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詠
在承德外八廟的普寧寺中,首先撲面而來的是大肚能容、笑口常開、人敬人愛的未來佛彌勒。其實不止普寧寺如此,全國大多數(shù)寺廟都是如此。
誕生于印度一千多年前的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又是一種更高層面的智慧,庸庸眾生很難理解其深刻的含意。但佛教在公元8世紀末竟然越過高高的喜馬拉雅山,通過窄窄的五尺道傳播到我國云南,又很快與當?shù)匚幕诤?,到元代已達興盛,不能不說這是個奇跡。
“彌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意思是“慈氏”。據(jù)佛經(jīng)記載,彌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后來隨釋迦出家修行。成佛后上生兜率天宮演說佛法,釋迦為現(xiàn)世佛,彌勒為未來佛,未來很多年后彌勒佛要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廣度眾生。
佛教傳入中國后,很多方面融入了中國元素,連印度彌勒佛的形象也很快本土化。早在唐僖宗時(874-888年),在浙江奉化岳林寺有一個叫“契此”的人,從小出家在岳林寺,常袒胸露腹,笑容和藹,喜歡身披布袋乞食,人們稱他“布袋和尚”。后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契此臨終之際坐在岳林寺東廊盤石說了一首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自此,人們便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但化身已去,彌勒佛平日都在兜率天宮辦公,人們聯(lián)絡、修敬很不方便,于是在人世間就修建了寺廟,寺廟就是佛在人世間的辦事處,主持這個辦事處事務的人叫住持或方丈。彌勒佛在人世間較大的辦事處就是彌勒道場,國內(nèi)主要有5處,即貴州梵凈山彌勒道場、浙江岳林山彌勒道場和雪竇山彌勒道場、遼寧千山彌勒道場和云南錦屏山彌勒道場。另外還有5處以彌勒形象依山就勢雕塑的大佛像:浙江紹興新昌大佛、江蘇南京棲霞山大佛、河南浚縣大佛、四川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和寧夏須彌山大佛。此外,在全國很多較大的寺院內(nèi)一般在天王殿正面都供奉著笑容可掬的彌勒佛,迎接八方香客。
彌勒受到國人的普遍歡迎,在于他寬闊的胸懷和肚量、大巧若拙的智慧、寓莊嚴于詼諧的言行及化神奇于平淡的作為,這很符合中華民族和善、寬容、智慧、幽默和豁達樂觀的精神,在當今喧囂、浮躁的年代,彌勒的智慧值得傳揚,多些寬容,少些計較;多些理解,少些抱怨;多些關愛,少些忌恨……。
云南紅河州有一處以佛名命名地方,叫做彌勒。位于彌勒市錦屏山的彌勒寺始建于明朝,《新纂云南通志》載:“(明朝)天啟六年(1626年)有僧如玉得地錦屏,募資興建彌勒寺,州內(nèi)佛教盛行。”與這則記載相關的還有一段動人心弦的傳說……
很久之前,大德高僧如玉在此云游時夜夢彌勒飄然而至錦屏山頂,于是他開始四處游走,八方籌集銀資。隨后,就在錦屏山上建起寺院,供奉彌勒佛,寺名為彌勒寺。據(jù)說當時的彌勒寺遠近聞名,僧侶云集,香火鼎盛??上г瓉淼膹浝账職в谠瘯r候的兵火,毀后不久又幾次重修。其實,彌勒寺的歷史不長,最初興建據(jù)今也只有385年的歷史。這個傳說的感人之處在于,那時的彌勒尚屬“荒服之地”,如玉高僧在相中錦屏山這塊寶地后,有一道大大的難題橫在眼前。就是買地與建寺的銀兩從哪里來?是募資,是化緣,還是受贈財力?
有一種可能的巧合或奇緣,錦屏山一帶原有一個夷人的部落,酋長名木勒,因夷人口音“木勒”與“彌勒”相近,故而城以“彌勒”冠之。這里的人大多信佛,有史載曰:“州以彌勒名,其治好佛”。那時如玉高僧欲在此處建一座彌勒寺,很可能酋長木勒聽著高興,一巴掌拍下,不需要付出任何征遷土地的費用,就有緣募得錦屏山這塊風水寶地。
但即使有了地盤,要在荒山野嶺籌建一座寺廟也是一項不小的工程。那時“彌勒縣城周二里有奇,明弘治中始筑土城,崇禎7年易以磚”(摘自方國瑜主編《云南史料叢刊》第13卷第692頁),可見當時彌勒城池之小、財力之單薄,就地募足建寺銀兩難于上青天了。試想,在1626年建寺的許多年前,一位名叫如玉的高僧腳蹬草履、身著袈裟、頭戴斗笠,披星戴月,櫛風沐雨,奔走在廣袤的、人口寥寥的滇中大地上,千辛萬苦地游走化緣。也許走上一、二十里山路才能敲開一戶農(nóng)家,費盡口舌,化得三五銅板,聽到叮叮當當?shù)你~板聲落袋,嘴角露出幾絲微笑。就這樣一共走了多少里地,踏過多少人家的門檻,說過多少動聽的語言,用了多少年月才籌足建寺費用,這無記載,也無法說得清楚??梢韵氲降氖羌词箿悏蛄速M用,以當時技術力量建設工程的任務也是相當艱巨。筆者猜想,這不是如玉一個人一代完成的,也許他還有徒弟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他的事業(yè),最終在385年前完成他的愿望。且建成的寺廟規(guī)模較大,有明代葛一龍《彌勒寺》為證:
一宇嵌山窟,重重開曉煙。
青飛巖下水,綠覆樹頭天。
境僻耽幽寂,僧高凈俗緣。
不知州與寺,名立競誰先?
現(xiàn)在“州與寺,名誰先”的答案已很清楚。值得思考的是當初如玉高僧單槍匹馬誓愿修建一座彌勒寺,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力量在強有力地、久久地支撐著他?
在此,幾番深深的思索,幾度開心的笑聲,人的靈魂受到洗滌,毅力得到增強,智慧得到加持,肚量得到擴展,胸中積淀的塊壘得到化解,還能帶來諸多人生的思索與感悟……模糊中的如玉高僧越來越需要仰望。
當今,社會經(jīng)濟、技術的發(fā)展早已今非昔比,彌勒市錦屏山上重建的寺院規(guī)模更為宏偉壯觀,如玉的誓愿越來越圓滿。一尊堪稱世界之最的1 999厘米的彌勒金佛,笑容滿面地端坐在錦屏山頂,時時刻刻眺望著。未來佛眼當會見證錦屏山及周圍的山川地貌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以來的變化,但變化的只是一代一代的人物、故事和傳說,變化的只是一批一批不斷推陳出新的地面上的人工筑物。而永遠不變的是令人羨慕與欽佩的未來佛的笑容與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