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迪
【摘要】中國一直是外國媒體關注的焦點,各國制作了諸多關于中國題材的紀錄片,此類紀錄片帶有著強烈的預設前提下的“他者”意味,多數呈現出的是一個“妖魔化”的中國形象,而韓國KBS制作的2015特輯《超級中國》塑造了一個全新的他者視域下的中國形象,本文以貫有的外國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為鋪墊,通過分析《超級中國》的中國形象探索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的塑造、傳播之道。
【關鍵詞】他者視域中國形象啟示
一、“他者”眼中的中國形象
“他者”和“自我”是一對相對的概念,通過選擇和確立他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確定和認識自我。國家形象是指:“在物質本源基礎之上,人們經由各種媒體,對某一國家產生的兼具客觀性和主觀性的總體感知?!被凇八摺边@一獨特視角,我國國家形象呈現出差異化表現。
1、外國紀錄片中的中國形象
中國文化因其帶有的獨特神秘色彩,外媒拍攝的以中國為主題的紀錄片題材廣泛,數量也較多。在此選擇較具有代表性的英國BBC和日本NHK為例。
BBC制作了一系列以中國為題材的紀錄片,其類型大致可分為經濟類如《中國人要來了》,歷史類如《成吉思汗》,地理類如《美麗中國》及人文類如《BBC之發(fā)現中國:美食之旅》等,地理類包括環(huán)境與資源問題,它與經濟類內容成為表達英國對中國社會所持觀點的集中營。
紀錄片所表現出來的中國形象大致可以代表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發(fā)達國家觀點:快速發(fā)展的中國對世界各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發(fā)展過快,導致發(fā)展不平衡、貧富差距顯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落腳于資源的消耗,導致環(huán)境污染及資源損耗嚴重;大量進行對外貿易,特別是在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以幫助之名行擴張之實等。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妖魔化”中國的視角占了絕大比重。
日本文化雖然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刻影響,但在紀錄片中仍表現出一些不同于西方國家的特點。NHK制作的涉華紀錄片數量龐大,共有大約1500多部,由此可以看出日本NHK對中國的強烈興趣及持續(xù)關注。自然景觀類紀錄片有《中國的絕景》等,歷史文化類如《絲綢之路》系列。NHK對中國社會現實的關注涉及經濟、政治、社會、資源等多個方面,涉及面的龐雜使得社會現實類這一題材的紀錄片占據所有紀錄片的最大比例,有資料顯示約為38%。此外還有關于中日關系及中國國際關系題材的紀錄片,例如《中日海疆攻防戰(zhàn)》等。在如此龐雜的紀錄片中,NHK呈現出日本特色的觀察視角:相較于西方媒體,NHK在一些方面保持著其客觀性,這點在自然景觀類和歷史文化類體現得較為明顯。在社會現狀及國家關系方面,NHK的態(tài)度也有一個變遷的過程,“1980年代的作品基本上是正面的、甚至是欣賞和贊美,1990、2000年代的負面作品明顯增加,2010年以后3年間,負面作品超過正面作品的一倍(19:38),而涉及西藏、新疆和‘六四風波’的題材作品,則具有非常明確的負面傾向和立場?!?/p>
2、韓國影視作品中的中國觀
進入新世紀后,韓國文化以韓劇的形式流入中國,由于文化上的共通性,使得在近十年間韓流成為了中國現代流行文化的一部分。韓劇中已經構建出了一個非常具象的中國形象:中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政治保守、國民素質低下、食品安全無保障、空氣質量差等,對中國的了解仍停留在唐裝、旗袍、龍、京劇等文化符號上。《韓國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基于焦點集團訪談的研究結果》一文展示了系統(tǒng)調查的韓國人印象中的中國形象,除了上述內容外還有中國制造粗制濫造、假冒偽劣嚴重,社會治安差等,從以上的種種描述可以看出韓國影視劇中和韓國人對中國所持的態(tài)度絕大多數是負面的。
二、《超級中國》中的中國形象塑造
《超級中國》是韓國KBS電視臺2015年推出的特別企劃紀錄片,共有七集內容,分別從人口、經濟、外交軍事、土地、文化、政治六個方面介紹中國發(fā)展現狀。以企業(yè)家、普通民眾等視野,觀察中國為世界帶來的改變?!冻壷袊芬鹆藦V泛的關注,韓國電視臺播出的紀錄片的收視率一般為5%,而《超級中國》的收視率一度超過10%。
1、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強盛大國
《十三億人的力量》以中國人口基數大來說明中國經濟力量的龐大,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人們購買力的增加,阿里巴巴雙11一天的總銷售額達到了韓幣10兆元。中國人巨大的消費力還體現在奢侈品的購買上,中國科技行業(yè)如阿里巴巴、小米的崛起為中國經濟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這是巨大的人口基數托起的快速增長的經濟總量。
《大陸的力量》提到中國依托國土資源豐富而帶來的中國汽車行業(yè)及其他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最終使經濟走向了繁榮。大量的修建高速鐵路和公路,興建三峽大壩,發(fā)展陸運和海運,給中國運輸業(yè)帶來了巨大利益,同時道路的修建也給發(fā)展緩慢的地區(qū)帶來了經濟增長的可能,改善發(fā)展不平衡問題。片中展示出的中國始終保持著強勁的發(fā)展勢頭,逐漸向經濟強國之路邁進。
2、文化開拓國際的戰(zhàn)略大國
