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有個漁夫從海里撈到一顆大珍珠,愛不釋手。然而,珍珠上有一個小黑點。漁夫想,如能將小黑點去掉,珍珠將價值倍增。于是,它就用刀子想把黑點刮掉??墒?,刮去一層,黑點仍在,再刮一層,黑點還在,刮到最后,黑點沒了,珍珠也不復存在了。
這是一則寓意深刻的故事。那顆令漁夫愛不釋手的大珍珠,只是因為有一個小小的黑點,就導致最后不復存在。對此,身為教育者的我們,有沒有得到一些啟示呢?
一個學生頭腦特別聰明,思維敏捷,常常搶著回答老師的問題,所以常常被老師批評,要求他得到允許才可以發(fā)言。終于有一天,課堂上再也看不到這個學生第一個搶著回答,老師滿意了,而原先那個閃現(xiàn)著智慧眼神的孩子卻“消失”了,老師見到的,是與其他學生一樣循規(guī)蹈矩的學生。
一個學生一下課就搶著上去擦黑板,整理課桌,有時還會跑到老師身邊問有沒有作業(yè)本要發(fā)?可他的作業(yè)正確率卻不太高,各學科老師都常找他訂正。于是,老師“命令”他,下課不需做其他事,只要將自己的作業(yè)訂正過來就行了。慢慢地,再也看不到他到處張羅教室里的“份外事”,那個熱心的孩子不經(jīng)意間“不見”了。
一個學生迷戀起了吹豎笛,乃至回家后只顧著練習曲子,而將背誦作業(yè)拋于腦后。第二天到學校后也不忙著補上落下的課業(yè),竟然還與幾個孩子圍在一起排練豎笛表演,這下班主任可真發(fā)怒了,沒收了豎笛,還說等其表現(xiàn)讓老師滿意了再予歸還。幾天后,這個學生背下了所有該背的課文,但那份對音樂的熱情卻煙消云散了。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真實的教育過程里,如“大珍珠”一樣的孩子很多。如何對待“珍珠”和“珍珠上的黑點”?這取決于我們究竟需要一顆怎樣的珍珠。如果想要一顆十全十美的“珍珠”,那就會如故事中的漁夫一樣,最后失望而回。優(yōu)點與缺點,長處與短處,總是并存于一個人的身上,作為老師,我們的眼睛里看到什么,決定著我們會以怎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學生。只看到黑點,忽略了珍珠的美好,教育的效果就會適得其反。而既看到珍珠的晶瑩,又正視其身上的黑點,同時認為瑕不掩瑜,我們就會多一份欣賞,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善待,如此教育就會為學生的成長助力。
我們想要一顆怎樣的“珍珠”?希望學生做得更好,這無可厚非,但如果因此不顧教育的規(guī)律,強令學生按統(tǒng)一要求去做,機械地對學生“一刀切”,我們的教育就會離我們預想的目標越來越遠。
教育不是應對“魚和熊掌”的問題,而是怎樣最大程度地尊重學生內(nèi)心需要,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問題。老師只有相信孩子性格的多面性,且每一面都有美的光澤,每一面都可能帶給我們出乎意料的驚喜,我們的教育才可能留存下更多的“大珍珠”。而且,我們也不必急于去涂抹掉孩子身上的“黑點”,給其以自由茁壯的空間,總有一天他們會閃現(xiàn)出最亮麗的光澤——有黑點的珍珠怕什么?它依然可能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
我們想要怎樣的“珍珠”,我們就會有怎樣的教育。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學校 江蘇蘇州 215021)
責任編輯 余志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