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璇
馬克思在《集權(quán)問題》一文中指出:“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有著和任何在內(nèi)容上有根據(jù)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泵鞔逃谊惈I章認為:“學貴知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庇纱丝梢?,問題的提出是行動的起點,學習的終極目的不是驗證真理,而是積極思考、有疑而問,在求實的大道上不斷地更新真理。
一、 初中語文教學中“問題意識”的界定與研究意義
“問題意識”一詞的核心內(nèi)涵一直受到人們的爭議,學界至今也沒有對其作出明確的界定。但是不可否認,人們在各抒己見的同時也大大促進了對“問題意識”的研究,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都逐漸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慮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所產(chǎn)生的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具體說來,即在學科學習過程中能夠主動思考,溝通提問,認真探究,從而針對某個方面提出問題的思想準備。
初中語文教學中“問題意識”的研究,主要針對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科的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困惑,并試圖通過思考與提問等方式把疑問上升為解決問題的動力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能幫助學生深入思考,激發(fā)探尋真理的好奇心與學習的興趣,刺激學生思維空間的拓展,最終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同時,學生有疑而問,能幫助教師更好地改進教學,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強化學習能力。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現(xiàn)狀
在提倡創(chuàng)新教育的背景下,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而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現(xiàn)今初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卻令人擔憂。
(一)初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
1.教師缺乏獨立備課能力,對疑難問題不做預設?;ヂ?lián)網(wǎng)資料的不斷豐富和圖書市場的繁榮為許多教師帶來了便利的同時,也影響到了部分教師獨立思考與備課的能力。教參在手,萬事不愁,所有內(nèi)容只需要按照事先設定好的程序陳述給學生,毫不變通,對可能出現(xiàn)的疑問并不進行預設、綜合與分析。這樣的課堂,教師是語文知識的“復讀機”,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保障,更不需要學生思考與提問。
2.過分強調(diào)知識性和規(guī)律性,忽視文學的審美性。一篇名作在語文課堂上,往往會被肢解成幾部分:劃分課文層次、歸納段落大意、分析寫作手法以及明確文章中心。受此影響,對于優(yōu)美的、發(fā)人深省的語句,學生并不關(guān)注其內(nèi)在韻味,反而從寫作手法、修辭方法的角度機械硬套。學生在語文課堂沒有美的感受,緊張的課堂節(jié)奏也沒有給學生留有回味以及提問的余地,久而久之,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只會愈加困難。
3.教師權(quán)威壓制學生主體,課堂呆板無趣。新課程改革漸入佳境,但教師主宰課堂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學生在壓抑的管制中根本沒有話語權(quán)。雖然出現(xiàn)了許多新穎、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模式,但最終也大都曇花一現(xiàn),教師的權(quán)威地位依舊堅不可摧。教學過程完全按照教師的思路,學生瘋狂記錄,無暇思考也不敢質(zhì)疑,了無趣味的課堂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覺得語文學科無關(guān)緊要。
總之,一張導學案可以涵蓋課文從字詞到主旨的全部內(nèi)容,學生麻木地聽教師歸納考試的答題思路與方法。這樣的課堂不需要文學審美,不需要師生互動,更是忽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二)原因分析
1.教學中能力目標的缺失。初中階段是學生拓展思維能力的關(guān)鍵期。但迫于課堂容量有限與升學壓力,很多教師把知識目標的完成當作關(guān)鍵,不注重能力目標的達成。加之教師自身能力的局限,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空間得不到擴展,獨立思考能力無法提高,這必然影響到學生問題意識的發(fā)展。
2.評價模式不要求學生思考。長期的接受性教學和標準化的試題答案幾乎扼殺了初中生的獵奇心理,同時也讓眾多各有所長的優(yōu)秀篇目變得有“道”可循。在成績至上的壓力下,各種類型題可以套用同一種“標準答案”,那么語文對于學生而言就只是升學考試的工具而失去了其原有的魅力,自然也不需要花更多時間去思考體會、援疑質(zhì)理。
3.對學生心理疏導的不暢。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思想敏感而細膩。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尊心的膨脹,學生往往會擔心自己提出過于淺顯的問題會招致同學們的笑話而閉口不言。學生的特殊心理,加之教師不能及時疏導,其問題意識的淡薄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初中語文教學中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途徑
結(jié)合教育理論與實踐,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fā)學生“樂問”的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樣需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鼓勵他們成為主動、“樂問”的人。
首先要幫助學生在思想上掃除障礙,主動樹立問題意識?,F(xiàn)今,很多學生在語文課堂中仍停留在“聽”的階段,但是“靠耳朵”學習的方式終究是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的。想要扭轉(zhuǎn)這種局面,不僅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教師鼓勵學生質(zhì)疑并積極地提問。只有當提問成為一種學習習慣,成為學生更扎實地掌握知識的方法時,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樂問”的欲望,實現(xiàn)從“聽”到“問”的轉(zhuǎn)變。
