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保祥
逆勢上揚、揚眉吐氣,無論華晨如何宣傳自己的銷售,都無法掩蓋一個事實:華晨寶馬是整個華晨的利潤奶牛,而旗下的中華和金杯兩個自主品牌正在邊緣化,十多年來依然孱弱。
2014 年,華晨全集團實現銷售收入1507億元。這其中華晨寶馬的貢獻遠遠超過千億元。中華銷量僅為14.12萬輛,與2013年同比下降33.87%。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為0.72%,排名在35位。
作為當代最早的自主品牌之一,中華品牌成立至今已有13年,卻變得像是個“雞肋”。它有先發(fā)的“高端品牌”優(yōu)勢,也有寶馬的光環(huán)加持,卻始終都沒有一款真正的高端車型,品牌也沒有“高端”上去。
而對合資企業(yè)華晨寶馬,華晨的話語權越來越弱,所享受的技術溢出也非常少。合資11年,直到2014年才有實質性的技術扶貧。華晨今天的尷尬,源自于對市場反應遲鈍,也源自于獨立能力缺失?,F在,華晨又啟動了一次從高端破局的謀劃,但在內外交困下,它的前方有曙光亦有痛苦。
戰(zhàn)略 從高端入手
“2018年,華晨汽車將進入世界500強?!眻?zhí)掌華晨將滿十年,祁玉民對華晨的未來繼續(xù)憧憬,也在對自己的未來繼續(xù)施壓。到2019年,這位華晨的董事長兼總裁就60歲了,也到了退休的年齡。
3月27日,搶在上海車展前,高端品牌“華頌”的首款車型商務車“華頌7”宣告上市,以23.77萬元的起始價開賣。發(fā)布會上祁玉民講了華晨未來5年的計劃:營業(yè)收入突破3000億元;打造高端品牌;掌握核心技術,制造安全、環(huán)保、互聯互動的汽車產品。而華頌7正是華晨沖擊世界500強的第一級臺階。
“華頌7會改變中國MPV市場的格局。”祁玉民向記者表示,它就像當年的中華駿捷一樣,一上市就改變了自主品牌沒有高端轎車的格局。中華駿捷曾是寄托了自主品牌崛起理想的一款車,它身上凝聚了整個華晨自主品牌業(yè)務的起起落落。
駿捷的故事要從一個風雪之夜講起。
2005年12月28日晚,風雪交加。大連副市長祁玉民接到省委通知,第二天趕到沈陽報到。一到沈陽,他立即被派往華晨挑擔。當時的天氣正是華晨經營局面的真實寫照。2002年至2005年四年間,整個華晨累計虧損了28億元。
2002年遼寧省政府接管華晨。8月份,華晨發(fā)布自主品牌中華汽車以平息亂局,嘗試打開新局面。憑借前期的大量市場宣傳和投入,當年售出8000多輛,2003年賣出2.5萬輛,盈利兩千多萬元。但從2004年開始,華晨內部開始了頻繁的人事變動,導致中華轎車全年銷售僅1.09萬輛,同比下降了57%。2005年,國產轎車銷量同比增長21.7%,中華轎車銷量同比下跌了33.9%。
這四年華晨走馬燈似的更換了幾任領導人,都無力將華晨拉回曾經的高速發(fā)展的軌道上。在剛剛加入WTO頭四年,中國汽車市場經歷了爆發(fā)性增長??墒侨A晨錯過了。它像是被戴上了枷鎖,躑躅不前,錯過了最好的規(guī)模擴張機遇。
在2006年3月18日,中華新車型駿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宣告上市,這是祁玉民在華晨的第一場戰(zhàn)斗。
駿捷的配置當時被稱作是中級車的標桿,業(yè)內預計駿捷的最高售價會在15萬元。但是祁玉民說,只賣8.58萬元,最高12.88萬元。駿捷締造了“超高品質、超高性價比”的傳奇,被稱作是“小寶馬”。兩個月內,駿捷收到3萬輛車的訂單。上市后,各個經銷商那里常是沒有現車可提,只能預訂,大概3個月才能提車。
