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人類的一只腳已經踏入“信息智能文明”時代,在這個時代,“智本”將代替“知本”,“學力”將重于“學歷”,教育目標正悄然從“傳遞知識”向“發(fā)展心智”轉變。另外,教育信息技術及智能設備的快速迭代,必將推動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的改變,進而帶動整個教育形態(tài),甚至是教育生態(tài)的改變——教與學的時空限制被突破,學校的“圍墻”將逐漸被拆掉,優(yōu)質教育資源被更廣泛地共享。基于以上變革,我們基本可以做出這樣的判定:教育正從3.0時代向4.0時代邁進。但在“教育4.0時代”,教育技術的變革絕不是僅僅局限在信息技術領域?!靶闹切图夹g”將深入影響我們的教學設計及課程開發(fā),使“發(fā)展心智”的教育目標得以落實。
關鍵詞:教育4.0時代;教育技術;思維可視化;發(fā)展心智;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5)15/16-0143-02
教育即將走進4.0時代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它與人類文明的腳步永遠是相伴相隨的。每當人類文明躍上一個新的臺階,那么與之相對應,這個時代的教育也必將發(fā)生重大飛躍——教育目標、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將發(fā)生相應的改變。而教育目標、教學方式及組織形式是決定教育特質的三大核心要素,當這三大核心要素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就可宣布一個教育新時代的到來。
依據三大核心要素的變化,我們可以將教育的發(fā)展歷程(主要以中國教育發(fā)展歷程為參照樣本)大體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如右上圖)。
第一階段:教育1.0時代
此時,人類文明處于“采摘與漁獵文明”時代。教育以發(fā)展學習者的生存技能(狩獵、采集、捕魚、縫制衣服、戰(zhàn)斗)為主要目標,教學方式主要是言傳身教,教學的組織形式以群體活動為主。
第二階段:教育2.0時代
此時,人類已經進入“農牧和養(yǎng)殖文明”時代。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教人“如何做人”和“如何做官”(學而優(yōu)則仕)。知識(信息)的主要載體與傳播工具是書籍。在這個時代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fā)展對知識的傳播起到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也推動了教育事業(yè)的大發(fā)展。教學方式主要是面授和自主閱讀活動,其組織形式主要是官辦機構(如太學等)和民辦學館(私塾)。
第三階段:教育3.0時代
此時,人類進入“機器工業(yè)文明”時代。社會化大工業(yè)生產需要大批量的專業(yè)技術人才,因此教育的主要目標不再是培養(yǎng)“好人”和“好官”,而是要教授現代科學知識及發(fā)展專業(yè)技能。知識(信息)的載體仍然以書籍為主,但是也出現了廣播和電視等載體及傳播渠道。教學方式除面授和閱讀活動外,還有收聽廣播、觀看視頻等多種方式。其組織形式以國家設立的現代學校為主體,以民辦學校及教育輔導機構作為補充。
第四階段:教育4.0時代
隨著互聯(lián)網及智能終端設備的迅猛發(fā)展,人類文明從“機器工業(yè)文明”時代跨入“信息智能文明”時代,教育也即將從3.0時代邁進4.0時代。由于知識與技術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智本”將代替“知本”,“學力”將重于“學歷”,教育目標正從“傳遞知識”走向“發(fā)展心智”。信息的主要載體及傳播工具由書籍讓渡給互聯(lián)網及智能終端或移動智能終端。教學方式正從“純線下”轉向“純線上”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其組織形式也從單一的“他組織”(如傳統(tǒng)學校)向“他組織”與“自組織”(如學習社群)相結合轉變。
教育技術的整合與變革
隨著“教育4.0時代”的到來,教育技術也將發(fā)生系統(tǒng)的、深刻的、巨大的變革。所謂“教育技術”早期主要是指視聽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后來是“廣播電視教育”,接下來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當下發(fā)展到具有高度信息化和一定智能化水平的“未來教室”,另外MOOC(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與“翻轉課堂”的建設方興未艾,漸成潮流。推動這股潮流的主要技術力量是互聯(lián)網及智能終端與移動智能終端技術。這些技術最大的作用在于突破了束縛大規(guī)模開放教育的“時空藩籬”——“在何處學”與“何時學”的問題不再是問題,學習變成隨時隨地,甚至是按需擇取的事,學習資源的獲取成本大大降低。
但在“教育4.0時代”,教育技術的變革絕不會局限在信息技術領域,思維可視化、游戲化、微課程、翻轉課堂等更關注學習者學習體驗及心智的發(fā)展,更直接作用于教學本質的新教育技術將深入影響我們的教學設計及課程開發(fā),因為這些技術能夠實現教育信息技術、思維開發(fā)技術、心理調適技術、學習體驗優(yōu)化技術、有效教學策略及教學內容的高度融合,從而使“發(fā)展心智”的教育目標得以落實。因此,在“教育4.0時代”,教育信息技術與思維可視化等新教育技術的整合及整合后的再創(chuàng)新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聚焦“心智型”教育技術
時下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基本還是聚焦在“信息承載與傳播”這個點上,但在“教育4.0時代”,這個焦點必須要調整到“心智型”教育技術上來。以“互聯(lián)網+移動智能終端”為主體的信息技術幫助教育突破了“時空藩籬”,讓學習可以隨時隨地發(fā)生。但在知識快速更新的“信息智能文明”時代,知識灌輸型課程已經貶值,學會學習(關鍵在心理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比獲取知識更重要,因此發(fā)展心智才是這個時代優(yōu)質課程的王道。
發(fā)展心智的課程一定是具有較高思維含量、學生學會思考的課程,也一定是使學生獲得良好學習體驗、樂學進而恒學的課程。能夠提升課程思維含量并改進學習體驗的是思維可視化、游戲化等更關注學習者學習體驗及心智發(fā)展的新教育技術。尤其是思維可視化技術,它引發(fā)的是一場“腦內革命”——在學習過程中,重構大腦的思維方式,發(fā)展學習者的系統(tǒng)思維能力。如果說以MOOC為代表的在線教育拆掉的是學校的“圍墻”,那么思維可視化拆掉的則是大腦里的“藩籬”——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再是生硬的灌輸,而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思維共振與思想爭鳴。思維可視化(Thinking visualization)是指以圖示或圖示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見的思維結構、路徑、方法及策略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的過程,通俗地講就是把大腦中的思維“畫”出來的過程。將思維可視化技術運用到學科教學中,既可提高課程的“思維含量”,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獲得積極正向的學習體驗。
一場伴隨“信息智能文明”而來的新教育革命正在悄然興起,那就是以思維可視化技術為代表的“心智型”教育技術與以“互聯(lián)網+移動智能終端”為主體的信息技術的融合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馮忠良,馮姬.教學新論——結構化與定向化教學心理學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張慶林,楊東.高效率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程平源.中國教育問題調查[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5]郅庭瑾.為思維而教[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6]劉濯源.贏在學習力[M].大連:萬卷出版社,2008.