《軟實力》集中展示了中國的文化面貌,內容涉及2008年北京奧運會、北京798藝術區(qū)、“中國夢”、孔子學院、書法、CCTV等,對中國傳統(tǒng)及現代藝術、文化做了一個簡單的匯總。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代表符號不再只是唐裝、功夫、熊貓。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呈現出一個繁榮美麗的中國、巴黎畫廊中以總成交量為基準的世界畫家排行榜中,前50名中中國畫家占21個,中國在世界各地開辦孔子學院、CCTV在進駐海外等,這一系列事件足以說明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逐漸增強。
3、世界資本的貿易市場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逐漸增多,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進口與輸出的巨大市場,《十三億人的力量》提到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每年為中國輸出約6400萬噸黃豆;浙江義烏小商品市場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商人;中國成為韓國化妝品的主要市場;中國視頻網站優(yōu)酷土豆的韓流節(jié)目點擊率達到數十億。
《錢的力量》中講述了中國政府、集團及投資人在世界各地如希臘、非洲、韓國等地的經濟交易,《大陸的力量》中說:“貿易大國中國的力量成長可以從各大港口來確認,根據吞吐集裝箱實績的基準,世界10大港口中有7個港口在中國?!笨梢娭袊Q易力量的強大,已經成為可以影響世界的貿易大國,世界資本市場的大本營。
4、急進失當的發(fā)展中國家
《錢的力量》中提及中國大力推進農村城市化使得大量樓盤空置,從而導致“鬼城”的出現。《大陸的力量》中提及大量修建公路可以帶動如蘭州等邊遠地區(qū)的發(fā)展,可見中國發(fā)展的不平衡?!盾泴嵙Α分刑岬揭驗榭鬃訉W院的大力擴展而得到了不少的負面評價,一些學生家長發(fā)出請愿書要求學校關閉孔子學堂、廢除中文課,芝加哥大學終止了與孔子學院進行了四年的合作??鬃訉W院過于急進的發(fā)展策略帶來了摩擦和牽制。
三、對中國國際形象塑造的啟示
1、樹立客觀視角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關于中國題材紀錄片,西方媒體采取的更多是“俯視”的“妖魔化中國”的立場,他認為《超級中國》首次以“仰視”的視角解讀中國模式,而我們需要的既不是西方媒體俯視的“妖魔化中國”,也非仰視的“超級中國”,而是平視的“常態(tài)中國”。關于“常態(tài)中國”呈現的責任理應由中國承擔,任何來源于“他者”的視角都帶有著文化及社會現實的偏差,難以突破自我/他者、本土/異域這一既定的認知范式,不能真正的理解文化的內核及現實的問題所在。
樹立客觀的傳播視角,在充分了解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狀況的前提下,熟知“他者”文化的接受模式,努力實現“他者”本土化,以國際化的敘事模式、通用型的語言架構制作紀錄片,塑造出真正平視視角下的客觀中國,營造最真實的“常態(tài)中國?!?/p>
2、發(fā)掘現實題材
中國拍攝的紀錄片呈現的美好帶有個人情感色彩的偏向性,過于完美的形象致使紀錄片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下降。且所拍攝的題材集中在歷史文化類,缺乏對社會現實狀況的關注,沒有對問題背后的原因進行深層的剖析。
反觀國外紀錄片中,有相當大數量的片子是涉及中國現實狀況的,對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環(huán)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進行深層次的分析,他們從自我預設出發(fā)談論中國的現實問題,產生了“他者”與“自我”間無法逾越的文化差異的鴻溝,最后形成了妖魔化中國的“他者”視角。所以若想塑造出真實、常態(tài)的中國國家形象,首先要從自我出發(fā),以國際化的心胸直視社會現實的種種矛盾,深層剖析問題原因。
3、融合媒體戰(zhàn)略
紀錄片因為獨特的藝術特性而使其受眾群及播放平臺受到限制,以往紀錄片的播放平臺僅限于電視,播放時間也被邊緣化。2011年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的正式開播改善了這一狀況,一大批制作精良的紀錄片紛紛上映,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紀錄的視角。
中外合作對于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傳播是一個極為有效的途徑,“他者”的視角和“自我”的表達結合在一起會使紀錄片的接受度更高。只有在充分了解外國的制作模式與接受途徑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制作出讓“自我”和“他者”都認可的紀錄片。
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使得紀錄片的傳播不再囿于傳統(tǒng)電視媒體的播放平臺,網絡、數字電視也成為紀錄片傳播的渠道,傳播方式的多元化使紀錄片的接受度更高。中國國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中國的軟實力,塑造出真實客觀、積極向上的國家形象并使之在國際范圍內得到認可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傳播渠道上的全媒體融合戰(zhàn)略是其中關鍵的一環(huán)。
參考文獻
①劉繼南等:《中國形象——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現狀與對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5
②徐曉波、田雪、孫儒為,《NHK紀錄片的中國表征與價值取向》[J].《當代傳播》,2013(6)
(作者: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2014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