駿捷高品質、高性價比、高起點的產品形象洗刷了消費者對本土汽車的慣性認知。從上市直到2007年,駿捷一直都備受市場追捧。祁玉民一舉扭轉了中華品牌的頹勢,將華晨拉出了泥潭。
可惜,之后的中華汽車開始走下坡路,八年內持續(xù)虧損,只有2012年有了2000萬元的盈利。作為當代最早的自主轎車品牌和唯一“中高端自主品牌”的中華汽車,漸漸被其他自主品牌超越。2015年2月份,華晨銷量僅為10633輛,包括中華與金杯兩個品牌。在國內汽車企業(yè)銷量排行僅列第29位。相比單個車型就可以月銷萬輛的自主品牌車企,華晨被拋開了太遠。
亂局中用“高端”概念標新立異,用新品牌打開新局面。中華品牌的上市與華頌的上市何其相似。當前,與其他自主品牌繼續(xù)沖擊轎車市場不同,華晨希望通過在MPV這一尚未成熟的市場率先布局高端車型,形成品牌優(yōu)勢,從而整體提升自主品牌板塊的競爭力。規(guī)劃中,華頌還將推出高端SUV和高端三廂轎車。用祁玉民的話來說,華頌對于華晨就像雷克薩斯之于豐田,華晨要把華頌打造成高端自主品牌。
華晨骨子里是驕傲的,早期的自主品牌奇瑞或吉利,還有現在的長安,都是從低端車切入市場。而中華品牌卻從設計之初就具備高姿態(tài),要打造中高端轎車,從高端入手市場,與合資品牌一拼高下。
10多年過去,中華汽車從舞臺中央滑落到邊緣地帶,徹底失去了問鼎自主汽車第一品牌的機會。它是在中國汽車市場爆發(fā)前準備最充分的自主車企,卻是早早地失去了和豐田、大眾分庭抗禮的機遇,這樣的機遇可能再也不會有了。
所有人都在問,中華品牌在短暫的掌聲后快速“墮落”,這背后到底有怎樣的原因?
產品 缺少支柱車型
無論是品牌鋪墊還是資本實力,華晨的自主品牌起點都很高。華晨是最早上市的自主車企,在1992年就到美國上市了。當前,它擁有4家上市公司。這樣一個產業(yè)鏈完備的汽車集團,它的自主品牌為何會走入低谷,持久徘徊,遲遲找不到突破口?
或許,中華品牌的產品,無法支撐起一個“高端定位”。2007年后的華晨,似乎從來都不知道消費者想要一款什么樣的汽車產品。
華晨自主產品的亂,主要體現在:產品體系亂,市場定位與消費群錯位;產品更新落后于市場趨勢;車型風格不統一,“山寨”色彩濃重。
首先,產品體系亂。中華品牌的乘用車系列目前有H330、H530、V5、尊馳、駿捷、酷寶、駿捷FRV、駿捷Wagon等等15款車型。其中,尊馳是最早的車型,不溫不火,比重較小。駿捷是當中最成功的車型,剩余的其他車型則多是駿捷的“派生品”。駿捷這個名字被濫用了,定位于低端車的駿捷FSV、駿捷FRV、駿捷Cross陸續(xù)上市,直接拉低了駿捷的檔次,干擾了消費群對目標車型的選擇。在消費者的爭議聲中,駿捷車系逐漸被市場冷落。
其次,產品更新緩慢,產品缺乏新意,與時代的節(jié)奏有些脫節(jié)。例如H330這款車在中華品牌中算是重點車型,然而上市以來,H330從來都沒有進行過升級換代。包括尊馳、H320等多款車型都是如此,上市之后基本沒有進行過更新換代,陳舊的外觀以及內飾配置,再加上落后的動力總成,市場反應寥寥也就不足為怪。上市快4年的H530,迄今也是沒有換代的消息。2014年的北京車展,其展出的新款H530,亦僅是在外觀上做微調,動力和內飾并沒有作出大幅的改動升級。
近幾年來,華晨在新車型方面的動作少有亮點。在北京、上海乃至廣州的全國性車展上,業(yè)界幾乎看不到華晨有什么新產品出現。酷寶、駿捷FRV和旅行車等車型,還都是本世紀初確定的產品計劃。
再次,產品造型設計亂。H330、H320分別是在駿捷FSV和駿捷FRV的基礎上改進而來。但H230和H220卻放棄了中華汽車傳統的造型基因,內外造型上幾乎沒有家族設計特征?;蛟S,華晨是想來一次“創(chuàng)新”,可惜這兩款車并未將中華品牌拉到市場需求的前沿。
