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紅
[摘 要]扣住詞語展開閱讀教學,將研讀與品析文本的著眼點放在詞語之上,借助于詞語幫助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整體感知與深入解讀,是閱讀教學的一種有效策略。教學中,應以詞為“媒”,把握整體;以詞為“矛”,突破重點;以詞為“橋”,溝通讀寫;以詞為“核”,提升感悟。
[關鍵詞]詞語 閱讀教學 感悟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5-047
“語文的學習,終究是語言文字的學習?!苯處煈獙ξ谋局械年P鍵詞語有著敏銳的觸覺,能體察詞語中蘊涵的意義與情感,大膽地進行重組構建,并以此推動學生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能力的發(fā)展。
一、以詞為“媒”,把握整體
把握全文,使學生對文本內容形成整體認知,是閱讀教學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找到文中上下串聯(lián)、前后貫通的關鍵性詞語,引導學生依據(jù)這些詞語嘗試著去概括文章,使得詞語與全篇之間形成良好的互相促進作用。這不但能依托語境加深學生對這些詞語的理解,也可促進學生對全文整體印象的進一步明晰。
如在教學《祁黃羊》一課時,教師以“外舉不避仇”和“內舉不避親”這兩個關鍵詞為媒介,組織學生在初讀感知的環(huán)節(jié)準確地把握文章整體。
(1)“外舉不避仇”說的是怎么一回事?
(2)“內舉不避親”說的又是怎么一回事?
(3)你覺得祁黃羊是一個怎樣的人?
通過上述的梳理,學生對祁黃羊兩次舉賢的情節(jié)發(fā)展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對“出以公心”這一主旨有了感性的積累,為后繼的品讀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以詞為“矛”,突破重點
能否有效地突破閱讀教學中的重點,是判斷一節(jié)課成敗的關鍵。抓住詞語這一文本構成的基本要素,以此為突破口引領學生展開分析、研讀,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積極效果。教師應當從文本中準確定位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詞語,啟發(fā)學生思索詞語的深刻內涵,窺知文本所表達的奧秘,使教學重點更為凸顯。
如在教學《三顧茅廬》一課時,教師從課題引申開來,確定了本文的關鍵詞——“誠意”,并圍繞著這一關鍵詞展開教學,有效地突破了難點。
(1)自由朗讀全文,用符號在文中畫出表現(xiàn)劉備“誠意”的詞句。
(2)結合課文,說一說劉備是怎樣誠心誠意邀請諸葛亮的。
(3)從這些詞句中,你是怎樣感受到劉備的“誠意”的?
以“誠意”這個詞語為突破口,教師引領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為和心理等方面進行了剖析,初步感受到環(huán)境襯托、對比反襯等寫作方法的作用,使得文中人物的形象更加飽滿。
三、以詞為“橋”,溝通讀寫
在讀與寫的溝通與遷移中,詞語可以發(fā)揮重要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學生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獲得積累,在寫作表達中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很多學生會面臨“心中有萬言,下筆無一字”的窘境。此時抓住富有引領性的詞語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和點撥,使得學生的語言儲備獲得一個宣泄的閥口,就能促進學生展開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加深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體驗。
如在教學《蘋果里的五角星》一課時,教師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發(fā)現(xiàn)身邊的各種小創(chuàng)新并記錄下來。在指導過程中,教師抓住文中“魅力”和“循規(guī)蹈矩”這兩個詞作為橋梁,探尋這兩個詞背后所代表的東西,即前者是突破陳規(guī)后的一種愉悅心理體驗,而后者是人們思維的一種慣性,從而幫助學生感受到任何一個創(chuàng)新都具有獨特的魅力,并鼓勵學生勇于在生活中改變常規(guī),激發(fā)學生觀察、思考和寫作的動力與熱情。
四、以“詞”為核,提升感悟
只有當學生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產生協(xié)同的情感共鳴時,他們的感悟才會愈加深刻。教師要圍繞著核心詞語,與學生一起去觸摸作者蘊涵在文本內容中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并且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在此基礎上圍繞著關鍵詞語,進行作者與讀者兩種視角的對比和調和,讓學生的解讀更深入。
如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體會到護士長葉欣的崇高精神與偉大人格,教師從“高風險”“高強度”和“高效率”三個側面,組織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有關詞句;以“身先士卒”“疲憊”“斬釘截鐵”“聲色俱厲”等詞語為核心,指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并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品析和體味。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想象:假如你是葉欣的同事、孩子或者是病人家屬,你會對葉欣護士長說些什么?這就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一個外化表達的機會,從而使學生對于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
“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保ㄈ~圣陶)詞語是語文閱讀中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元素。借“詞”發(fā)揮,引領學生真正擁抱文本,潛心沉入詞語,能使文本的解讀、感悟與運用、實踐較為完美地融為一體,從而使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大為提升。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