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光,董 莉
(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檢驗科,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大多實驗室已經(jīng)具有了先進的分析儀器、完善的分析中、后階段的管理方法和體系。但分析前階段的影響因素卻難以掌握和控制。在試驗誤差中,分析前誤差占46%~68%[1]。因此,分析前質(zhì)量控制對減少試驗誤差起決定性作用。在所有標本中,由于血液標本的特殊性,標本量大(幾乎占全部標本的90%),為有創(chuàng)檢查。因此,血液標本的質(zhì)量尤為重要[2]。就此,筆者對本科室2009年1月至2011 年12月共2 457 800份血標本中的8 482份不合格標本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降低標本不合格率的對策。
1.1 一般資料 所有血液標本來源于本院2009 年1 月至2011年12月的各病房住院患者,排除肉眼可見有凝塊的抗凝血,可能為不合格標本的待離心后決定。標本所涉及檢驗項目覆蓋全部檢驗項目。
1.2 方法
1.2.1 不合格標本分類 包括凝血標本(顯性凝血標本、隱性凝血標本)、溶血標本、血細胞附壁、脂血標本、用錯容器的標本、量少等幾類。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年度總不合格標本量的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相同因素導致的不合格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合格標本類型的分布 按照不合格原因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為凝血標本、溶血標本、用錯容器、脂血、量少,見表1。
表1 血液不合格標本的類型分布
2.2 三年來不合格標本的變化趨勢 三年來不合格標本的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見表2;導致不合格標本的原因的構(gòu)成比例有所變化,用錯容器、脂血、量少所占百分率各年份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年度總不合格標本量
表3 相同因素導致的不合格量的比較[n(%)]
2.3 不合格標本形成的時段分布 全年不合格率為0.32%左右,但以2、9月最高,分別為0.38%、0.42%,見圖1。
圖1 不合格標本形成的時段分布圖
3.1 不合格標本產(chǎn)生原因的分析 標本凝集主要原因是血液標本分裝量超過了采血管標示的容量,導致抗凝劑劑量不足;血液黏度高的患者,選擇的采血針型號過?。?],采血速度過慢,抗凝管沒有混勻,混勻方式錯誤等。溶血的主要原因是血液采集量不足,采血管的內(nèi)剩余負壓造成血細胞被壓迫而被破壞;用注射器采血轉(zhuǎn)裝于真空采血管時,未卸下針頭(血液在一定壓力下,通過狹小的針頭時受擠壓,血細胞變性或破裂);抗凝管在混勻時方法不得當,破壞血細胞;使用干粉抗凝劑的接觸面處溶解熱核反應熱過高導致細胞破裂。血細胞附壁的原因是離心力相對過小或離心時間短。對此標本一般是加大離心力和延長離心時間,而不作為不合格標本退回,因此不分析不合格率。脂血標本是患者脂類代謝紊亂或采血前三日內(nèi)食高脂肪飲食。
3.2 血液不合格標本對結(jié)果影響 凝血標本主要影響各種凝血因子的測定、纖維蛋白定量以及血細胞分析,使血小板極度下降,紅細胞、白細胞計數(shù)下降。溶血標本主要影響紅細胞內(nèi)外濃度懸殊的測定,如鉀離子。由于新生兒和嬰幼兒靜脈采血困難,容易造成標本溶血,容易干擾血清中鉀離子濃度、鎂離子濃度、心肌酶譜等多種生化指標的檢測,造成結(jié)果的假性增高[4-6];以辣根過氧化物酶作為標記物的實驗,可因為該酶作用于具酶活性的血紅蛋白因?qū)е路翘禺愋燥@色,從而出現(xiàn)假陽性[7],如酶陪免疫吸附法(ELISA)法測定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脂血標本檢測會使采用比濁方法的測定結(jié)果升高,原因是乳糜微粒增加了濁度。分析前質(zhì)量控制不僅是現(xiàn)代實驗室的重要工作內(nèi)容之一,而且也是醫(yī)院質(zhì)量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檢驗人員的非可控性、辨別質(zhì)量缺陷的隱蔽性、錯誤結(jié)果責任的難確定性是質(zhì)量管理保證的特點[8]。