題的同質異構課。在為授課教師們喝彩的同時,我也對初中詩歌教學產(chǎn)生了一些質疑。
一、常見詩歌教學模式
1.“溫水煮蛙”,顯示了量變到質變的道理。在詩歌教學的課堂里,也大量存有此類現(xiàn)象,這是一種逐漸向負面轉化的現(xiàn)象。例如,在這三節(jié)課中,就有一位教師的課堂以課文的背誦為主線,讓學生反復誦讀,達到熟背,在此基礎上稍微涉及詩歌內容。當學生在課堂上熟練背誦課文時,觀摩教師發(fā)出嘖嘖贊嘆聲。但這些稱贊聲無法引起我的共鳴,相反痛惜感卻倍增。因為,鑒賞變成了背誦,至于詩歌的韻味以及內蘊的憂國憂民情懷,教者很少涉及。更因為,不僅是一個教師在誤導詩歌學習的方向,發(fā)出贊嘆的教師都是他的“伙伴”。當詩歌教學淪落至此時,我們是否有一種穿越到私塾時的幻覺?
2.“提綱挈領”式。作為一首深受稱道的經(jīng)典的古體詩,在現(xiàn)今的課堂上卻不能引起學生關注,這是詩歌教學的悲哀。悲哀之處何在?我在另一課堂里尋找到了端倪。這位老師以敘事的視角切入,以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找出詩歌涉及的時間、人物、事件、環(huán)境,接著引導學生揣摩詩人的“仁心”與“大愛”——在自身窮困潦倒之時,一心希冀天下寒士都能于風雨飄搖之中,在廣廈里“歡顏”,哪怕“吾廬獨破受凍死”。不能不說這位教師的精明,他能讀到這首詩最精銳、最核心的東西。但問題也就出在此處,教師能輕易圈定的卻不能為學生瞬間、準確接受。教師的課堂很精彩,但是凸顯的也僅僅是教師表演的舞臺,不是屬于學生學習的學堂。這種提綱挈領式的做法難以高效,反而會消減學生的詩歌學習熱情。
3.“蜻蜓點水”式。詩歌區(qū)別于小說、散文等其它文學體裁,它是短小、含蓄的,具有其獨特之處。因此教師對初中生讀詩要有相應的指導。但是,在新課改如火如荼地推進之時,竟有教師大度地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與鑒賞。另一位老師就是這樣操作的。他以明代徐師的“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作為切入點。這一切入點可謂高妙,是一般教師難以想到的。但之后讓學生圍繞“放情”展開文本內容的搜索,以及之后小組交流、組間的展示,則是流于表面。課堂上,學生表現(xiàn)得呆滯、表述不清,甚或有偏離要旨的情況。究其原因,教師的教學浮在表面上,只有開頭部分蜻蜓點水式的指引,之后卻沒有給予學生“四兩撥千斤”式的點撥。
二、我的詩歌教學觀
實際上,就杜甫的這首詩而言,表面上是一種敘事性的詩歌,但其中蘊含著真摯、深沉而豐富的情感,而且也不乏抒情的語句。只有完全融入詩歌,鑒賞才成為可能,教學也才有效益。這就要求對詩歌文本進行細化咀嚼。
1.激蕩性靈,放飛詩情。閱讀詩歌的前提就是盡快使得學生進入詩歌學習的狀態(tài),這有點類似于比賽前的熱身。經(jīng)過預熱,比賽的狀態(tài)容易找出來。仍然以這首詩歌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用杜甫的《春望》詩歌聲像展播開始課堂教學,讓學生近距離領略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激蕩出與詩人類似的感懷與性靈。當學生帶著這種狀態(tài)進入文本空間時,將更能理會詩圣不顧自身冷暖、安危,慮及天下寒士的激越情懷。當然,類似的方法會有很多,但必須以有效降低課堂學習缺失率為底線,真正感化學生進入高效學習狀態(tài)。
2.咀嚼文本,融入詩境。文本是學生詩歌閱讀的首要依據(jù),詩歌的內容、詩人創(chuàng)作的主旨都濃縮其中。詩歌學習必須以誦讀為基礎,細細品讀語句,在細嚼慢品中融入詩境。鑒賞杜甫的這首詩,需要咀嚼到他家徒四壁、窮困潦倒之窘境與對天下寒士之真關愛,需要咀嚼“南村群童”之無視“我”之冷漠與我對天下蒼生之熱忱,需要在對這兩組情境的對比中,融入詩人通過語言和情感架構起的詩境中,領會詩人及其作品人民性之要義。
3.交流詩意,升格認知。詩歌的內在蘊意是非常豐富的,閱讀賞析的收獲也是多樣的,這就要求詩歌課堂上,學生之間要通過交流分享,以獲得更多的理解。例如,讀完杜甫的這首詩,學生可以交流詩歌的主體內容,可以在欣賞、贊美杜甫大愛、仁心之中,升華人格認知。對于初中生而言,面對困境,往往選擇自保,難以慮及他人。在杜甫的教育和感召下,學生們自然會懂得和踐行另一種更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生活方式。如果此時,教者適時拓展延伸儒家的積極“入世”態(tài)度,那么學生不僅感知了這種文化,還為其言行的完善埋下優(yōu)良的文化“種子”。
(作者單位:南通市海安縣城東鎮(zhèn)西場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