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鏑
【摘要】刑事司法鑒定是刑事訴訟中非常重要一環(huán),司法機關在最后對案件事實進行確證的時候,必須依據(jù)司法鑒定的結果,以證據(jù)說話,以法律為依據(jù),以事實為準繩。當前,我國刑事司法鑒定質證程序中,還存著諸多要解決的難題,文章針對我國司法鑒定質證程序的現(xiàn)狀分析,提出存在的不足,進而對完善我國刑事司法鑒定質證程序提出建議。
【關鍵詞】司法鑒定 鑒定人 質證 現(xiàn)狀 程序
【中圖分類號】F276.7 【文獻標識碼】A
刑事鑒定結論(也稱鑒定意見)是鑒定人依據(jù)科學技術方法及專業(yè)知識所表述的判斷意見。從呼格吉勒圖強奸一案可以對這個予以質疑,案發(fā)時間是1996年4月9日當時犯罪嫌疑人年僅18周歲,此案發(fā)僅僅61天后,法院判決呼格吉勒圖死刑,并立即執(zhí)行。2005年,被媒體稱為“殺人惡魔”的內蒙古系列強奸殺人案兇手趙志紅落網(wǎng)。其交代的第一起殺人案就是“4·9”毛紡廠女廁女尸案,從而引發(fā)媒體和社會對呼格吉勒圖案的廣泛關注。據(jù)相關記錄顯示,在當時的案件偵查過程中,技術人員曾從受害人的體內提取過兇手的精斑。然而,這一關鍵物證當年未做DNA鑒定。這主要是由于當時內蒙古沒有條件做刑事鑒定;其次是由于過于重視口供,而忽視了客觀證據(jù)的重要性。
科學完善的司法鑒定意見,是司法機關正確認定案件事實,保障法律正確適用的關鍵。鑒定活動中,鑒定人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有些影響可能會導致鑒定意見與實際事實有很大出入。同一起案件,鑒定人不同或許會得出不同的鑒定意見。所以,對于鑒定意見不能不加分析地一并當做證據(jù),要經(jīng)過十分嚴格地審查,最終確定為正確的鑒定意見,才有可能作為證據(jù)被運用到刑事訴訟中。有關案件的鑒定意見在被法官采信后,訴訟活動中控辯雙方對于鑒定意見的質證,也是保證鑒定意見是否對本案具有證明能力以及證明能力大小的重要一環(huán)。結合我國刑事司法的實踐,通過對修訂后的《刑事訴訟》(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新刑訴法”)的分析,筆者認為,當前,我國刑事訴訟中,鑒定意見質證程序方面,還尚存有缺陷,有待完善之處。
我國刑事訴訟中司法鑒定質證程序現(xiàn)狀
當前,我國刑事訴訟活動中,有關司法鑒定意見質證程序方面的相關規(guī)定有:新刑訴法中的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一百九十條;最高院《關于執(zhí)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1998年9月8日起施行)中的第一百四十條、第一百四十四條、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百四十六條及第一百四十八條;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以及司法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的《司法鑒定程序通則》(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從上述相關規(guī)定來看,《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的出臺,有效地推動了我國司法鑒定制度的整體改革。它建設性地規(guī)定了,庭審中對于有異議的鑒定意見,其鑒定人強制出庭制度。而《司法鑒定程序通則》出臺,則進一步規(guī)范了鑒定意見的質證程序。通則對案件有較大的作用,但不可忽視的是,我國目前刑事訴訟中鑒定意見質證程序還存在漏洞。
我國刑事司法鑒定質證程序的主要缺陷
目前,我國刑事訴訟活動中,針對刑事鑒定意見質證的法律,主要體現(xiàn)在新刑訴法及最高院《關于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1998年9月8日起施行)。通過對這些相關條文的分析,再結合刑事司法的實踐,可以總結出如下幾個問題:
鑒定意見缺乏庭審前展示程序。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六條所述,偵查機關應該告知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具體的鑒定意見,這個意見最后作為案件證據(jù),對案件結果有較大影響。如果他們提出申請,是允許進行補充或者申請重新鑒定的。這就是說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都有權對案件起關鍵作用的鑒定意見進行質疑,并重新申請鑒定,補充鑒定結果,對證據(jù)的多番論證,給予了他們權利,這才是實現(xiàn)了法律之真理,追求事實的真相。所以,新刑訴法關于鑒定意見展示程序之規(guī)定,較1996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之規(guī)定有所完善。而且新刑訴法第三十八條的規(guī)定,明確給予辯護律師更多的權利,可以對案卷材料進行查閱、摘抄、復制案件技術性鑒定材料。但是,司法實踐中,從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到法院開庭審理,一般時間很短。辯方律師往往只有幾天的時間來接觸有關材料。而辯方當事人及律師對于鑒定意見的審查判斷,往往鑒于專業(yè)知識的限制而需要更多的時間。這樣,很容易造成辯方當事人及律師在法庭審理過程中,無法對案件中鑒定意見的盡快的作用正確與否的判斷。所以在實踐中,辯護律師不得已只能通過辯護技巧,在庭審時提出質疑,進而再得到更多時間重新鑒定,這樣對案例審判是費事費力的,會導致訴訟周期延長,訴訟效率降低,也往往使質證程序流于形式。
鑒定人出庭作證缺乏強制性要求。新刑訴法第一百八十七條第三款規(guī)定:“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鑒于當前我國大多數(shù)鑒定人具有官方背景,這樣就規(guī)定使得我國當前的刑事案件中,絕大部分鑒定意見的鑒定人都不出庭作證。有統(tǒng)計顯示,目前我國刑事案件中鑒定人的出庭作證的還不到5%。實踐表明,庭審中作為重要證據(jù)之一的“鑒定意見”之鑒定人不出庭作證,對法庭審判造成的消極影響是不可小視的。法庭通常都是對鑒定意見進行宣讀就結束了,如果辯護人沒有對證據(jù)質疑,這一證據(jù)如果是錯誤的,可能就因此而作為最后判定案件的關鍵證據(jù)。從形式上可以看出,這種審判方式無法對鑒定結論的科學性和鑒定人的權威性進行準確審查,現(xiàn)在鑒定機構較多,各機構作出的鑒定結果有可能完全相反,在鑒定的時候有可能由于鑒定的水平或當時客觀條件影響,作出的鑒定結論不一定準確,這極容易導致冤假錯案,這在社會上造成的影響非常大,一是百姓對法律的不信任,二是對公理的質疑和法官的仇視,進而也對法庭審理的公正性造成極為消極的影響。
庭審中缺乏具體、明確的交叉詢問規(guī)定。庭審中,交叉詢問是“發(fā)現(xiàn)事實的最偉大的法律引擎”①。新刑事訴訟法一百八十九條規(guī)定給予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權利,在得到審判長同意后可以對鑒定人進行發(fā)問,審判人員也可以。同時,最高院關于執(zhí)行《刑事訴訟法》的司法解釋第一百四十六條也明確規(guī)定了詢問應遵循的規(guī)則及順序。從這些規(guī)定中可以看出,我國刑事訴訟規(guī)定的庭審詢問方式,已類似于英美法系的交叉詢問制度,但是筆者認為,上述之規(guī)定還不能稱作嚴格意義上的詢問制度。因為相關條文對于對交叉詢問時的順序規(guī)定還不夠具體、明確;對交叉詢問內容的范圍沒有作出限制性規(guī)定,不利于在交叉詢問中發(fā)現(xiàn)事實真相。
專家輔助人制度規(guī)定過于簡略。第一百九十二條是新刑訴法中最為引人關注的制度創(chuàng)新點之一,它構建了我國刑事訴訟中專家輔助人制度的雛形,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發(fā)展道路上的一大進步,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改革舉措。但是,專家輔助人制度規(guī)定還太粗略,對具體問題沒有進一步規(guī)定。對此,筆者認為,在適用的時候,可能無法根據(jù)一百九十二條審理案件,法官還是更多通過其他條款和自由裁量處理案件,這樣也就導致這個制度的出現(xiàn)作用不是太大,需要進一步完善,可以借鑒國外相關法律制度的有益經(jīng)驗,對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專家輔助人制度予以完善。②