這些因素可直接影響檢驗結(jié)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進而造成患者生理和心理傷害,延長診療周期,延誤診斷時機,減低患者的滿意度和增加醫(yī)療成本。就此次不合格標本的分析,筆者有針對的提出以下策略。(1)對自身工作的改進。首先加強業(yè)務學習和搞好培訓工作,在對臨床做好宣傳的同時更要提高服務意識,建立詳細的標本接收手續(xù),嚴格遵守《不合格標本拒收制度》,并做好解釋工作。(2)加強對醫(yī)護人員的培訓。護理人員是檢驗標本分析前操作過程中的主要執(zhí)行者,因此護理人員必須了解生物學、采血因素到標本運輸、儲存等多種非疾病因素對檢驗結(jié)果的影響[9]。這就需要對護理人員進行專門培訓,定期講授相關(guān)知識,讓她們熟悉不同檢驗項目采集標本的具體要求;特別是針對每年2、9月不合格標本高發(fā)時段,對新進臨床的員工、實習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加強護士的靜脈采血技術(shù),提高其靜脈采血技能和采血的成功率,特別是加強對年輕護士操作技能的鍛煉,從而避免標本的采集量不足、抗凝標本凝塊、溶血等不合格標本的產(chǎn)生[10]。
3.3 加強與臨床溝通 主動走出實驗室,深入臨床科室,加強溝通,特別是了解采集情況,對臨床正確采集標本進行指導和幫助[11]。通過以上方法的實施,三年來不合格量逐漸下降;并且通過對醫(yī)護人員的培訓,在抗凝劑的使用上效果最為明顯,使容器使用不合格標本量明顯下降;脂血、量少的不合格率也下降;但凝血標本下降不明顯,溶血標本基本未改變,就其原因可能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和器材使用有關(guān)的因素。
總之,為建立分析前階段質(zhì)量保證提供保障。在實際工作中,檢測前的質(zhì)量控制很重要,標本的規(guī)范化采集又是結(jié)果準確性的保證,但對標本的采集又偏偏難以控制。所以說臨床檢驗的全面質(zhì)量管理,已不僅局限于測定中的質(zhì)量控制,更重要的是分析前的質(zhì)量控制。
[1]Plebani M.Errors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or errors in laboratory medicine?[J].Lab Med,2006,44(6):750-759.
[2]白重陽,李自越,王會平,等.臨床檢驗2336份不合格標本原因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3(12):1523-1524.
[3]譚曉玉,龐保軍.檢驗標本的正確采集與處理[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3,10(8):863-864.
[4]秦曉光.分析前階段質(zhì)量保證[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6,29(1):91-94.
[5]高原,葛青瑋.多層膜干片法測定血鎂及臨床應用[J].上海醫(yī)學檢驗雜志,2002,17(1):19-20.
[6]古升,郭小兵.溶血樣本對酶類生化檢驗的影響及其探討[J].海南醫(yī)學,2007,18(11):166-167.
[7]何星,黃小明.溶血標本在ELISA 二步法中對HBsAg測定結(jié)果的影響[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9):900-902.
[8]吳華,王小青,于波,等.檢驗科血液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13):99-100.
[9]叢玉隆,鄧新立.醫(yī)學實驗室全面質(zhì)量管理體系的概念與建立[J].臨床檢驗雜志,2001,19(5):305-309.
[10]王春蓮,郭秋菊,顧衛(wèi)華.小兒股靜脈三點定位采血法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8):35.
[11]續(xù)薇,趙旭,單洪麗.3 501份不合格標本的原因分析及解決對策[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9,32(50):58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