H530則又披上了寶馬的外衣,外界對此便有了“山寨”的描述和質疑。中華轎車有些喜歡在自主車型上加點寶馬元素。這一點從命名上就可以看得出來,530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寶馬530;如果只是名字相似也就罷了,偏偏產品的設計也有點山寨寶馬:前臉雙腎格柵,天使眼前燈……2014年H530一共售出了8939輛,同比下跌49%。
中華品牌連年虧損,已成包袱。華晨在2009年從華晨中國、金杯汽車回購了相關股份,將中華汽車從上市公司剝離。之后,兩家上市公司2010年的業(yè)績馬上成功扭虧。
而金杯品牌也有跟不上市場節(jié)奏的問題。2012年6月,華晨和重慶地方企業(yè)合資公司,授權金杯品牌微型客車的生產銷售。2009年中國汽車下鄉(xiāng)政策刺激了眾多自主品牌推出微客項目,但在2010年政策退出后,微客市場急劇下滑。奇瑞、力帆、東南、海馬等自主品牌的微客項目都已面臨退市局面。一方面,華晨是逆勢而行;另一方面來看,華晨是后知后覺,錯過了機遇,放慢了進度。
整個華晨的自主品牌最大的一個問題是,各個領域都缺少支柱型的車型。中華負責乘用車,金杯負責商用車,再加上新出的華頌品牌負責高端商務MPV。但是,在每個細分市場,華晨都沒有強勢的支柱車型。
再看其他自主車企的主打車型銷量:長安汽車的逸動月銷量有1.5萬臺左右,吉利汽車的帝豪三廂月銷量則接近兩萬臺??蓱z華晨所有的自主品牌月均總銷量不到1.2萬輛。
在最熱銷的A級轎車及SUV市場,中華H330及中華V5也不過月銷4000輛左右, 其余鮮有銷量達到行業(yè)平均水平的車型。由此可見華晨在單車成本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利潤率低下也就不足為怪了。
混亂的產品體系,加上較弱的產品競爭力,直接將中華、金杯拉向持續(xù)虧損的境地。
品牌 重蹈他人覆轍
“在中國誰會開自主品牌的車?”
“有錢人開寶馬,沒錢的開中華,想賺錢的開金杯。”
2013年,中央電視臺“年度經濟人物”論壇上,祁玉民巧妙回答主持人的刁難,身后一片掌聲。
按照祁玉民的設想,中華汽車最直白的定位解釋是:高性價比的中高端轎車。既然產品對品牌的支撐乏力,品牌從“中高端”跌下來也就不足為怪了。
華晨做高級自主車的想法有其原因。在1997年中華轎車設計之時,國內市場家庭購車比例只有30%左右,中華轎車就沒有專門針對家庭用戶進行設計研發(fā)。5年后,到了中華轎車上市的2002年,家庭購車比例就達到了60%,2003年超過了70%。
這段時間偏偏是華晨所有權的爭奪階段,內部紛爭決定了中華是一個早起晚到的自主品牌。面對急劇的變化,中華汽車根本無力做出重大調整,也只有繼續(xù)堅持商務用車的風格,并以此制定營銷策略。祁玉民初期中華轎車大賣,但實際上70%被個人家庭買走,商務用車的市場定位與實際的購買群體形成了錯位。
中華汽車在上市銷售的13年中,少有盈利的年份。盡管它的銷量從長期看也一直在增長,但其他人都掙錢,中華卻在虧損,而且虧損額度越來越大。隨著市場對內在品質的充分了解,中華轎車的不少固有缺陷暴露了出來。后來,中華又開始到家用轉型,卻仍是慢了一個節(jié)拍。
現在,華晨推出華頌,且準備布局華頌C級轎車,這無疑默認了中華已經變?yōu)榱艘粋€中低端品牌。所以,祁玉民說出“沒錢的開中華”這樣的話,雖然是與寶馬來對比,卻也是中華品牌段位的正常表述。
而“華頌7”能給華晨帶來一個新局面嗎?
