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陽
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一到必修五“致同學們的一封信”中,每冊都會提到必修教科書的內(nèi)容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導讀”這四個部分。前三個部分納入到課內(nèi)學習計劃,“名著導讀”可在課外自主安排。作為教科書的主體,“閱讀鑒賞”占據(jù)了大量的篇幅和課時,基本上沒有教師會忽略;“表達交流”由“寫作”和“口語交際”兩部分組成,也受到了老師和專家學者的厚愛;而在課內(nèi)學習計劃的“梳理探究”就像不受待見的孩子,有關(guān)它的研究性期刊很少,書籍就更是寥寥無幾了。沒有理論的指導,就使得許多一線教師對這一教學內(nèi)容很困惑,加上“閱讀鑒賞”和“表達交流”中的寫作教學占用了大量課時安排,因此造成了許多教師對“梳理探究”的不重視甚至完全忽略。
一、何為“梳理探究”
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中對其的解釋是:“梳理”,就是對過去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地整理,是一種重新學習的過程。通過梳理,學生對知識有了新的認識和體驗,從中掌握規(guī)律性的東西。而對于“探究”只是強調(diào)探究并非要學生搞什么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是重在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意識和精神,以及富有敢于懷疑,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一種重視學生自主性、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筆者認為“梳理”是對過去學過的零散的知識進行整理,使學過的知識更好地保存在自己的頭腦里更好地去運用,“探究”是在整理過程中形成獨立的學習方式、行為能力。
二、“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梳理探究”共有15個專題,每冊安排3個專題。這15個專題分別是優(yōu)美的漢字、奇妙的對聯(lián)、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成語:中華文化的微觀景觀、修辭無處不在、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交際中語言運用、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邏輯和語文學習、走近文學大師、影視文化、文言詞語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和有趣的語言翻譯。這些專題與學生學習的知識能力,文化修養(yǎng)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且與實際生活相關(guān),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吸引力,讓學生喜歡上語文學習,愛上語文學習。筆者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具體論述“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一)知識能力方面
“梳理探究”蘊含了豐富的知識,對提升學生文化修養(yǎng),對培養(yǎng)語文知識的理解力有重要的作用。文言文向來是學生最不喜歡學的一種文體,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學生不理解文言詞語、文言句式有關(guān)。必修五“梳理探究”的第一節(jié)“文言詞語和句式”正好彌補了學生在這方面的不足。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已經(jīng)有了一些分散的零亂的文言文知識,通過這節(jié)文言詞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的梳理學習,可以使學生分散的、不成系統(tǒng)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tǒng),這對文言文的學習無疑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而下一節(jié)的“古代文化常識”的學習可以豐富學生的古代文化知識,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為了便于學生的學習理解,課文中列舉了大量的例子,這些例子是學生之前學過的文言文,經(jīng)過學習,學生知道了字詞的含義也懂了文言文的語法規(guī)律和古代的文化背景知識,文言文對學生來說也就不會那么難學那么不受歡迎了。
(二)過程與方法方面
“梳理與探究”每一個專題下面知識的傳授都是有一定邏輯步驟的,對培養(yǎng)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過程有推動作用。如必修一的“優(yōu)美的漢字”,先是介紹漢字的起源,其次是漢字的形體,再次是漢字的構(gòu)成,最后是漢字文化。對于漢字學生早已熟悉,但這樣有系統(tǒng)有邏輯地講授分析之前并沒有過,這個過程可以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其中。讓學生自己找一個或者幾個漢字,看它的起源、形體、構(gòu)成和它本身的文化,把課堂交給學生,真正地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形成,也就隨之找到了學習的方法了。
(三)情感與態(tài)度方面
孔夫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學生如果很喜歡語文,那么他的文學素養(yǎng)、學習成績不會差。如何讓學生喜歡上語文,“梳理探究”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梳理探究”不像“閱讀鑒賞”中的名家名篇有時與讀者、學生有些距離,它離學生很近,并且有些就是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如必修一的“奇妙的對聯(lián)”、“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必修二的“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這些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很密切,可以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更加的熱愛語文,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
就以必修二的“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為例,它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姓氏源流、年節(jié)風俗和民族探源。高中生在保持好奇心的基礎(chǔ)上還有探究的能力,學生會好奇自己姓氏的來源,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獨立地完成對自己姓氏來源的探究。風俗節(jié)日更是學生喜歡的,但他們也許并不知道為什么有這樣的節(jié)日,為什么有這樣的風俗。通過探究,學生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的節(jié)日是有歷史淵源的,原來我們的語文不只有深刻眼光視角的名家名篇,還有這樣豐富而有趣味的知識。
(四)考試成績方面
無論怎樣改革,高考始終作為一根指揮棒在無形地指導著我們?nèi)粘5慕虒W內(nèi)容,目前我們?nèi)詿o法擺脫高考考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的狀態(tài),但我更想說的是如果你有知識、有能力還擔心高考嗎?并且高考除了古詩文背誦已經(jīng)很少直接考書上的知識?,F(xiàn)在高考更重視的是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查閱了遼寧省2010年-2014年的高考語文試卷,發(fā)現(xiàn)除了上文提到的古詩文背誦,沒有一道題是在語文教材中能找到確切答案的。而“梳理探究”這15個專題就是在提升學生方方面面的能力。通過必修五的“文言詞語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的梳理,學生在文言文知識能力方面會有很大的提升,這對高考第二大題古詩文閱讀的幫助與提高是毋庸置疑的,這一大題的分數(shù)高達36分?!笆崂硖骄俊睂W生成績的提高不僅僅就在古詩文閱讀方面,更在其他的方方面面,比如閱讀、寫作等等。這些提升不僅提高的是學生的知識更是學生的能力。
三、如何指導“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有許多的優(yōu)點,但如何在課時安排有限的情況下來對他進行指導?依照現(xiàn)在語文課時的情況,把“梳理探究”全安排到課時計劃當中是不現(xiàn)實的,更是不可能的,在這里,筆者僅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一)打破每冊書的界限
“梳理探究”這15個專題分布在五冊必修教材中,教師指導的時候可以不按每冊書依次來講解,把一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獨立完成的結(jié)合到一起,安排一個課時來探討多個板塊。如必修一的“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必修二的“成語:中華文化的微觀景觀”、“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必修三的“交際中語言運用”等等,可以進行整合。
(二)善于取舍
在“閱讀鑒賞”中標出了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我們在“梳理探究”中可以參考這一點,并不是所有的都要講解,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喜好進行選擇,不僅是版塊間的選擇更可以是一個版塊中各個部分的選擇。
(三)與“閱讀鑒賞”相結(jié)合
“梳理探究”是對原先學過知識的梳理,我們可以在最初學課文的時候就把“梳理探究”加進去,例如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課文,我們完全可以在講授文言文課文的時候把必修五的文言詞語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加到其中去,既便于學生理解又增加了系統(tǒng)性、邏輯性和趣味性,還減少了日后課時的安排。
(四)激發(fā)學生興趣
課時畢竟是有限的,而學生的課下時間是可以開發(fā)利用的,我們可以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來進行學習,有問題找老師進行探討,或者安排一兩個課時對學生自學的版塊進行答疑、梳理和指導。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边@條道路還需要老師、學者們不斷地進行探索,僅希望這篇文章會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有些許啟示。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