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
摘 要: 作者分析了中學作文教學現狀,提出了挖掘學生潛在動力,增強學生寫作能力的對策,認為寫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活動,既要有對表象性的認識,又要對生活現象作深層次的探討,這樣才能迸射智慧的火花,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靈感,創(chuàng)作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精神產品。
關鍵詞: 中學作文 激發(fā)興趣 審題訓練
當前學生作文除了從教師或者他人那里借鑒外,很少有自己的,作文創(chuàng)作缺少自我創(chuàng)造的內容。正如張志公所說:“語文教學在普通教育中恐怕算得上是一個‘老大難’,而作文教學恐怕又是這個‘老大難’中的‘老大難’。”
中學作文教學這一“老大難”主要表現:一是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沒能走出“精英教育”的思維模式,導致他們在作文教學中重結果輕過程,忽視學生主體作為人的客觀存在,把“人的價值淪為物的交換價值:分數、學歷、稱謂、頭銜等”。簡而言之,教師為了讓學生獲取高分,達到某些功利目的,在作文教學中一味強調“崇尚+光明”這一主題,導致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格調低俗、情調甜膩的問題。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以主流與直流的堂皇托詞反對學生展示生活的全貌,包括對社會陰暗面和人性缺陷的展示,導致學生“對作文中所描寫的生活形態(tài)和作者所經歷的生活原生態(tài)之間的完全背離”,習作時在客觀現實和虛擬生活之間徘徊,出現文學與人學、作文與做人的理論和現實的脫節(jié)。二是學生理性思考能力薄弱,生活閱歷較淺,對生活缺少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索,從而使作文創(chuàng)作停留在生活表象的展示上,既不能“雜取種種”地濃縮生活內容,又無法挖掘表象背后的實質性的東西,導致作文顯得平淡無奇。另外,為了邁向成功,學生只能以主流內容的寫作內容受到評判者的青睞,久而久之,做人與作文相悖而行。
寫作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活動,以“對生存意義的揭示去喚醒人類的靈魂,去洞見被遮蔽的生活底蘊”。作文教學應該是彰顯學生個性、健全學生人格的一種有效載體,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逐漸成為自我完善的人的歷程。作文教學要日趨進步,必須將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才能作為出發(fā)點和終結點。為了擺脫作文教學的困境,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讓學生寫出有靈性的佳作,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從根本入手,即從教育體制和作文評價體系入手,一心為學生,否則只能“治標不治本”。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新的嘗試,得出了如下體會:要讓學生寫好作文,就要對學生少一些束縛,多一些自主。
一、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增強學生“我能寫好”的意識信念,消除學生怕寫的心理。
作文是什么?是對生活的本真理解,是尊重客觀現實,融入創(chuàng)作者自身情感體驗,從而產生的特有的感悟和思考。有人認為生活是酒,辛辣綿軟,讓人牽腸掛肚;有人認為生活是水滴,晶瑩剔透,讓人充滿奇思幻想;有人認為生活是咖啡,苦澀淳厚,讓人耽于這纏綿與悠長?;诖?,怎能將五彩繽紛的生活概念化、模式化、理想化,扭曲生活的本來面目,編造“心中的生活”,以服務于寫作呢?怎能一寫父母便雨中送傘,一寫老師便深夜窗前的縷縷燈光,一寫好人好事便公交讓座呢?“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針對的是文學作品的閱讀,但對于作文亦然,有一千個人就應該有一千種體驗,有一千種思路,生發(fā)出一千種思考和感悟。由于自主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缺失,學生潛意識認為作文難,加上某些老師要求學生寫帶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文章,導致學生的“我”意識得不到表達,思維被左右,怕因作文而使十年寒窗付之東流,從而影響人生軌跡,最終興致缺缺,靈感全無,縮手縮腳,反而不利于寫作。因此,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自主探究意識,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獨立的完整的個性張揚的人;滿足他們的基本心理需求,讓他們多剖析自己、表達自己,了解自己的存在價值,增強自信心,在作文中講真話。抒真情。探真理,做更好的自己,正所謂“文章之道與立身異,立身須謹慎,文章且要放蕩”。
二、加強審題訓練,精選作文體裁和題目,審好題精寫作。
作文審題是否準確,關系到文章的成敗,因此要引導學生審準題意。從命題的實際效果看,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限制性強,不利于學生發(fā)揮,因此近幾年基本采用話題作文或者無主命題作文的形式。
1.命題作文。(1)從標題語法結構入手,切入標題的深層。命題作文標題有詞語式、短語式和句子式,所以可以從語法結構入手探析命題意圖,確定思維方向。(2)分析標題詞語的內涵、外延和詞語間的邏輯關系。詞語有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特殊情況下還有臨時語義,所以要注意分析詞語,把握命題者的思維。
2.材料作文。(1)分清類型。材料作文的材料有文字材料與圖畫材料。文字材料可分為兩類:一類闡明對材料所述事實的看法,一類議論材料所隱射的現象。圖畫材料一般以夸張、諷刺的手法反映現實,寫作時不能就畫論畫。(2)推敲詞句。抓住材料的關鍵詞句從中提取重要信息,準確把握命題意圖,對于抽象的話題,必須變抽象為具體,加以聯想。(3)求同存異。這類通常為多材料作文,其必然有不同的關系,所以一定要辯證思維,深入分析,抓住關聯點。
3.話題作文。近年來盡管降低了話題作文的審題難度和要求,但部分學生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原因在于對提示語的重視不夠。話題作文審題要注意:一是研讀材料,熟悉材料反映的現象和道理;二是領會要求,知曉寫作范圍;三是發(fā)散思維,加強分析;四是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中心。結合學生作文發(fā)現,學生往往不會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中心,一般地說,議論性文體的中心句是一個判斷句,記敘性文體的中心是一個議論抒情味濃郁的句子。
4.無主命題作文。無主命題作文的要求相當寬泛,但是并不是沒有限制,要符合題意,必須認真審題,確定材料的內容范圍,確定文章的重點,具體為:審準話題材料、分析限制條件、把握寫作要求、確定寫作主旨。需要注意的是自選文體,不等于“混合”文體,確定了文體就要是該文體,不能隨心所欲。
寫作貴在堅持,應讓學生通過寫作實現“本我”的回歸,讓他們健康成長,作文與做人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張志公.張志公語文教育論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陳斌.當代語文教育的改革及對策[M].天津師大學報,2001.1.8.
[3]梁惠娟.形象思維能力的重要體現[J].語文教學通訊,2002.3.28.
[4][蘇]蘇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與自我教育[M].北京出版社,1943.
[5]吳敬東.從兩份高考模擬作文分數說起[J].語文教學通訊,20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