一汽重整紅旗品牌且定位于高端,最終曲高和寡;長安汽車暫緩高端品牌計劃,專注品牌知名度和規(guī)模效應。兩個國企一正一反的案例在前,華晨仍然要高調地給華頌定位“中國人自己的世界級品牌”。添一個新LOGO解決不了本質問題。一個沒有消費者基礎和歷史文化積淀的品牌,定位高端難免有些一廂情愿。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許多車企開始收縮戰(zhàn)線,回歸主打品牌。遠有大洋彼岸的“一個福特”,近有安徽的“一個奇瑞”、浙江的“一個吉利”。
曾經,奇瑞也推出了高端品牌瑞麒,以及中低端品牌開瑞、威麟,試圖“多生孩子好打架”。可是這個戰(zhàn)略最終宣告失敗。還有吉利汽車,全球鷹、英倫、帝豪三個子品牌將全部回歸到吉利品牌下,車型換代時將全部懸掛全新的吉利標志。有意無意間華晨在重復奇瑞、吉利走過的路。不得不承認,華晨目前的發(fā)展階段已經落后同行們一個發(fā)展周期了。
推出新品牌當然也有沒有成功的案例,比如長城汽車推出哈弗品牌,想超過國內自主品牌,向更高處行走。當時哈弗SUV的保有量突破了100萬輛。從市場影響力和銷量規(guī)模來說,哈弗獨立出來的時機已經成熟。而華頌品牌完全沒有這樣的市場保有量基礎。
渠道 落后一個級別
華晨自主品牌的渠道有兩個特點:地域上側重中西部,層級上偏二三線城市。
2013年后,華晨加大了對終端市場,特別是中西部地區(qū)銷售終端的支持,建立新網絡,抽調專業(yè)力量進店輔導,大力發(fā)展經銷商。在過去的兩年時間內,金杯和中華在西部地區(qū)的渠道數量突飛猛進,新開網絡成倍增長。
2014年,中華轎車有320多個經銷商,幾乎全部布局在二線城市或地級城市。它并沒有像奇瑞、比亞迪、吉利、長城一樣大力開發(fā)縣域市場。此外,金杯汽車和中華轎車近兩年新增加的經銷商70%以上都來自西部。東部地區(qū)的渠道發(fā)展緩慢,同樣幾乎沒有進入縣級市場。
華晨的渠道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產品線不夠豐富,經銷商難以放大銷售空間。
早在2008年,金杯汽車由于定位、消費群體不一樣,開始從華晨網絡中分離出來,形成形象店(4S店) 、過渡店、汽車市場三種網絡模式,中華與金杯都開始單獨銷售。中華品牌旗下的A級平臺車,和尊馳、駿捷等B級平臺車,也曾經要分開銷售。問題是,中華車的銷售量和產品競爭力根本不足以支撐分網銷售。
金杯汽車是華晨起家的品牌,它擅長輕客和輕卡,并且在細分市場保持領先。但是華晨卻將兩款SUV產品放入了金杯品牌,而急需新車型和利潤輸血的中華品牌只有中華V5一款SUV。這就讓中華品牌經銷商網絡的贏利能力變弱,只能苦苦地支撐局面。而且金杯渠道的SUV賣得并不好,金杯智尚S30是一款小型SUV,月銷量在4000臺左右。它全面被長城M4等競品壓制,在小型SUV陣營中十分慘淡。
華晨產品之亂進而導致了渠道之亂,而且渠道網絡也不能保證良好的服務質量和店面形象。
由于追求短期的銷售數量,本來就分布不均的銷售渠道從大一統變作四分五裂,導致華晨有大量的二級銷售網絡存在。這些二級銷售網絡根本不能保障服務質量和品牌形象,反而讓銷售網絡的盈利能力和服務質量大大降低,降低了中華的品牌形象。