我國刑事司法鑒定質證程序完善的構想
解決我國刑事訴訟司法鑒定意見質證程序中存在的問題,要有一個完善的質證程序。為此,筆者就完善我國刑事訴訟司法質證程序提出以下構想。
完善庭審前鑒定意見展示程序。首先,法律應明確偵查機關和審判機關具有告知義務。如果某鑒定意見要作為案件證據(jù)使用,應將此情況及時告知相關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并告知,對于相關的鑒定意見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可以查閱、摘抄、復制;且特地告知,對于鑒定意見異議的,有權申請從新鑒定。
其次,庭審前法院應組織相關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交換鑒定意見。此過程中,法院要對雙方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無異議的鑒定意見記錄在案;對于有異議的鑒定意見,應按按事實焦點歸類記錄,分別說明理由,通過庭前程序交換,明確雙方當事人爭議的主要焦點。這樣可以省去訴訟中的麻煩,避免延長訴訟周期的可能性。
最后,建立鑒定意見展示時鑒定人到場的制度。具體步驟:一是鑒定意見展示時,鑒定人必須對所做鑒定結論(意見)說明,具體需要說明其所在的鑒定機構名稱、他的資格和學歷經(jīng)驗,案件在取樣和保管中的情況,書面佐證,本案使用了什么鑒定方法和相關的儀器設備,鑒定的程序。③二是鑒定人必須回答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有關鑒定意見所提出的疑問,確保對方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對鑒定意見的先悉權。
建立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都認為,鑒定意見對于案件的判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鑒定活動中,鑒定人可能會受到多方面甚至自身因素的影響,這樣,鑒定意見可能就會與事實本身有偏差,而有偏差的鑒定意見是不能正確反映案件事實的。所以,鑒定人和其他證據(jù)一樣,只有經(jīng)過法庭查實后才有可能作為判案的依據(jù)。鑒定人出庭作證,可以讓控辯雙方都有交叉詢問的機會,這樣可以隨意對此案當時所做司法鑒定的相關問題當場予以說明,也有利于案件事實真相的發(fā)現(xiàn)和雙方對結果的信服,讓雙方當事人及法官最終能夠辨明真?zhèn)?,使法庭作出該鑒定意見是否采信的決定,進而增加雙方當事人對法庭判決的信服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有鑒定人不出庭作證的規(guī)定,而這個規(guī)定實施后所產生的結果,必須是雙方當事人對法庭所處理后的鑒定意見均沒有異議。規(guī)定了鑒定人法定不出庭作證的情形后,就要規(guī)定法定之外鑒定人不出庭作證的法律后果。要讓鑒定人明白,鑒定活動中,形成鑒定意見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庭審中,法律規(guī)定出庭作證是鑒定人的義務,這在法律關系說中就是享有權利的同時要履行相應的義務。18年前,呼格吉勒圖案在短短的61天,經(jīng)過偵查、檢察、審判階段,快速做出了判決結果,并進行了死刑立即執(zhí)行。2005年,犯下多起強奸殺人案的趙志紅在落網(wǎng)后,聲稱自己才是真兇。據(jù)此前報道,趙志紅的多次口供均與當年那起奸殺案高度吻合,在這次案件的偵查過程中,兩位公安部刑偵技術專家的測謊、心理、精神鑒定結論也都證明他所言非虛。此間法律界人士普遍認為,呼格吉勒圖被冤殺的可能性很大。依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有新的證據(jù)證明原判決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可能影響定罪量刑”,應啟動審判監(jiān)督程序。在趙志紅的案件審理過程中,對兩位公安部刑偵技術專家應當強制要求其出庭作證,以“專家證人”的人身來證實18年前的案件確實為冤案。
