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瑤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網絡為現(xiàn)實社會非理性輿論構筑了新的傳媒環(huán)境,謠言和非理性的輿論逐漸形成了媒介審判。在媒介審判的過程中網民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對某些網絡事件所起的作用和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關鍵詞】媒介審判 網絡媒體 媒介素養(yǎng)
1933年,在英國學者富蘭克林·李維斯和丹尼斯·托馬森發(fā)表的《文化和環(huán)境:批判意識的培養(yǎng)》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養(yǎng)”這個概念。在媒介素養(yǎng)這個議題中,傳播者并不是例外者,或者說傳播者并不是因為其工作是從事傳播而不需要新時代的媒介素養(yǎng),相反,傳播者在進行傳播的時候媒介素養(yǎng)的高低,往往成為這個時代判別其稱職與否的尺度之一。不同時期的研究人員和實踐者出自于不同的背景,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對于“媒介素養(yǎng)”也就有了各種不同的定義。我國學者張志安、沈國麟將媒介素養(yǎng)界定為“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判斷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為個人生活、社會發(fā)展所應用的能力。”②
在西方世界中,關注媒介素養(yǎng)的大眾媒體,主要注意力放在大眾傳媒的副作用上,使得精英文化被低俗文化消化,少數(shù)利益集團干擾群眾視聽,誤導了社會和公眾。西方的大眾傳媒是基于自由主義媒體理論和制度的基礎之上的。為了抑制傳播媒介的副作用,不僅要靠傳播的另一端的識別、預防、抵御能力,更要靠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在我國,傳播媒介主要是通過加強對傳者的管理和控制來解決大眾傳播媒介的副作用,但是隨著大眾傳媒的不斷發(fā)展,網絡和其他技術手段的不斷更新發(fā)展,這種控制管理的作用也越來越小,因此媒介素養(yǎng)也就被提到了一個重要的位置上。
以網絡媒介為例,網絡的巨大影響力在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例如網民對個人隱私空間的侵蝕、網絡色情的泛濫、網絡非理性輿論、策劃新聞等等。由于網絡傳播有著迅速、及時、傳播面廣等獨特優(yōu)勢,加上網絡媒體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追求信息傳播的時間空間性,追求點擊率,一般的網絡媒體又沒有自己的采編隊伍,因此無法對新聞信息進行認真核實,甚至不顧新聞的真實與否,言論恰當與否,只要能夠引起轟動效應的就照單全發(fā)。網絡媒介缺乏“把關人”,當信息在網絡上傳播,由于網絡媒介覆蓋面之廣、操作方式之便捷、傳播之迅速,可能會造成不可預知的影響。因此這對網民的媒介素養(yǎng)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媒介素養(yǎng)教育也就有了必要性。
媒介審判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美國。在信息時代,網絡媒介審判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第一,網絡媒介情緒失控,語言呈現(xiàn)煽情化,對當事人或者有關部門進行辱罵、侮辱,內容低俗暴力化、惡俗化。第二,網友們的人肉搜索,對當事人的個人空間的侵蝕。第三,網絡媒介審判一般都是分步驟實現(xiàn)的,從關注到宣傳炒作再到高漲形成輿論壓力,使得一些重大案件在網絡中成為了眾矢之的,成為社會關注的重大“公共事件”。從杭州飆車案到鄧玉嬌案,從“我爸是李剛”案到轟動一時的藥家鑫案,這一件件的刑事案件在網民的介入下,在網民的激情推動下,迅速成為了全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以藥家鑫案為例,在藥家鑫案審理過程中,網絡媒介和網民一直對其進行高調的宣傳和報道,大家甚至在沒有進行實地調查取證的情況下,給藥家鑫冠以“富二代”“官二代”等頭銜,利用人們的仇富心理、仇官心理,來引起人們對這一事件的關注。整個事件經歷了“激情殺人論”、“鋼琴殺人說”、高曉松微博聲稱“音樂界不接受西安音樂學院學生”等等一系列的過程,每一部分都牽動著網民的神經,吸引著廣大受眾的關注,網民對這一事件的強烈關注所形成的輿論壓力,無疑對這一案件起到了推動作用。但這在無意之中催化了公眾的憤怒之情,而媒體營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也更加深刻的影響著受眾、互聯(lián)網用戶,影響了正常的司法審判。
又如李某某案,2013年3月7日,李某某囚涉嫌強奸罪,被檢察機關批準逮捕,確定為未成年人,稱可減刑處理。又稱李某某或改判3到10年,原因是第一個與被害人發(fā)生關系。而網友卻對李某某產生了一系列的質疑,例如懷疑李某某的年齡造假,懷疑法院審判不公,懷疑此案會不了了之等,其母聘律師斥責部分媒體和網民對本案的不實報道和傳播,呼吁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律師聲明中還強調“相關人員不應對李某進行輿論審判!”引發(fā)網友的激烈反應。很多網友參與圍觀,大多數(shù)網友對這個“星二代”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更多的是不解與譏諷。
從以上種種感情色彩強烈的言辭中,我們可以看出網民媒介素養(yǎng)低下所帶來的弊端,不論是藥家鑫案還是李某某案,網民們通過網絡媒介參與圍觀與討淪,根據(jù)網絡沉默螺旋的特點,以及傳播學研究中的議程設置功能理論的特點,網民們在網絡媒介中通過大量的輿論渲染,發(fā)表帶有強烈感情色彩言論,缺乏理性與客觀性,使得非理性化的情緒得以夸大,在網絡上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場,給司法審判帶來了輿論壓力,導致司法審判的過程中不得不去顧慮這些壓力,顧忌人們的情緒。這已經對司法機關權利的行駛帶來了干擾。因此對網民進行媒介素養(yǎng)教育也就有了極大的必要性。對網民進行媒介素養(yǎng)教育是網民社會化的需求,也是網民現(xiàn)代化的需求,更是信息化的需求。
在教育內容上,關注網絡熱點問題,迎合網民的心理需求,急網民之所急,教網民之所求。通過輿論的正面引導,更好的教育網民正確利用網絡,將網民們從輿論的副作用中拉出來。在教育的形式上可以更多的嘗試使用流行的新媒體形式,開展顯性或者隱性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如通過微博、微電影、手機媒體等,結合當下熱點問題,吸引網民的注意;及時監(jiān)督各門戶網站、論壇、貼吧,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充分發(fā)揮把關人的作用,引導網民的輿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教育網民們用正確的態(tài)度去理性分析、客觀公正的對待各類公共事件。引導網民正確的辨識和分析信息,力求還原信息的真實面目,避免網絡暴力事件的發(fā)生,避免對司法工作的干擾,真正發(fā)揮網民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正確的行使網民的話語權。
網民自身也要不斷提高法律意識、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自覺維護網絡秩序,促進網絡環(huán)境的健康發(fā)展。保持冷靜與客觀,理性的分析與選擇,并且能夠進行客觀、公正、合理的判斷與評估。還要正確的使用大眾媒介,提高對網絡信息的辨別和分析能力,理順它們的立場與媒體的位置。正確認識各種媒體的使用范圍,珍惜話語權,以構建起一座社會與司法機構之間平等溝通的橋梁,促進網絡輿論與司法機構之間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