華頌在全國找了31家經銷商,都是從華晨原有銷售渠道挑選出來的。從數量看,它遠不能與上海通用別克GL8和廣汽本田奧德賽相比。針對數量上的劣勢,華晨嘗試一對一的專屬服務,在全國準備移動維修車隊為車主提供小修服務。針對沒有下決心購買的用戶華頌還會推出租賃服務,“我們今年會在上海累計投放兩萬輛租賃車,不想買的客戶完全可以租。”不過,對一個全新品牌而言,這種銷售方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打動消費者還是未知數。
華晨需要做的不只是對華頌7經銷商的升級,更應該大局投入提升中華品牌的渠道網絡。2012年長城汽車宣布“決勝終端”戰(zhàn)略,要持續(xù)提升終端的服務質量和店面形象,提升客戶滿意度。從2014年開始,任何長城和哈弗的產品都不在非4S店的展廳展示,取消一切非4S店的二級銷售網絡,堅決地升級、過濾自己的渠道體系,一改渠道龍蛇混雜的情況。這一切都值得華晨去學習。
技術 依靠輸血的“自主”
華頌7的賣點是“寶馬概念”, 在設計研發(fā)、制造、測試調教等環(huán)節(jié)都有寶馬人員參與。它的外觀設計出自寶馬旗下Designworks造型工作室,搭載的N20發(fā)動機源自寶馬技術支持,底盤在寶馬歐洲御用試車場進行調校,近四分之一的零部件與寶馬共用生產線……
十多年前的“中華駿捷”車型是個“交鑰匙工程”,將設計與相關技術交給外部來完成,華晨自己參與的人員并沒有多少。回到今日,華頌7的研發(fā)過程差不多也是這個樣子。
“我要實現一個夢想,讓保時捷調校底盤,讓意大利做內外飾,還要把寶馬先進的發(fā)動機放在里面?!逼钣衩駢粝氲摹按笾腥A”概念,與奇瑞造觀致汽車的模式大同小異:在全球范圍內整合技術、零部件、人才、資金等資源,自己做整車生產??上ВA晨自己并沒有頂尖的核心技術。
2014年6月,華晨公布了一個“華晨振興項目”,要把中華品牌做成中國最好的高端自主品牌,把金杯品牌做成一個世界品牌。祁玉民希望借助寶馬的力量來實現這個項目。寶馬將N20發(fā)動機拿給華晨生產,就是這個項目的內容之一。華晨藉此學習寶馬先進的發(fā)動機技術,并提升其發(fā)動機的研發(fā)能力。
祁玉民對此不無驕傲:“百年寶馬從未把技術傳給別人,但我們拿到了?!倍覍汃R還將在變速箱底盤、懸架、汽車多媒體等領域幫助華晨進行研發(fā)。中國汽車產業(yè)步入合資時代30年以來,“市場換技術”戰(zhàn)略算是修成了一次正果。
“我把這個技術引進來,讓我們的人學會技術、學會經營、學會管理。我聘請了洋專家。他們問我來干什么?我說你們來就是傳幫帶,傳技術、幫管理、帶徒弟,解決技術、管理、人才三個方面的問題?!逼钣衩裨鴮τ浾哒f。
“我到華晨來,從來沒有這么自信,因為我們比其他自主品牌在技術上提前了十年?!卑l(fā)展自主汽車,國際合資合作是一條捷徑??墒牵瑒冸x華晨寶馬,華晨集團自己擁有些什么呢?中高端的華頌7不會有,“中高端外形”的H530不會有,N20發(fā)動機也不會有……