進一步完善交叉詢問制度。這一制度的建議需要從我國庭審制度出發(fā),在維護公平正義的基礎上,借鑒世界上成熟的經(jīng)驗,最大限度地通過交叉詢問,使鑒定意見客觀、科學、真實地展現(xiàn)在法庭之上。具體構想如下:
首先,明確規(guī)定詢問內容。詢問可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詢問鑒定人的相關情況,看鑒定人是否合格;詢問鑒定材料是否充分、可靠,是否可能影響到鑒定意見的真實性、可靠性;詢問鑒定時所用設備和檢驗步驟,看設備是否齊備和步驟是否科學;詢問所得鑒定意見是否有科學依據(jù)。
其次,明確規(guī)定詢問次序。具體可規(guī)定:對于所展示的鑒定意見,可以由當事人一方提出申請,并由他對鑒定人發(fā)問,之后控辯雙方同時發(fā)問,主次可以協(xié)商確定,如果不能則由主審法官定。如是法院依職權提出鑒定的,應由法官先對鑒定人進行主詢問,然后由有主審法官決定。
最后,明確規(guī)定詢問規(guī)則。對于鑒定人的主詢問,法律應規(guī)定:禁止進行誘導試詢問;不得對鑒定人進行人格侮辱;不得詢問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以及與鑒定無關的內容。
建立專家輔助人制度。新刑訴法規(guī)定了有專有知識的人可以出庭對鑒定人的意見提出一些看法,這是因為,實踐中鑒定意見有時可能會出現(xiàn)錯誤。此條文的出臺,顯然為了刑事訴訟中更好地保證當事人的權益。但是筆者認為,新刑訴法第一百九十二條有關專家輔助人制度之規(guī)定過簡,在適用中可能帶來諸多困難。有鑒于此,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首先,必須進一步確定專家輔助人介入案件訴訟的準確時間。偵查階段鑒定意見是否科學、客觀,對于案件的定性十分關鍵;審查起訴階段檢察機關增加專家輔助人關于鑒定意見的觀點和看法,可以更好地保障被追訴人的辯護權。但是新的刑事訴法僅給予了權利允許申請專家輔助人參加訴訟,但具體的內容沒有進一步明確。所以,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我國刑事訴訟中專家輔助人參加的審前程序。
其次,明確專家輔助人的訴訟地位。新刑訴法第一百九十二條雖然規(guī)定了專家輔助人有依法參與訴訟的權利,卻沒能夠明確專家輔助人訴訟中的地位。 我國刑事訴訟法應借鑒國外有關專家輔助人制度的成熟經(jīng)驗,把專家輔助人規(guī)定為刑事訴訟中的參與人。同時,明確規(guī)定鑒定人刑事訴訟中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從而使專家輔助人制度真正地為控辯雙方質證提供幫助。
最后,嚴格規(guī)定專家輔助人選任條件。專家輔助人的選任,應做到兩點:一是作為專家輔助人除了應具有專業(yè)領域內較高的專業(yè)知識外,還更應具有高尚之人品。二是嚴格實行專家輔助人回避制度。專家輔助人不能是同一案件的鑒定人;專家輔助人與鑒定人不能是同一單位的人;專家輔助人不能與案件任何一方有利害關系。唯有如此,方可保證專家輔助人的中立性和獨立性。
毋庸置疑,任何國家的司法鑒定制度改革,勢必會受本國經(jīng)濟基礎、政治制度、文化傳統(tǒng)等多方面的影響和牽制。這就要求我們,完善我國司法鑒定質證程序中,首先立足中國實際國情,同時積極借鑒、吸收其他國家成熟的經(jīng)驗,努力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司法鑒定制度。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yè)大學文法學院;本文系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572014BC21)
【注釋】
①崔建遠:《物權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43頁。
②劉廣三,汪楓:“論我國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完善”,《中國司法鑒定》,2013年第2期,第1頁。
③張青:“刑事訴訟中司法鑒定質證程序完善構想”,《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第85頁。
責編/豐家衛(wèi)(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