其次,要充分運用表揚的作用,為下次發(fā)問做好鋪墊。依據(jù)教育心理學上的強化理論,在學生發(fā)問后,教師給予及時表揚即正強化,學生在今后發(fā)問的頻率會提高;反之,若受到了嚴厲批評,那么負強化的作用就會顯現(xiàn)。當教師不過分關(guān)注對錯而放大提問的思維過程時,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就有了支點,配合教師以點帶線的引導還能教會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為下次提問埋下伏筆。學生體驗到其中的樂趣,便會長時間保持興趣,促進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此外,教師還應該重視教學評價的過程與方法。具體說來,一是要有針對地評價,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優(yōu)生和學困生采用不同評價標準;二是教學評價應該多元化,對于學生們提出的問題,不應該直接判斷對錯,而應循循善誘,不僅著眼于提高問題意識,還應該看到學生的進步與思維的拓展。多元化的教學評價能夠適應不同的學生,能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樂問”的欲望。
(二)創(chuàng)造課堂“敢問”的氛圍
葉瀾教授指出: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間積極互動的過程。教育學中也強調(diào):在教學活動的諸多因素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只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才能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和學生進步。語文作為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重要學科,更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實踐新型、民主的師生關(guān)系,在良好的學習氛圍與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中幫助學生提高問題意識,增強創(chuàng)新精神。
此外,在問題情境中鼓勵求異思維,倡導迥異的個性化理解,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同樣重要。即使學生最初所回答或提出的問題缺少深度,甚至有些脫離教學內(nèi)容,教師也不應該給予否定,而應善于誘導,積極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著名的特級語文教師于漪在上公開課《宇宙里有些什么》時,一學生提問:“恒星系大都有一千萬萬顆以上的恒星,這里的‘萬萬’是多少?”提問一結(jié)束,同學都議論紛紛,覺得這個問題十分簡單甚至不值得一問。此時,如果教師也加之否定,那在以后的課堂中,可能他再也不會有勇氣站起來提問了。只見于漪老師微微一笑,示意學生坐下,用充滿慈愛的語氣對全班學生發(fā)問:“的確,那問題不用回答,答案大家知道,可是我卻要問,既然‘萬萬’是‘億’,作者為什么不用‘億’,而用兩個字‘萬萬’呢?”問題拋出后,全班學生一時間議論紛紛,之后于漪老師笑著給學生講解了漢字重疊的修辭作用。最后,于老師再次面帶微笑地看著剛才那位同學,提問眾學生:“知識是怎樣獲得的?”眾學生把贊許的目光投向了剛才提出問題的學生,之前所有的尷尬就在微笑和鼓勵中化解了。這是于漪老師用愛和包容為學生創(chuàng)造的和諧環(huán)境,相信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敢問”的學生會越來越多,思路也會隨之愈加開闊。
(三)教會學生“善問”的方法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边@是《學記》中對于教學方法的論述,旨在提醒教育工作者對學生應該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壓制,指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有所收獲。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同樣需要教師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吧茊栒呷绻阅荆绕湟渍?,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苯處熛胍獙W生提出合理的問題,成為樂問、善問的人,除了在思想工作上下功夫,還需加強方法上的指導。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時,教師對學生的方法指導就像潤滑劑,能幫助學生把知識學習與能力提高二者更好地融合、銜接起來,減少課堂學習的阻力。
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找準有提問價值的關(guān)鍵點,并對問題的難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數(shù),對問題所針對對象的學情有較好的預測。在把握好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還可以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設梯降坡”,將較難理解的內(nèi)容分解成若干子內(nèi)容,通過降低問題坡度、為解決問題搭設階梯的方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提問。
總之,只有一個“樂問”的學生在“敢問”的氛圍下才能變成一個“善問”的人。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養(yǎng)成,有助于學生提高創(chuàng)新品質(zhì),同時能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積極主動地改進教學。但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這是一個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努力的漫長過程,也是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包容的教育方法不斷實踐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2]方小鵬《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6期。
[3]范麗嬌《初中語文教學問題意識培養(yǎng)的策略》,《學語文》2009年第2期。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