現在的中華與華頌,靠合資公司的利潤輸血才能活下去,靠寶馬的技術輸血產品才能賣出去。在過去的十多年里,華晨自己就像是在原地踏步。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失去,然后又不斷地調整,錯失機遇,錯失自主。三十年來,中國汽車產業(yè)以市場換技術,換來的技術在哪里?自主研發(fā)的實力在哪里?這個老問題依然會刺痛許多人。
“我們做車歷史太短、經驗太少、水平太低,在當今技術產業(yè)全球化的時候,一定要融在國際合作的潮流里面,整合世界資源走出一條多、快、好、省的道路來提高自主能力?!逼钣衩竦脑?,也許是對的。
模式 有整合,缺實力
從2003年簽訂合作協議開始,投資華晨寶馬的收益一直是華晨自主品牌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今年,華晨寶馬對華晨純利貢獻有55.36億元,占華晨全集團利潤的61.2%。得益于中國豪華車市場的強勁增長,合資公司給華晨的想象空間還在擴大。
“彼此互為唯一合作伙伴,股比對半的簡單合作關系更穩(wěn)定、更牢靠。”祁玉民認為,合資十年來,華晨與寶馬雙方之所以能共同向前,兩者同心同力的合資模式至關重要。
在2014年3月28日,華晨與寶馬將雙方的合資時限推遲到2028年。由于雙方股權對等,華晨寶馬的發(fā)展需要雙方共同投入大量資金以維持平衡。在2009年9月,華晨與寶馬就各自對合資公司增資20億元。
當前,寶馬只有3款國產車型,而奧迪有5款,奔馳有7款(包括3款商務車)。未來豪車市場繼續(xù)增長的情況下,如果寶馬要在中國擴大產能,華晨就要出巨資配股,這肯定會對華晨的資金鏈和自主品牌的發(fā)展產生影響。
曾經,華晨也有一個宏大的布局,一個不單純受制于寶馬的布局。在本世紀初,華晨參股控股的關聯企業(yè)多達160多家,資產總額達246億元。它與豐田、通用、寶馬、羅孚、雷諾都達成了實質的合作,甚至在接洽收購西安的秦川汽車(比亞迪汽車前身),那時的華晨已經被看作是僅次于一汽、上汽、東風的汽車集團。
當時,華晨的戰(zhàn)略有兩大部分,自主研發(fā)與合資雙管齊下。一方面,推出自主品牌中華轎車,并為其在全球配置資本、技術、人才資源;另一方面,在不同的產品線上形成與多家國際級廠商合作的格局,在高速成長的中國汽車市場分享利益。這樣,既能吸取多方資源又能快速回收資金。
遺憾的是,在2002年華晨叫停了與羅孚、雷諾、雪弗蘭等品牌的合作,只與寶馬一家外企合作。多年來,華晨也漸漸喪失了與寶馬博弈的籌碼,在合資公司華晨寶馬中的話語權越來越弱。上汽、長安、東風都是與多家外企合作,它們自主品牌的發(fā)展狀況不比華晨差,甚至要好很多。
被劃入遼寧省國資委旗下,對今天的華晨產生了深遠影響。比如,地方政府可以地方經濟利益作為決策依據。之前,華晨零部件采購地區(qū)主要集中于江蘇、浙江、上海,國有大股東接手之后,將一部分零部件采購基地轉移到了遼寧,隨之而來的就是質量問題。
最初的計劃中,中華汽車會緊鑼密鼓地推出三代車型。一代是自己主導研發(fā)的車型;二代是羅孚汽車既有的車型——在中國一律冠以“中華”品牌售賣;三代是羅孚與華晨共同研發(fā)的“中華”車型。但羅孚項目被毫不留情地砍掉了。然后,一邊是中華一代車型仍唱主角,另一邊是華晨對寶馬割舍不掉的依賴和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